屈原是什么时代的诗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是,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 屈原
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朝发枉渚”之地(今常德德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屈原的影响】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据《汉书•艺文志》,从屈原生活的时代起,至西汉末年的300年间,模仿屈原辞赋创作新篇的有66家,771篇,另有杂赋作者12家,133篇。除《楚辞章句》注释的宋玉、景差、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的作品外,紧随其后者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大人赋》,扬雄《长杨赋》,张衡《思玄赋》,曹植《九愁赋》,阮籍《东平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闲情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庚信《哀江南赋》等名篇,继承了屈原创作风格,把楚辞创作发展到新的阶段。
从汉代以来至清朝末年的两千年间,解释《楚辞》的注本虽然很多,但大多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注本,游国恩认为较有影响者有以下10种,即: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17卷、《楚辞考异》1卷,南宋朱熹《楚辞集注》8卷、《楚辞辩证》2卷,明汪瑗《楚辞集解》8卷、《蒙引》2卷、《考异》1卷,明清之际王夫之《楚辞通释》14卷,钱澄之《楚辞屈诂》不分卷,清林云铭《楚辞灯》4卷,王邦采《离骚汇订》4帙、《屈子杂文笺略》2帙,蒋骥《山带阁注楚辞》6卷、《余记》2卷、《楚辞说韵》l卷,戴震《屈原赋注》10卷、《通释》2卷、附汪梧凤《音义》3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注本和研究论著更多。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李白盛赞“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北宋邵博说:“《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明蒋之翘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鲁迅先生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肯定《史记》史学价值的同时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和屈原作品的评价,本书随处可见,下面的这段话更加耐人寻味,道出了屈原及其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历代文人歌颂屈原的文艺作品,大量的诗词之外,小说、戏剧、美术作品都有,以沈亚之《屈原外传》,睢景臣《屈原投江》,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萧云从《离骚图》,门应兆《补绘离骚图》较有影响。当代歌颂屈原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剧《屈原》为最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公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
政权回到人民手中以后,屈原研究活动蓬勃兴起,从个体研究到群体研究、专门机构研究,从总体的综合性研究到具体的专题研究,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月、身世根底、思想品格、时代特征、政治生涯、诗歌创作等,无不成为研究课题,其火热程度遍及中国,波及全球,使屈原从一个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东方文明古国走向全面开放的西方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权威的“使者”。
1982年端午节,由湖北省社科院、社科联、文联发起,邀请全国18个省市约120多名屈学专家和作家、艺术家在屈原故乡秭归举行第一次全国性“屈原学术讨论会”。1983年8月、1984年5月分别在辽宁大连和四川成都举行两次全国性“屈学研讨会”。1984年端午节在武汉成立全国第一个屈原研究团体——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后更名学会)。1985年4月在岳阳成立湖南省屈原学会。同年端午节在楚国郢都遗址,今湖北省江陵县召开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姜亮夫教授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另一位楚辞研究专家汤炳正教授当选为会长。至1998年5月,中国屈原学会先后在浙江富阳、湖南汨罗、贵州贵阳、山西临汾、湖北江陵和广东深圳召开了6次年会。除全国性活动外,各省市屈学研究活动也方兴未艾,仅湖北省屈原学会便先后在武汉、黄石、襄阳、恩施、江陵、宜昌等地召开了多次年会,获得多项研究成果。1999年端午节,中国屈原学会再度回到屈原故里秭归、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莅会主持,为20世纪的屈原研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前苏联著名汉学家H•T•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以研究内容为标志区分,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E•A•谢列勃里雅可夫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稻畑耕一郎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土•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首的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施奈德的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稻畑耕一郎教授专程来华出席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许多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古代的楚国“是日本人的故乡”。
屈原精神作用于古代,也作用于当代。爱国主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有人劝他离开楚国。凭他的才华和声望,列国君王都求之不得。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人才的流动具有广泛的市场。许多有识之士在本国得不到重用,便去列国谋求发展。特别是那批以游说为业的纵横家,朝秦暮楚,有奶便是娘。耿耿丹心的屈原却是“去国不忍”。他报国未遂,远离楚宫,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可以出走而坚决不走。“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爱国情怀,在他自身的行为中坚持不渝。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屈原之后,如北宋的杨业,南宋的岳飞、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南明的夏完淳,清朝的林则徐、邓世昌,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林祥谦、施洋、夏明翰、吉鸿昌、江竹筠等,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站在他们面前的刽子手吓得发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恨不为国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爱国主义的旗帜在他们手里越举越高,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象征,为理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真的猛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屈原长眠九泉两千多年,居然在20世纪中叶“活”了过来,登上“波音’飘洋过海,潇洒地走进号称文明国度的西方世界,闯进神圣的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书斋,磁铁般地吸引他们拥抱他、崇拜他、研究他。这是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拓展与延伸,超越时空的世界性传播,所有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荣。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国还是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怀王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结果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怀恨投汨罗江自杀。 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朝发枉渚”之地(今常德德山)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
战国时期,楚国的诗人,吸收了南方民歌的精华,融合了古代神话和传说,创造出了新体诗——“楚辞”。楚辞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大解放。它打破了《诗经》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采取三言至八言参差不齐的句式,形式活泼多样,适宜于抒写复杂的社会生活,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篇幅和容量可根据内容的需要而任意扩充。伟大诗人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和代表作家。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旧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是个悲剧,但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离骚》是屈原最成熟的作品,是中国古代最宏大的一篇抒情诗。前半部分是现实的叙述,写他改良政治的理想和遭遇。后半部分加入了许多奇特的幻想,他在风、雨、雷、电、云、月以及凤凰和龙的陪伴下,在天空中驰骋,上天下地去追求他所理想的对象,结果是失望了。
诗人把自然现象、历史人物、传说糅成一体,编织成为瑰丽的浪漫主义艺术形象,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结合。鲁迅称赞屈原:“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天问》是一篇奇特的长诗。这是屈原在放逐以后,忧郁彷徨,精神上起了激烈的动荡,旧信仰完全崩溃,因此对于自然现象、古代遗闻、宗教信仰以及对社会的传统思想都产生了怀疑,从而发出种种疑问。通过提问,诗人尽情宣泄了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苦闷。
【屈原的影响】
汉代以来,屈原在中国历史上地位日渐崇高,影响愈加深远。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少不了屈原,灿烂的中国文学史少不了屈原。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据《汉书•艺文志》,从屈原生活的时代起,至西汉末年的300年间,模仿屈原辞赋创作新篇的有66家,771篇,另有杂赋作者12家,133篇。除《楚辞章句》注释的宋玉、景差、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王逸的作品外,紧随其后者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大人赋》,扬雄《长杨赋》,张衡《思玄赋》,曹植《九愁赋》,阮籍《东平赋》,左思《三都赋》,陶渊明《闲情赋》,鲍照《芜城赋》,江淹《别赋》、《恨赋》,庚信《哀江南赋》等名篇,继承了屈原创作风格,把楚辞创作发展到新的阶段。
从汉代以来至清朝末年的两千年间,解释《楚辞》的注本虽然很多,但大多亡佚了。流传下来的注本,游国恩认为较有影响者有以下10种,即:东汉王逸《楚辞章句》17卷,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17卷、《楚辞考异》1卷,南宋朱熹《楚辞集注》8卷、《楚辞辩证》2卷,明汪瑗《楚辞集解》8卷、《蒙引》2卷、《考异》1卷,明清之际王夫之《楚辞通释》14卷,钱澄之《楚辞屈诂》不分卷,清林云铭《楚辞灯》4卷,王邦采《离骚汇订》4帙、《屈子杂文笺略》2帙,蒋骥《山带阁注楚辞》6卷、《余记》2卷、《楚辞说韵》l卷,戴震《屈原赋注》10卷、《通释》2卷、附汪梧凤《音义》3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注本和研究论著更多。
关于屈原作品的评价,王逸说:“屈原之辞,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辞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刘勰说:“故《离骚》、《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惠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故能气往轹(利)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李白盛赞“屈平词赋悬日月(屈原的诗歌像高悬在天空的太阳、月亮一样光芒万丈)”。杜甫立志“窃攀屈宋宜方驾(我要努力攀上屈原、宋玉诗词的高峰同他们并驾齐驱)”。北宋邵博说:“《楚辞》文章,屈原一人耳。”苏轼说:“吾文终其身企幕而不能及万一者,推屈子一人耳。”明蒋之翘说:“予读《楚辞》,观其悲壮处,似高渐离击筑,荆卿和歌于市,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凄婉处,似穷旅相思,当西风夜雨之际,哀蛩(穷)叫湿,残灯照愁;幽奇处,似入山径无人,但闻猩啼蛇啸,木魅山鬼习人语来向人拜;艳逸处,似美人走马,玉鞭珠勒,披锦绣,佩琳琅,对春风唱一曲《杨白华》;仙韵处,似王子晋骑白鹤,驻缑(勾)山最高峰,吹玉笙作凤鸣,挥手谢时人,人皆可望不可到。”清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著一点;如星宿之海,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且。”王国维说:“大诗歌之出,必须侯北方人之感情与南方人之想象合而为一,即必通南北之驿骑而后可,斯即屈原其人也。”鲁迅先生说:“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逸响伟辞,卓绝于世。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肯定《史记》史学价值的同时肯定了《史记》的文学价值,与《史记》具有同等价值的是《离骚》。郭沫若先生对屈原和屈原作品的评价,本书随处可见,下面的这段话更加耐人寻味,道出了屈原及其作品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楚人是把在政治上统一中国的功名和产生了一位屈原的功名兑换了。……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出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中国人如果不灭种,中国文如果不消灭,《楚辞》没有毁灭的一天。楚人的功劳是不朽的,屈原是会永远存在的。”
历代文人歌颂屈原的文艺作品,大量的诗词之外,小说、戏剧、美术作品都有,以沈亚之《屈原外传》,睢景臣《屈原投江》,陈洪绶《屈子行吟图》,萧云从《离骚图》,门应兆《补绘离骚图》较有影响。当代歌颂屈原的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以郭沫若哈姆雷特式史剧《屈原》为最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公演,激起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战争。
政权回到人民手中以后,屈原研究活动蓬勃兴起,从个体研究到群体研究、专门机构研究,从总体的综合性研究到具体的专题研究,关于屈原的生卒年月、身世根底、思想品格、时代特征、政治生涯、诗歌创作等,无不成为研究课题,其火热程度遍及中国,波及全球,使屈原从一个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东方文明古国走向全面开放的西方世界,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最权威的“使者”。
1982年端午节,由湖北省社科院、社科联、文联发起,邀请全国18个省市约120多名屈学专家和作家、艺术家在屈原故乡秭归举行第一次全国性“屈原学术讨论会”。1983年8月、1984年5月分别在辽宁大连和四川成都举行两次全国性“屈学研讨会”。1984年端午节在武汉成立全国第一个屈原研究团体——湖北省屈原研究会(后更名学会)。1985年4月在岳阳成立湖南省屈原学会。同年端午节在楚国郢都遗址,今湖北省江陵县召开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著名楚辞研究专家姜亮夫教授被推举为名誉会长,另一位楚辞研究专家汤炳正教授当选为会长。至1998年5月,中国屈原学会先后在浙江富阳、湖南汨罗、贵州贵阳、山西临汾、湖北江陵和广东深圳召开了6次年会。除全国性活动外,各省市屈学研究活动也方兴未艾,仅湖北省屈原学会便先后在武汉、黄石、襄阳、恩施、江陵、宜昌等地召开了多次年会,获得多项研究成果。1999年端午节,中国屈原学会再度回到屈原故里秭归、学会会长褚斌杰教授莅会主持,为20世纪的屈原研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屈原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前苏联著名汉学家H•T•费德林在20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屈原诗歌的独特性与全人类性”的重大研究课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屈学研究的兴趣。以研究内容为标志区分,国外学者对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大致形成三种趋向:一种以前苏联H•T•费德林、E•A•谢列勃里雅可夫和匈牙利汉学家F•托凯为代表的传统式,着重从屈原作品本身探讨其艺术价值及其在世界文学史的地位;一种以日本藤野岩友、竹治贞夫、稻畑耕一郎教授为代表的学院式,着重对屈原诗歌进行考据和诠释;一种以美国汉学家詹姆土•R•海陶玮、劳伦斯•A•施奈德,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思,法国汉学家戴密微,德国汉学家卫德明为首的西方式,着重从屈原身世和作品中研究中国古代政体中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深入探讨屈原的政治生涯和文学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内外条件,施奈德的专著已经反馈到中国。稻畑耕一郎教授专程来华出席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许多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古代的楚国“是日本人的故乡”。
屈原精神作用于古代,也作用于当代。爱国主义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屈原在遭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有人劝他离开楚国。凭他的才华和声望,列国君王都求之不得。诸侯争霸的战国时代,人才的流动具有广泛的市场。许多有识之士在本国得不到重用,便去列国谋求发展。特别是那批以游说为业的纵横家,朝秦暮楚,有奶便是娘。耿耿丹心的屈原却是“去国不忍”。他报国未遂,远离楚宫,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愿离开生他养他的故土。屈原精神的伟大,在于他可以出走而坚决不走。“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的爱国情怀,在他自身的行为中坚持不渝。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屈原之后,如北宋的杨业,南宋的岳飞、文天祥,明朝的史可法,南明的夏完淳,清朝的林则徐、邓世昌,到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儿女林祥谦、施洋、夏明翰、吉鸿昌、江竹筠等,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站在他们面前的刽子手吓得发抖。“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恨不为国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爱国主义的旗帜在他们手里越举越高,使他们成为民族的象征,为理想敢于抛头颅洒热血的真的猛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屈原长眠九泉两千多年,居然在20世纪中叶“活”了过来,登上“波音’飘洋过海,潇洒地走进号称文明国度的西方世界,闯进神圣的高等学府,叩开知名学者的书斋,磁铁般地吸引他们拥抱他、崇拜他、研究他。这是人格的力量,文学的力量,正义的力量,是中华民族5000年灿烂文化的拓展与延伸,超越时空的世界性传播,所有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荣。
1953年,屈原以诗人身份同波兰的天文学家哥白尼,法国的文学家拉伯雷,古巴的作家和民族运动领袖何塞•马蒂一道,成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决定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