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和教学质量双丰收 5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和教学质量双丰收,为楼主归纳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课堂行为,并进行引导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要求: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头表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思考,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思考问题,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在课后时间狠抓后进生的辅导,让他们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增高。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学习效率也就上来了,同时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的发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一个人的风度翩翩、坚强果敢、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如果我们学会“优化潜意识”的技
巧,就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一种由潜意识驱使的、自动会做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守则,要求学生将其中每一条准确规范地落实在日常行为上,并坚持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
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迟到不早退;听从老师的安排;知道下一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哪怕花5分钟大致浏览一下课本;确定自己从昨天的课程中至少吸收了60%的知识;当你在书桌前坐下来,不要试图两个小时内离开;不要熬夜,零点以前必须睡觉;按时吃每顿饭;不要谈恋爱;有一个改错本,尽力避免再犯上面记录过的错误;别人向你请教问题,如果你会,要认真解答;把考题当朋友,知识是和它们交流的途径;永远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每星期坚持体育活动;上晚自习不聊天,不睡觉;无聊时想想不懂的知识;每天照照镜子,自信自己有独特的魅力;真诚善待周围每一个人,哪怕是你的对头,上帝眷顾善良的人;保持自己一方面兴趣特长;看书必动“笔”,手脑并用效果好。
3、培养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让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4、根据学科特点,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由于学习方法存在学科差异,在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科教学的联系,首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反馈给相关学科的其他教师,从而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最佳途径。
5、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真正了解学生
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如通过让教师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身份全天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进食堂、走向运动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体会学生学习生活的苦辣酸甜,从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反思如何提高从业素质,如何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需求,找到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思考如何让学生进得来、坐得住、乐学、活学,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果学校与教师能形成合力,努力做到以上的几点,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实现育人和教学质量双丰收。
1、关注学生课堂行为,并进行引导矫正
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行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和要求:
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
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
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头表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后进生上课一般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他不善于观察,不会听讲,不会思考。因此对后进生更要设法使他学会思考,这就要给后进生发言权。后进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心虚,声音小,若说错,遭同学嬉笑,下次就更不敢举手发言了。不说也就不想,不动脑子。所以辅导后进生学会思考问题,就要设法使后进生开口,敢讲话。在课后时间狠抓后进生的辅导,让他们先学一步,心中有底,上课时就敢于举手发言,回答时也声音宏亮。稍有进步,就抓住时机给予表扬。后进生逐渐练大了胆,再逐渐加大难度。后进生尝到了甜头,有了自信心,说的积极性就增高。也能积极动脑回答问题,这样环环相扣,学习效率也就上来了,同时也可促进中等生,优等生的发展。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行为变成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一个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性动作,一个人的风度翩翩、坚强果敢、极限突破等等都是习惯性动作、行为不断重复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教育学生:如果我们学会“优化潜意识”的技
巧,就可以在学习和生活中建立一种由潜意识驱使的、自动会做的“长效机制”,从而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制定学生学习习惯守则,要求学生将其中每一条准确规范地落实在日常行为上,并坚持使之成为自己的习惯:
独立按时完成作业;不迟到不早退;听从老师的安排;知道下一节课老师要讲什么,哪怕花5分钟大致浏览一下课本;确定自己从昨天的课程中至少吸收了60%的知识;当你在书桌前坐下来,不要试图两个小时内离开;不要熬夜,零点以前必须睡觉;按时吃每顿饭;不要谈恋爱;有一个改错本,尽力避免再犯上面记录过的错误;别人向你请教问题,如果你会,要认真解答;把考题当朋友,知识是和它们交流的途径;永远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每星期坚持体育活动;上晚自习不聊天,不睡觉;无聊时想想不懂的知识;每天照照镜子,自信自己有独特的魅力;真诚善待周围每一个人,哪怕是你的对头,上帝眷顾善良的人;保持自己一方面兴趣特长;看书必动“笔”,手脑并用效果好。
3、培养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
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真实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要让每一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在参与中主动探索,学会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跟学生共同商讨的教学形式,师生平等相处,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问题,真正使学生在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善于控制教学的双边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和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将教法转化为学法,使学法教法配合默契,以取得较高的教学质量。
4、根据学科特点,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学习方法的引导
由于学习方法存在学科差异,在不同学科的实际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科教学的联系,首先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了解学生在各学科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再反馈给相关学科的其他教师,从而通过分析和讨论,找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问题的最佳途径。
5、开展教学反思活动,真正了解学生
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如通过让教师转换角色,以学生的身份全天走进教室、走进课堂、走进食堂、走向运动场,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体会学生学习生活的苦辣酸甜,从而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反思如何提高从业素质,如何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在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教师,对学校的需求,找到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思考如何让学生进得来、坐得住、乐学、活学,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如果学校与教师能形成合力,努力做到以上的几点,在课堂教学中就一定能实现育人和教学质量双丰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