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的发展历程
香港原属广东新安县,唐代时为南海贸易、交通必经之地,古称屯门。一八四二 年,清廷割让给英国,始为英属地。迄今,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东方港口。
香港佛教,远在西元四二八年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就由中国大陆传入。此地最早的佛教史迹为唐代杯度禅师驻锡的道场,有杯度庵与灵渡寺,到今天还有杯度洞、杯度井等遗迹。当地几乎与广州同时有佛教的存在。
自一八四二年英人接管香港以后,人口日渐增多,慢慢发展成今日闻名于世的世界大商港。一直到一九一六年,学佛人士才开始发起佛学会,两年后又设立极乐院。 一九二○年,太虚大师应邀前来说法,开香港宣讲佛学的风气。一九二五年,真言宗人士筹组居士林。两年后,茂峰法师专程前往弘扬天台教义,带动了很多人学佛。于是有心人士开设蟠桃天、卫乐国、小只园等素食馆,兼流通法器佛经,积极传扬佛教。一九二八年,“哆哆佛学社”设立,专弘净土。翌年,又有竹林禅寺、鹿野苑、女子佛学院创立,一时素食、讲经、弘法的风气颇盛,遂有一九三一年“香港佛教联合会”,一九三二年“香港佛教青年会”的相继成立,以及一九三五年《人海灯》月刊的发行。一九三六年,虚云和尚主持由东华医院举办的香港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万善众缘水陆法会”。至此,天台、净土、禅宗、密宗,乃至法相等宗都在香港次第展开,奠定了佛教相当的基础。自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六年,数百名僧侣陆续由大陆南来,一时全港约四十所的寺院都显得非常拥挤,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到了一九六○年,寺院的增建已达一百二十余所。
目前全港最大寺院为大屿山宝莲禅寺,夙有“香港第一禅林”之称,清末宣统年间(一九○九至一九一一),大悦、顿修二禅师自江苏金山来此开山。一九一二年以后,大雄宝殿历经多次扩建,到一九六九年落成,该寺遂成为东南亚著名佛寺之一。又该寺兴建有全世界最大的铜制佛像一尊,高二十六尺,重二百四十八吨,于一九九四年开光。
香港佛教最大特色是以大乘教义为主,各宗并容,其中禅宗、净土宗、法相宗和密宗最为兴盛。据一九八八年香港佛教联合会提供有关香港佛教近况指出,目前寺院佛堂已有四百五十所、佛教团体三十余个、佛学院二所、比丘三百人、比丘尼二千人、佛教徒六十五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