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面,父母和孩子应该处在什么关系最为恰当?
所谓的"位"是指"所处的地方",就是指"位分",这里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身份。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的知识和能力都在孩子之上,父母有信心教育孩子;可是当孩子读到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很多知识父母可能就不懂了,当孩子问父母问题的时候,父母就感到力不从心。久而久之,父母的自信心就慢慢地被磨灭了,父母的"位"也就逐渐降低,甚至有的父母把"位"降到孩子之下。特别是当孩子长到"叛逆期",变得越来越"凶"的时候,更让不少父母变得无可奈何、黔驴技穷了。不知不觉中,父母就似乎变得没有“资格”管教孩子了。
不要说17岁的孩子,就连3岁的孩子都会把父母折腾得够呛。
然而,作为父母,在家庭中,必须占好自己的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自始自终应当占据主导地位。随孩子读书越来越多,理所当然他的知识会超过父母。这正是父母所希望的,也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可是,知识的教育,并不是家庭教育的全部。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内容是孩子道德品质、脾气、性格的培养。如果在孩子从小到大养育过程中,父母占好自己的位,孩子占好孩子的位,各得其位,各守其分;那么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就越懂得尊重父母。
孔子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如果家长"德薄而位尊",也就是说,如果家长的地位处于尊位,但德与品比较低,知识不够,能力也不强,那必然会有灾难性的后果。其实,德也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的意思。在家庭教育中,就是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
所以,"育儿先修己"。所谓的“修己”不仅仅是指品德的修养,还是育儿知识的掌握和孩子成长规律的把握。
二. 正向的家庭教育才是父母正确占"位"的根本
所谓正向教育,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是0-6岁期间,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向地培养和引导,而不是到了“叛逆期”或者成了“问题孩子”,家长再抱着"我该怎么办"的问题四处求救。所谓,"治未病"就是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没有得病之前,要防止发病。
要做到正向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出生之前,就要学习比较系统而科学的养育知识,并在养育期间不断地改善提高。比如,孩子的身体发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家长应当如何培养孩子的饮食习惯,如何建构孩子的味觉系统,如何注意孩子的营养结构,如何进行大肌肉小肌肉运动。孩子的语言能力是孩子心智发展的核心,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孩子数学能力同孩子的智力水平和科学思维的发展息息相关,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兴趣、爱好、自信心、独立性、意志力、责任感、抱负、理想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些都需要从孩子出生时抓起。不可拖,不能等。孩子的发育和成长不等人。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有敏感期的,一旦时间错过,就无法弥补。
三. 尊重孩子,家长才能永久处“位”
孩子有独立的自我意识,有独立的自我存在,有独立的生命权力。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品。因此,父母不要高高在上,不要对孩了百般呵斥,更不要随意打骂。上天把一个天使般的孩子赐予父母,是要父母把孩子养大成人(大写的人)。因此,尊重孩子才是父母处"位"的关键所在。人怕伤心,树怕破皮。如果父母天然地认为自己处于高"位",动辄唠叨、说教、批评、责骂,孩子长期在父母这里得不到尊重和温暖,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自然而然地就变得无效失灵了。孩子走向自我孤立和封闭,并挑战父母的"位"也就不奇怪了。尊重孩子,孩子也回报父母以尊重,才是教庭教育之道
四. 父母的“位”决定了父母的职责
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迷茫,难免会苦闷,难免会无助;则需要父母在孩子迷茫时指路,苦闷时化解,无助时雪中送炭。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转折点都需要父母的提醒,都需要父母的指引。父母是孩子的灯塔,照亮孩子成长的道路。父母是辛勤的园丁,花儿之所以鲜艳,是园丁辛勤浇灌的结果,树苗之所以长成参天大树,是园丁辛勤栽培的结晶。杂草需要园丁除去,枯枝需要园丁剪裁,养料需要园丁灌注。 孩子茁壮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
孩子来到父母身边是一种缘分,父母养育孩子是一种职责。父母占好自己的位,孩子守好自己的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就会如愿以偿。
成功的家庭教育中,都会有着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一些叛逆、厌学的孩子,父母总是很迷茫,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知半解,亲子关系也很紧张。家长要充分了解科学的教育方式,知道孩子的教育和家长的关系,才能在教育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的教育和家长的关系
教育十分重要,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管理,比如要求他抓紧完成作业,这就是在管孩子。其实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导。因为教育孩子和孩子本身没什么关系,但与家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同时良好的亲子沟通关系,能时刻反映出你是否被孩子喜欢或尊重,同样家长是否真的能从心里接纳与信任孩子。要想让孩子拥有的好的教育,必先构建良好的亲子互信关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品德习惯才能得以着手。
家长若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他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偏见,或者总是说些负面的话,他就会变得性情暴躁、叛逆、自卑。由此可见,孩子的教育和家长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教育
1、陪伴是心理健康的根源
陪伴,不是陪着更不是监督,而是做到有效陪伴或者高质量陪伴。从孩子降生开始,逗他开心、讲故事、一起学爬、一起学走、一起看书、一起玩玩具、一起郊游、一起旅行等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父亲和母亲一直在陪伴,那么,他感受到的是爱,得到的是安全感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2、耐心倾听与解释
孩子长大的过程中,避免要接受一堆的教育,多数父母在孩子情绪还较为激动时就给孩子灌输一堆的观点,而且所用的语气还是一副权威模样,要知道,孩子并不能接受这些状态。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等孩子冷静下来,倾听他的想法,同时给孩子解释你的做法的原因,让他打心里明白你是为他们好的。
3、榜样是孩子学习力量
最好的教育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孩子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接人待物的方式,看待金钱的观念,以及道德品质,都是从家长的身上模仿形成的。这话说一千道一万,都有家长只听不做。
养育的孩子靠的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个细节都可以影响到他的人生,这就是教育孩子的真相,既简单也复杂,能不能做到,要看家长能否真正付出。
应该是良师益友,而不能绝对压制。
著名教育学家张琰便谈论过这个问题,孩子的脾气和性格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是绝大部分是效仿父母的。例如,你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脾气暴躁,你的孩子也会觉得这样有用,很有威慑力,因为他感到害怕了,长期以往耳濡目染形成暴戾的性格,摔凳子做些极端的事情。
以及一些家长总喜欢让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命令,给孩子灌输一些你的命都是我的,听我的话是应该的思想。
孩子是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培养出来的工具,机器人只需要输入程序代码就可以运行,人类拥有自己的思想,小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其丰富,如果你把这种玩闹的天性看做是调皮顽劣的话,就去打骂教育他,不让他自己做决定,久而久之,就会胆怯,直接就放弃做决定,因为总会有人帮我做决定的。于是变成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一切都是随便吧,都可以。这样的性格在职场中也会吃很多亏。
还有,不要把孩子看做是自己养老的工具。你生育它是为了培育爱情的结晶,而不是功利性的把他当做物品来培育。只管付出,不求回报,孝顺的孩子自己会懂得你的付出,若是一味强调自己的付出,便会压迫孩子喘不过气来,压力大,抑郁。
孩子们都是脆弱的,现在学业压力这么大,早就已经不是当初我们上学那个年代的学习强度了,多对自己好点,不要总是说我都是为了你好,没有问孩子要不要,自我感动地付出只会适得其反,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曾经我的家长就是这样灌输我,总讲自己挣钱不容易,要学会珍惜,要努力学习将来报答他们,后来我想的只有摆脱这样的家庭,只有自己挣钱自己花的思想,因为我受够了这样的道德绑架。虽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回报是应该的,但是孩子的作用不是满足自己的攀比心和虚荣心,不是为了老了以后能够老有所依,而是自己的一个磨炼,是满怀希冀的渴望,是自己的一份成就,不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们身上,他们快乐健康并且三观正确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都不希望十几年的心血在一场抑郁导致的自沙里付诸东流。
1. 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和隐私:不要过度干预孩子的生活,要尊重他们的选择和决策,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主权,尊重他们的隐私,避免无端的干涉。
2. 建立开放和诚实的沟通渠道:和孩子进行真实、坦诚和开放的沟通,让他们知道他们可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问题,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
3. 教育孩子自主解决问题:作为父母,要引导孩子自主解决问题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建立家庭规则和家庭价值观:建立家庭规则和价值观,并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带领他们追求良好的价值观。
5. 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教育孩子与人沟通和相处的能力,并引导他们尊重和欣赏不同的人,和人和睦相处。
父母和孩子关系的恰当性,在于双方彼此尊重、理解、沟通的能力和心态。一个良好的家庭,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