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评

 我来答
陈米粒爱喝milk
2022-12-20 · TA获得超过35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8.2万
展开全部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于近日上映,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的影评,供大家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进入实用资料栏目查看。

  篇一: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谈谈《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许多人看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批评说这部电影情节太弱,确实,它的内容寥寥数语即可说完,整个故事都没什么调人胃口的悬念,一马平川。有人说它是战争片,但战争的画面都没有整部电影的五分之一。如果说它是反战片,但比利林恩居然不听最熟悉的姐姐的阻拦,最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伊拉克。有人说是歌颂国家英雄的主旋律片,那比利林恩怎么会在面对国旗的时候还想象着和女朋友翻云覆雨?

  其实在我看来,这部电影无关战争、和平和英雄这些宏大主题,它谈的只是人与人之间永远无法逾越的隔膜。商家不理解比利林恩这些战士在伊拉克的战争中所经历的事情,他们只想着利用他们赚钱。媒体也不理解,他们只需要塑造一个英雄来博人眼球。球场上这些来参演的战士也因为群众对他们的非议而发生了争吵以至于差点出人命。如果说他们不理解比利林恩这些战士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想理解,那么其他人呢?

  比利林恩在和女友告别的时候深情地说:“我差点带着你跑掉!”结果佐恩的反应是:“你怎么可以说这种话?怎么可以说不回伊拉克,你是英雄啊!”她爱你又怎样,她爱的只是自己心中塑造的关于你的幻影。就连从小一起长大的最熟悉的姐姐也不理解比利林恩为何要回伊拉克。

  比起电影里的所有人,观众是最理解比利林恩的。电影所采取的120帧技术具有极强的代入感,我们通过他回忆起的战争经历,似乎理解了战争对他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他想回伊拉克的缘由。但是,我们真的能理解比利林恩吗?我们初中的时候都学过庄子和惠子的一段关于是否知鱼之乐的一段对话。这场对话我认为是惠子占了上峰,“鱼”“庄子”“惠子”这三个独立的个体,谁也无法正真理解谁。

  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境遇已经阻碍了相互间的理解,即使经历了同样的境遇,每个人的感受也大不一样。对于比利林恩的内心世界,我们最多就是个看客,一群不怀恶意试图理解但最终还是失败的看客。

  所以,我们就没必要因为没被他人理解而苦恼,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试图理解。沟通人类情感的言语是很无能的东西,用尽词藻也未必能表达你心中所想的千分之一,何况人家听了也无法感同身受。

  论语有言:人不知而不愠(愠是生气的意思),不亦君子乎?此言得之。

  篇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影评

  关于《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中场战事》),几乎所有人都在讨论120帧的技术问题。技术是服务故事的,就我的观影感受来说,画面的质感并没有给我太特别的感觉,反而是影片的声音、镜头的角度、剪辑的节奏,给我非常明显的代入感。

  在伊拉克街道上,墙头有人扔东西以为在丢炸弹的紧张,回到家饭桌上的争吵,妈妈突然敲桌子时条件反射似地惊吓。中场表演前后,嘈杂的环境声没有间断过,不停地分心晃神的镜头切换。仿佛我们就是比利林恩,身处其中,感官体验被放大,对声音、对画面的感受都更加清晰与敏感。《中场战事》120帧的创新,一样是服务于故事需要的。

  所以我们撇开技术,只说故事吧。

  片名让很多观众抱着看一部战争大片的心态进了影院。为什么叫中场战事,明明没有多少站事?为了安排蘑菇的葬礼,比利和B班的战友短暂回国。作为英雄楷模,参与了感恩节橄榄球公开赛的中场表演,表演结束,他们即将返回伊拉克。这是橄榄球赛的中场狂欢,也是比利一行人的短暂假期。更是比利自己人生的中场休息,喘口大气,思考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做了一个艰难的选择,然后重新出发。中场无战事,却像打了一场硬仗一样艰难。

  生活与电影,什么是真实?

  影片看似对战争着墨不多,但用一幅歌舞升平的浮世景象描绘战争,看似轻描淡写,才真的残忍无声。能因为烟花爆炸而条件反射地躲藏,能因为妈妈敲桌子而被吓得跳起来。战争所受到的内心创伤,又岂是靠画面靠情节能够消解的。影片中电影投资人将他们的英雄故事描绘成美国精神,被比利林恩反击“被说成了另外一种东西”。我们看到的战争故事中,宏大振奋的战争场面大约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意淫,而唯美的战地爱情更是出于女性市场的考虑。他们都把战争说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但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样的,导演试图用全新的技术,让我们近一点更近一点地靠近人物的内心,看到他们在战场上所受的煎熬与抗拒,才更能理解选择的艰难。

  中场和战场,哪里更安全?

  就像比利林恩最开始很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因为别人的不能理解而焦虑。他不明白,为什么人生最惨痛的一天,会被认为是最荣耀的一天。最后发现,每个人对战争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不能指望别人感同身受。民众眼中的战争是什么样的,是靠媒体来写的,是靠电影来拍的,他们才是“主宰者”。而战场的战士们,在中场表演的舞台上,是待宰的羔羊,是表演的道具,是时代需要的英雄。中场表演过程中,比利站在舞台中央,看着前面表演人的后脑勺、后背、臀部,脑子里全是蘑菇去世的那一天,让他成为民族英雄的那一天,也是他近距离死神最近的一天,他就那么呆呆地站着,一直到表演已经结束都不知道,孤立无援。但真实的战场是什么,战士们内心的煎熬,没有人真的在意。除了真正爱他们的亲人。

  光环与生命,她们爱你什么?

  电影为比利安排了一段爱(艳)情(遇)插曲,是佐料,却是必须的。中场表演开始前,比利敬着军礼,脑子里却不断闪过切换与苏姗做爱的画面、在伊拉克的记忆。他不想返回战场,他想留下来,过平静平凡的生活,但是又不得不回去,那是他的责任,或命运,一时间,百感交集,热泪盈眶。但肤浅的拉拉队美女爱的是比利英雄的光环。最后道别的吻,看上去那么情真意切,情浓时,比利说差点带她逃走,却让苏姗一脸懵逼。什么逃走?你是英雄啊!是啊,她怎么会在意你是否在她身边,又怎会担心你是否安全。只有真正爱你的亲人凯瑟琳,才会千方百计,用尽力气要把弟弟留下。

  责任和宿命,你为什么参军?

  对于参军,蘑菇说这是命运。蘑菇的信仰是毗湿奴,印度三大主教之一。梵天主管“创造”、湿婆主掌“毁灭”,而毗湿奴即是“维护”之神,经常化身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和军人的形象非常吻合。但讽刺的是,伊拉克战争并不是什么为了保卫祖国的正义战争。所以,比利的选择带着一些尴尬的矛盾,更带着一种宿命主义的悲壮感。在我看来,他不是因为“承诺”,也不是等于“认命”。艰难选择的时候,最终是听从了自己的内心。

  内心为什么选择回去?祖国?队友?承诺?尊严?

  可能比利自己也很难说清楚,于是他将这种内心的选择,归结于命运。看过一个关于选择主题的TED演讲,大意是,如果我们在一个所有选择都有最优项的世界,就不存在艰难的选择,因为我们都会选择那个最优项,那我们的选择将基于"原由本身",而不是自己。唯有在这个艰难选择的世界里,才能锻炼自己的规范性力量(normative power),在艰难选择时,以”创造自我“为原由,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希望称为什么样的人,才会通过这样的艰难选择,让自己变成心中想要成为的人。而另一些人,会成为"漂流者",他们让这个世界拖着他们走,让奖罚机制、鼓励、畏惧以及选择的简单性,来决定自己的道路。我将这种以创造自我为原由的选择,理解为蘑菇和比利所说的“命运”!

  不是战场成就了他,而是中场的艰难选择,让他成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