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澶渊之盟是失败的例证?

 我来答
小史军小事
2023-06-21 · 超过19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2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062
展开全部

为什么说澶渊之盟是失败的例证?澶渊之盟有什么影响?

澶渊之盟,一直是受后世指责的失败例证。已往的史书认为,宋既不能消灭契丹,反而在盟约中承认辽政权,又开“岁币”之例,以至两宋“积弱”,局面江河日下。但却很少有人述及当日之真象。

北宋立国之初,北边之契丹已于数十年前先建立独立国家。宋的正统地位是后人封的。后晋皇帝石敬瑭936年割“幽云十六州”与契丹,从上、事实上,该地区都已成为契丹领土,而此时后周和宋还没建立。后周世宗北伐,“收复”其中的瀛莫二州,实为对契丹的侵略。

宋继周后,于979年至986年间三次进攻契丹,也应视为对契丹的侵略。宋军三次都是先胜后败,契丹一直处于防御态势,只是在名将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诱敌深入、切断粮道的策略下,才击败宋军,但也无力南下攻宋。形势实为宋强辽弱。

《辽史》也载当时辽军命令对宋朝“不许深入,不攻城池”。而今日之传统史家,无视契丹人也是人,无视今日北边之汉族有相当契丹血源,片面歧视契丹,把侵略者宋打扮成值得同情的受害者。

此后契丹经杰出家萧太后(辽之皇后均出自萧氏,萧氏原为回纥人)苦心经营,力量日盛,才于1004年发动了唯一一次对宋的大规模入侵。如果辽宋互换位置,传统史家们一定认为是辽在多次受到侵略后,奋起反击吧。

当时契丹军深入宋境700里,但后方有沧州等重镇未攻下。而宋在惊惶之下,企图迁都,好在大臣寇准识破辽已是强弩之末,与真宗皇帝进至澶渊,一举击退契丹军前锋,毙其统帅萧达凛(擒获杨业之人)。至此辽已是筋疲力尽,急于和谈。

当时的北宋已是高度发达,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500万贯,而明朝276年间的总铸钱量也仅1000万贯,可见宋朝商业之繁荣。宋朝的年财政收入折算为银绢为7000万两/匹以上。

故当时真宗鉴于辽入侵对北方的破坏,准备承担“岁币”百万之数,以求和平。当时也有人指出,辽已强弩之末,可战而胜之,但考虑到即使战胜,双方也势必长期交战,没被采纳。

谈判中,契丹提出两个条件,一是宋每年送契丹银10万两、绢20万匹,大大低于宋的估计,不到宋年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五,可见契丹确已无力再战,此条件宋接受了;

二是要宋归还“侵占”的瀛莫二州(辽称“关南”之地),被宋严辞拒绝,契丹和平心切,也未坚持,要知道此二州当时已在契丹军占领之下啊。

最后达成的条约为,宋年送契丹“岁币”,契丹退出已占领的华北数十州之地,并在事实上承认瀛莫二州为宋朝领土。对宋而言,已是外交胜利。然后双方共同申明,永结同盟,由“大宋皇帝”和“大契丹皇帝”签约。此后,宋辽120年未开战事。

以上为宋辽争端之始末,从中可看出,宋辽关系中,宋对辽的侵略要多于辽对宋的侵略,双方关系中的和战主动权实在宋方,即使120年后破坏和平,大肆屠杀契丹人民的,也是宋朝。

后世史家先入为主,以为“幽云”诸州本来就“该”是宋朝的,宋没有“收复”,即行和平,故宋失败。

以此类推,传统史家之所以轻视北宋,是因为北宋没有如他们所愿,“收复”“本来就应该属于”宋的长城以北直至中亚的广大“领土”。殊不知,宋从未拥有该地,谈何收复。

澶渊之盟导致了双方边境的和平稳定,经济,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契丹人民大量吸收汉族文化,为契丹民族最终消失、主流融入汉族打下了基础。

所以很多时候,文化与和平的力量,反而大于军事力量。契丹在军事上没有被汉族征服,但却被汉文化所同化,并最终大多融入汉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