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
所谓下定义,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指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把容易与之混淆的对象区别开来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教学方法。”
下定义的时候,可以根据说明的目的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有的着重说明特性,如关于“人”的定义;有的着重说明作用,如关于“肥料”的定义;有的既说明特性又说明作用,如关于“统筹方法”和“应用科学”的定义。
扩展资料
下定义和作诠释是两种常见的、极易混淆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和特点进行适当解说的一种说明方法。如《看云识天气》中提到的“虹”,课文注释为:“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条彩色圆弧,这就是“虹”。
尽管这两种说明都以通俗简洁的语言去说明事物的特点,但是二者在许多方面仍有较大差异,显示出许多各自不同的特点。
从形式上看,下定义在说明事物本质特征时,常用判断句式表述概念,而作诠释可用多种句式来表述。此外,下定义还可用公式来表示:被定义概念=种差+属概念。“属概念”就是被定义概念所属的大类,也就是归类;“种差”就是在大类之中,被定义概念与同类相邻概念间的主要差别。
如:“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透明液体。”“透明液体”就是“属概念”,其余的说明部分是“种差”,也就是“水”与其他透明液体的差别。
从特点上看,下定义要准确简明,概括性较强;作诠释则具体而通俗,有时带有一定的描述性。因此,从科学性的角度看,作诠释的语言比不上下定义。
从内容上看,下定义着眼于事物的本质属性,作诠释注重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从严密程度来看,下定义要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的内涵和外延与事物相等,说明的对象与说明的内容可交换位置,意义不变;而作诠释对说明的对象解说往往侧重于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或者解说它的构造、成因、功用等非本质的因素,因而说明的内容不能与被说明的对象变换位置。
二者的区别可用图示表示。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定义
下定义,是一种用简洁明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作概括的说明方法。下定义是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
“下定义”必须抓住被定义事物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或“×××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形式上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 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 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有的用“种差”“邻近的属概念”“被定义概念(种概念) ”的形式。例如: 记忆是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的印迹。该定义中,“记忆”为“被定义概念” , ,是比被定义概念外延大一级的“邻近的属概念” 而“我们过去的生活实际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我们头脑中遗留”则是“记忆”区别于其他“印迹”的特有属性,也就是“记忆”与“印迹”这个属概念下其他种概念内涵上的差别,即“种差”。根据材料下定义, 既能考查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又能考查合理排序、简洁表达等语言能力。
下定义的句式一般是“什么是怎么样的”,“怎么样的”往往完全表述清楚了“什么”的本质,也就是说句中的“怎么样的”只能用于形容句中的“什么”。
例如: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种概念) 是×××的×××(属概念)”,如:无理数(一种概念)是(判断词)无限而不循环(本质特征) 的小数(属概念);或“×××叫×××”,如:无限而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