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阅读越来越显得重要。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也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读书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可能性。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比优胜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常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许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教给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问题,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就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百分数的意义),细读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在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百分数,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分数?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分母为100的分数有的是分数,有的是百分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不急于表态,让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去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第十册第64页的第10题: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简分数,真分数。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还掌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及“社会的数学化”,阅读越来越显得重要。数学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它也离不开阅读。而阅读是自学的主要形式,自学能力的核心是阅读能力,因此,教会学生学习的重头戏就是教会学生阅读,培养其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大小也直接影响阅读质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在小学里没有教会他迅速地阅读,他日后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养成学生优良的数学阅读习惯和方式尤为重要,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在小学阶段,老师总感觉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弱,自主学习能力差,不敢放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获得新知,课堂上往往是学生听的多,活动多、讨论多、课件多,而读书的少。这种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对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小学生使用的数学教材,是许多专家依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小学生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来组织编写的,编写过程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特征、接受能力,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因此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小学生应该是可以看懂的。所以,利用现行教材开展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存在可能性。
一、 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自愿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前提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高数学阅读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读、乐读。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创设问题情景,将数学知识点于耳熟能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向学生提供鲜活的、真实的、有趣味的和具体探索思想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走进数学阅读的殿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看到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不一样,而比值相等。有什么规律在里面呢?当学生纷纷汇报自己发现的规律后再问,怎样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个规律呢?那就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如此根据教材创设阅读情境,必然会激起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主动性,阅读效果也会好一些。
2.充分利用课外数学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是指附于教材之后的数学小史料以及数学小知识等.这些材料主要是针对教材中的重要数学概念的背景介绍、知识延伸和实际应用。材料中往往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如新教材中,学习完负数后,教材就有“你知道吗?”的内容,介绍了《九章算术》中记载的,我国古代使用负数的情况。还有学习了时、分、秒后,教材介绍了“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就用一种滴水的器具来计时,名叫沙漏”。一方面介绍一种古代计时工具,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激励的评价语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受到他人的表扬与肯定是一件心情舒畅的事情,成人如此,孩子们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激励,见到他在认真阅读时,给他一个微笑,轻轻地点一下头,亲切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脑袋,有时只是走近他翻一下他所阅读的书名,有时把他所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这些细小的动作、神态都将对他产生激励作用;同时,开展一些活动中,如“讲一讲——讲数学家的故事”、“编一编——编写数学小报”、“写一写——写数学阅读日记”、“演一演——演示经典题目的解题过程-演示数学实验的过程”等等,每项活动都评比优胜奖、创意奖,予以表彰。在一定的场合对孩子的阅读行为加以积极评价,更能使他阅读的劲头越来越大,兴趣越来越浓。教师的鼓励与表扬是学生阅读兴趣产生的推动力、催化剂,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指导,掌握阅读方法,优化阅读技巧,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数学学习内容的精炼性、数学语言的抽象性,很多学生不会把数学文本当作一件轻松快乐的事,阅读时常常“走马观花”或“囫囵吞枣”。所以,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从愿读到会读。
(一)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只有认真阅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例如,有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判断下面各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许多同学不明白题意还是按照以前遇到过的对的打“√”,错的打“×”要求做题,导致该题失分。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做题之前根本就没有阅读过题目要求,也就根本谈不上按要求正确完成习题了。这实际上就是没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事实上,很多学生对数学中的基本语言甚至关于解题要求都不能准确理解。如:“请问调整价格后商店最少要卖出多少台才能才能达到预定的营业额?”有许多学生就不能正确理解问句中的关系词“最少……才能达到”。因此,让学生养成在做题之前要一定要认真阅读题目及题目要求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步养成他们数学阅读的能力,从根本上减少并杜绝上述错误情况发生。
(二)教给学生学会初读、细读、精读。
初读时先初步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细读时讨论问题,理解知识;精读时让学生质疑问难。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主动质疑问难是主动学习的体现,因此在“阅读”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主动探索,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独立解决不了的问题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有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找资料解决,学生就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如,我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这一课时,指导学生初读时先了解要学什么知识(百分数的意义),细读时思考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吗?在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百分数,什么情况下分母为100的数是分数?学生在细读时就理解和掌握了百分数的意义。精读时留有一段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分母为100的分数有的是分数,有的是百分数?分数和百分数有什么区别呢?老师不急于表态,让
(三)优化过程,提高阅读技巧。
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数学阅读不能只是用眼浏览,而应是眼、口、手、脑等器官充分协同参与。
1.阅读要动口。数学阅读要对数学概念、公式、定律等知识反复咀嚼,准确理解。
2.阅读要动手。一是动笔圈画。教会学生运用各种符号表示来不同的意义,以强化阅读重点与关键,做到自我阅读理解、掌握心中有数,如:在进行“应用题”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边读题边圈-圈题中出现了哪些信息。二是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边看内容,边动手实践,通过亲身剪、拼、折、量、摆、画、观察、比较、体验,感悟新知,深入理解,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时,学生通过对提供的素材折一折,画一画,描述,亲身体验中直观感受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三是动笔演练。读中演,尝试演算验证推理;读后练,形成技能技巧;练后再读,反思失误,总结经验,回顾内化,变“厚”为“薄”。
3.阅读要动脑。数学知识系统性强,内在联系密切。前后联系,新旧联系,相互转化;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在教学中,教师一概地都去示范、讲解,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不利于学生主动、积极地去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智能”这个媒体沟通“数学逻辑智能”,扶持、指教、点拨学生仔仔细细地阅读,找准和利用知识间的共同因素,寻求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例如:第十册第64页的第10题:写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简真分数。要完成这道题,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分母指定是12,最简分数,真分数。既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和周全性,又将知识串联起来。通过阅读,联系新旧知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还掌握了新知,又辨别了易混淆的概念,可以使学生实现从机械阅读到意义阅读的转化,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效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