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2个回答
2012-11-23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 、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2 、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
3 、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
4 、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5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6 、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7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四、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其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牢固的基础,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体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堡垒,把人们禁锢在了一个狭窄的天地里。
因此,在这样的中国政治环境中生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被强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了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人可行的政治标榜,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1 、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2 、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
3 、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
二、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1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
2 、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
3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
4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
5 、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6 、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7 、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8 、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9 、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 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
三、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1 、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
2 、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
3 、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
4 、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
5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
6 、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
7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四、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伦理型范式。
正面意义是使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凝聚力。
负面意义是形成了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人情大于国法的弊端,所谓“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曲中矣”。
2.社会政治结构的专制性特征,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政治型范式。
其积极影响是强调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造就了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其消极影响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的过分迷信,形成了中国社会“官本位”的现象和个人的奴性意识,这是中国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在严密的人身控制之下,人们只能生活在一定的圈子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处理好家庭关系,成为人一生中的主要任务。
(二)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1.在伦理政治的束缚和限制下,人们一生下来就被固定在一定的名分之内,循规蹈矩是社会对每个人的要求,因而极易养成惟上、惟书、惟亲的奴性人格。
2.君主专制制度缺乏民主机制。因此“官本位”思想一直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3.“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纲常礼教,严重束缚了人的个性发展。
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心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文化的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的范式从“内圣外王”的矛盾统一体中获得了坚韧的理论架构,并以小农自然经济和宗法专制社会政治结构作为牢固的基础,这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严密体系,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牢不可破的堡垒,把人们禁锢在了一个狭窄的天地里。
因此,在这样的中国政治环境中生活,一方面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加强了,国家利益、君主利益至上的观念被强化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了传统社会中一个人人可行的政治标榜,另一方面,“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存天理,灭人欲”等封建枷锁使人的个性解放受到极大的束缚和阻碍。狭隘的自身自利的小农意识又使得中国人缺乏进取意识,自我满足,妄自尊大。这些都是困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严重阻力。
参考资料: 文库
展开全部
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先民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定居农业生活,从野蛮转换到文明阶段后,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宗法制度就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①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
②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周王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带纽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③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属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中国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但是民间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已不再是嫡长子继承,而改为诸子均分,但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
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宗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乱世,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四、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宗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2、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欧洲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演化
产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和产生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汇集到古希腊,由希腊传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后再由日尔曼人传播到整个欧洲。
2、中国是君主专制社会
与欧洲情况不同,中国的君主专制应当说从中国历史踏入文明门槛那一刻起就已形成,所以专制的传统十分悠久。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一直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
制约君主专制制度的朝议制、谏议制等,因为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也不过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很早就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控制生计的办法,什伍制度,连坐法等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
亦可顺利到达每一个家庭。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一、宗法制度的产生
中国先民们一直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定居农业生活,从野蛮转换到文明阶段后,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被长期保留下来。宗法制度就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
二、宗法制度的确立
①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统看,他又是天下的大宗。
②封邦建国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周王室分封的主要旨意是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以血缘带纽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③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制度既然是以血缘亲属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所以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为达到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家天下的延续
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中国历史就是家天下的历史,家天下的主要特点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但是民间家庭财产的继承关系,已不再是嫡长子继承,而改为诸子均分,但对家族的重视则是一贯的。
二、封国制度不断
秦汉以后,尽管郡县制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行政区划制度,但封国制度一直不同程度地或以不同方式被历朝历代所保留,究其原因,仍然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
三、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动荡不安常常困扰着中国历史,但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缘关系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宗族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国时期。在乱世,中国文化仍然能保存传承,就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
四、家国同构
1、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宗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2、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所谓“忠孝相通” ,“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1、欧洲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演化
产生于尼罗河流域的古代埃及文明和产生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和古巴比伦王国的文明,汇集到古希腊,由希腊传至罗马帝国,罗马帝国灭亡后再由日尔曼人传播到整个欧洲。
2、中国是君主专制社会
与欧洲情况不同,中国的君主专制应当说从中国历史踏入文明门槛那一刻起就已形成,所以专制的传统十分悠久。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1、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2、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制度的经济基础是土地的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专制统治者为维护地主和小农经济所构成的经济基础,一直采取打击工商业的政策。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集权制度,从总的趋势来看是日益强化。君主是全国的最高权威和绝对权力的拥有者,君主超越一切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是名副其实的专制帝王。
制约君主专制制度的朝议制、谏议制等,因为没有对皇帝的否决权,也不过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
4、对人身控制严密。
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很早就实行人口统计和户籍管理。控制生计的办法,什伍制度,连坐法等制度和法令,使居民失去了流动的可能,国家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兵役,帝王的诏令
亦可顺利到达每一个家庭。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2、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