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典园林分为哪几个时期以及特点是什么?
一、生成期(相当于先秦、两汉)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帝国初步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1、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由于原始的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园林艺术兼融儒、道、玄诸家的美学思想而向更高水平跃进,奠定了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基础。
1、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概况、提炼、抽象化、典型化,开始在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方面有所探索。
2、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已基本消失或仅保留其象征的意义,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
3、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它一开始即出现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以贵族、官僚为代表的崇尚华丽、争奇斗富的倾向;另一种是以文人名士为代表的表现隐逸、追求山林泉石之怡性畅情的倾向。
4、皇家园林的建设纳入都城的总体规划之中,大内御苑居于都城的中轴线上成为城市中心区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其他的自然诸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谐调关系。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五代)
作为一个园林体系,它的独特风格已经基本形成了。
1、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完全形成,它作为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大,而且反映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
2、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上代又有所升华,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
3、寺观园林的普及是宗教世俗化的结果,城市寺观具有城市公共交往中心的作用,寺观园林亦相应地发挥了城市公共园林的职能。郊野寺观的园林把寺观本身宗教活动的场所转化为点缀风景的手段,吸引香客和游客,促进原始型旅游的发展。
4、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已有互相渗透的迹象,中国古典园林的诗画情趣特点开始形成。
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封建文化的发展已失去汉、唐的闳放风度,但却转化为在日愈缩小的精致境界中实现着从总体到细节的自我完善。相应地,园林的发展亦由盛年期而升华为富于创造进取的完全成熟的境界。
1、这个时期园林的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
2、文人广泛地参与造园,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再由文人或文人出身的造园家总结为理论著作刊行于世。
3、随着佛教禅宗传入日本,中国的造园艺术继唐代以后再度影响日本,促成了盛极一时的禅宗园林,如书院造庭院、枯山水以及茶庭等的相继兴起。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至清末)
园林的发展,一方面承前一时期的成熟传统而更趋于精致,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则暴露出某些衰退的倾向,逐渐流于繁琐、僵化,已多少丧失了前一时期的积极、创新精神。
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
2、民间的私家园林一直沿袭上代的高峰水平,并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鼎峙。
3、园林已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化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
4、造园的理论探索停滞不前,没有出现像上个时期那样的有关园林和园艺的略具雏形的理论著作。
5、中、西园林文化开始有所交流。
扩展资料
园林分类:按占有者
1、皇家园林
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如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狮园,上海的豫园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典园林
(二)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辆川园”。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良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经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在地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北宋为辽金取代后,辽、金、元三代后先相继,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金代从开封拆运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如至今还能见到的十三世纪出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2)形式多, (3)艺术化。兹为分述如卜: (1)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休发展,卜,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济后大备,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则吸收r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明济园林中占卞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凤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川,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自水木石的精心安才i沁建筑植物的众从位粉,都起到了立体形象l,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没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试问,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共造园思想何以能达到如此发达的艺术水平,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造园艺术理论有了划时代的总结性成果,即明代崇祯时江苏吴江人计成《园冶》一书的问世。过去,关于园林的设计(或叫“经营,,)原则、艺术技巧和实际建造经验,还只能在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中有片断描述,没有形成理论规律。但是《园冶》却是一部有关园林建筑的系统性的总结性的专门著作。全书共三卷,一卷为造园总论(’兴造论》、《“园说、)、选地(《相地》)、立基和各种单体建筑(屋宇堂轩)的形象范例,二卷讲各式栏杆及其式样;三卷讲「1窗、墙垣、铺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书计三万多字,并有插图二百余幅。它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面貌和造园艺术水平,而且一直对中国造园有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大观园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来构建的。第二,大批造园艺术家的诞生,如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园林,以北京的芥子园最有名。杰出的造园家张南垣父子,更是园林史上的大家,不仅在苏扬等南方园林中有他们的遗构,北京北海公园取,就有他们的遗作可供欣赏。以他们的生存年代推算,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中营建大观园的造园设计师“山子野”的原型,应该就是张氏父子了。
(二)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辆川园”。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良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经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在地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北宋为辽金取代后,辽、金、元三代后先相继,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金代从开封拆运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如至今还能见到的十三世纪出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2)形式多, (3)艺术化。兹为分述如卜: (1)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休发展,卜,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济后大备,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则吸收r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明济园林中占卞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凤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川,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自水木石的精心安才i沁建筑植物的众从位粉,都起到了立体形象l,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没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试问,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共造园思想何以能达到如此发达的艺术水平,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标志。第一,造园艺术理论有了划时代的总结性成果,即明代崇祯时江苏吴江人计成《园冶》一书的问世。过去,关于园林的设计(或叫“经营,,)原则、艺术技巧和实际建造经验,还只能在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中有片断描述,没有形成理论规律。但是《园冶》却是一部有关园林建筑的系统性的总结性的专门著作。全书共三卷,一卷为造园总论(’兴造论》、《“园说、)、选地(《相地》)、立基和各种单体建筑(屋宇堂轩)的形象范例,二卷讲各式栏杆及其式样;三卷讲「1窗、墙垣、铺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书计三万多字,并有插图二百余幅。它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面貌和造园艺术水平,而且一直对中国造园有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大观园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来构建的。第二,大批造园艺术家的诞生,如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园林,以北京的芥子园最有名。杰出的造园家张南垣父子,更是园林史上的大家,不仅在苏扬等南方园林中有他们的遗构,北京北海公园取,就有他们的遗作可供欣赏。以他们的生存年代推算,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中营建大观园的造园设计师“山子野”的原型,应该就是张氏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