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1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福州的春节习俗富有浓厚的闽东风情,跟北方人的春节习俗相比更具有自己的特色。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筅堂(扫房)。福州地区在春节前的“腊月十五”后,就开始打扫屋宇房舍了,福州人称之为“筅堂”的习俗。
尾牙。“尾牙”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最亮的月牙,是|商家|特有的节日。这一天,商家要设宴款待辛苦了一年的员工,向他们表示感谢,并向学徒们发"鞋价"。单位发"年货"此俗至今仍延续,特别是台湾地区。
祭灶。腊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节日。福州祭灶有“官三民四船五”之说,即官家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百姓二十四日祭灶,水上人家二十五日祭灶。“祭灶”要供灶糖、灶饼,按传统,灶糖灶饼是外公外婆送的。有几个外甥就送几包,还要加“花面壳”。
分年。祭灶后,春节便拉开了帷幕,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置办年货,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送年。亲友间互赠年礼,曰“送年”,节日气氛日浓。女儿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特别在女儿出嫁头一年,临近春节年关,女儿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礼,出嫁的女儿要与女婿一齐,向父母送年礼,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双“草鱼”或“鲢鱼”,一只“骹柄”(猪蹄),一只红鸡角(公鸡)及福桔等,表示女儿女婿孝顺父母,感谢养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升”,“大池鱼”“草鱼”或“鲢鱼”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礼后,回送给外甥灶糖灶饼,花面壳纸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间亲情。现在多以现金以示孝敬。
做岁(除夕)。即农历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称“三十暝晡”(大年卅日、小年廿九日),春节正式开始。是夜,红烛高烧,合家欢乐,共饮晚宴,谓之做岁。既年夜饭,围炉团坐,通宵不寐,谓之“守岁”。再拂厅与堂,燃红鞭炮,煮隔年饭。“隔年饭”以木制蒸饭甑装盛,围插朱筷十双,贴红纸,扎红绳,撒“五子”(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子、栗子),摆于厅堂案桌。家中门户、箱笼家具、贵重器皿,皆覆“金银纸箔”,象征金银财宝多到溢出,象征明年发大财。三十暝晡一般要洗澡,因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旧时,三十暝晡是债主讨债的日子,故称年关。旧时欠债不能过年。家住城外的债户跑到后洲尚书庙,家住城内的则跑到城隍庙看戏躲债。
初一。早上要放鞭炮,然后祈年、饮屠苏(一种药酒)、序拜(即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有的人家还要却荤食(吃素)。早餐大多吃太平面(线面加俩蛋),以象征一年太平。这天不煮新饭,吃昨晚做好的“隔年饭”。人们见面要互道"恭喜发财,合家平安"等语。这天忌扫地倒垃圾、扫地、洗澡、用刀具、讲晦气话,一般也不吃稀饭,不出远门,晚上要早睡,俗称“斗夜灯”,比谁睡得早。
清人吴继筠《福州岁时竹枝词》:“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初二。福州俗称“女婿日”,是女儿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饭。
初三。亲族邻里间互相拜年。
初四。开假日,迎接灶君回銮视事,也称“接神日”,店铺都在这天放鞭炮,开门迎业。
初五。入学日,旧时入学弟子在这一天拜见老师,称“上斋门”。
初七。人日,福州俗称“人补命”,民间要取七种菜做羹,叫“七宝羹”,晚上要共食年糕,煮太平面,以表延年益寿。
送灯。初七送灯日以后,大街小巷都能见到亲家舅扛着甘蔗,蔗上挂着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福州地区一般从正月初十至元宵节都进行与花灯有关的活动。做父母的把花灯送给出嫁的女儿。花灯由小舅子送去,所以称"亲家舅送灯"。春节亲家舅(小舅子)送灯,在福州城乡十分流行。送灯即送"丁"方言,外婆给外甥送灯,就是祝福女儿生子添丁.人丁兴旺。娘家给婆家送灯,大多由亲家舅(小舅子)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福州人过春节的习俗:
1、正月初一
过去正月初一晨起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福州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浪”),以祝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正月初一这天不煮新饭,也不吃稀饭,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平时也叫做“炊甑饭”),在新年吃“隔年饭”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在福州民俗里,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夫婿也要同行。回娘家时,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此日又称“迎婿日”。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女婿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老的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3、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过去福州人人外出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平安,齐发”等。凡亲友来贺者,除招待茶、烟、瓜子之外,另款待以点心。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拜年钱”、桔子或糖果。福州童谣:“拜年拜年,掏桔分钱”。
4、正月初四
到了正月初四这一天,民间习俗有守在家里不出门迎“灶神”回民间的说法,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称灶王爷。
在腊月廿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因此有了祭灶。正月初四,灶王爷汇报完工作,又要重新回到人间,继续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准备好供品,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恭迎灶王爷回来。尽管民俗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这些习俗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的生日,所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迎财神。
按照习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正月初一起就关张了,而正月初五恰逢财神生日,家家又都重新开张,因此求财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7、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日,是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古称“人胜节”,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种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加米粉制成羹,叫做“七宝羹”,晚上也吃年糕,人们在这一天以拜斗的形式为家人祈福平安。
8、正月初八
福州熟语:“元宵但看初八灯”。按照福州习俗,从初八开始是送灯的日子。正月期间,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因福州方“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旧时,初八前后,乡村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家舅扛着蔗,蔗上挂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送灯是很有讲究的,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
9、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新春家祭,是为“上采(纸)”,各家备牲醴在祖先前供奉。过去在福州市区及其周边乡村的人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上采(纸)”日当夜,家家户户开始张灯,一般元宵灯展会也在此夜正式亮灯,一直持续到元宵之夜,所以,娘家人务必要在此日前将送花灯到婿家。
10、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又有中国狂欢节、情人节之称。元宵节是新一年中的头次月圆的节日,以前福州元宵节,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举办赛神会。“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之夜,南后街人潮涌动,观灯赏月,热闹异常。
1、正月初一
过去正月初一晨起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福州人正月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音似“压浪”),以祝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正月初一这天不煮新饭,也不吃稀饭,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平时也叫做“炊甑饭”),在新年吃“隔年饭”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2、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在福州民俗里,这一天是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的日子,夫婿也要同行。回娘家时,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此日又称“迎婿日”。
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女婿吃过饭要陪老人聊聊天,听听岳父母的教诲,并且主动邀请二老的兄弟姐妹到自己家里做客,然后再告辞回家。
3、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过去福州人人外出访亲拜友,互贺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平安,齐发”等。凡亲友来贺者,除招待茶、烟、瓜子之外,另款待以点心。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拜年钱”、桔子或糖果。福州童谣:“拜年拜年,掏桔分钱”。
4、正月初四
到了正月初四这一天,民间习俗有守在家里不出门迎“灶神”回民间的说法,灶神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饮食之神,也称灶王爷。
在腊月廿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因此有了祭灶。正月初四,灶王爷汇报完工作,又要重新回到人间,继续监察人间的善恶,因此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中,准备好供品,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恭迎灶王爷回来。尽管民俗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这些习俗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
5、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是民间传说中财神的生日,所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迎财神。
按照习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正月初一起就关张了,而正月初五恰逢财神生日,家家又都重新开张,因此求财是这一天的重要主题。
6、正月初六
初五刚把财神迎进门,初六就要送走穷神。送穷神这一天,要在家里面进行大扫除,扫出来的垃圾,还有没用的破衣服等等要全部扔掉。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7、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日,是人的生日(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五为牛,六为马,七为人)。古称“人胜节”,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种菜(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寓意聪明,蒜寓意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加米粉制成羹,叫做“七宝羹”,晚上也吃年糕,人们在这一天以拜斗的形式为家人祈福平安。
8、正月初八
福州熟语:“元宵但看初八灯”。按照福州习俗,从初八开始是送灯的日子。正月期间,福州民间有送灯的习俗,对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灯,因福州方“灯”与“丁”谐音,取添丁之意。
旧时,初八前后,乡村路上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亲家舅扛着蔗,蔗上挂花灯往姐姐婆家送灯的情景。送灯是很有讲究的,第一年送“观音送子”灯,第二年如未生育,则送“天赐麟儿”灯、“孩子坐盆”灯,第三、四年如再未生养,便送“桔”灯,寓为“焦急”之意。生育后可送“状元骑马”灯、“天赐麒麟”灯等,直送到外甥16周岁为止。
9、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新春家祭,是为“上采(纸)”,各家备牲醴在祖先前供奉。过去在福州市区及其周边乡村的人们十分重视这个环节,“上采(纸)”日当夜,家家户户开始张灯,一般元宵灯展会也在此夜正式亮灯,一直持续到元宵之夜,所以,娘家人务必要在此日前将送花灯到婿家。
10、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亦谓上元佳节,又有中国狂欢节、情人节之称。元宵节是新一年中的头次月圆的节日,以前福州元宵节,不仅灯市辉煌,还有摆设鳌山,举办赛神会。“春灯绝胜百花芳,元夕纷华盛福唐;银烛烧空排丽景,鳌山耸处现祥光”,此诗描绘昔日闽都灯市和鳌山的盛景。元宵之夜,南后街人潮涌动,观灯赏月,热闹异常。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老福州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祭灶的日子。祭完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孩子们开始眨着眼巴望着过年。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老福州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祭灶的日子。祭完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孩子们开始眨着眼巴望着过年。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