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结题报告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无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高,所以都不愿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师也感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所以想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和内容
1、自主学习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
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
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
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爱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
(1)问题意识的研究。
①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⑵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⑶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⑷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3.1更新教学理念 真正把握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以主人翁的态度,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时刻审视着自己的探究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一一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图通过自己的“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活生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
(一)、深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
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教学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偏重知识传承的范围之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严重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探究过程,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发展。总是认为,学生知识面窄,思维能力不足,没有探究的潜能,若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可能原地“踏步”,也有可能走向“斜路”,耽误教学进度,所以不想也不愿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下海”,涉水“摸鱼”。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认为,人人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其实,早在80年代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的成果之一,《初中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诊断报告》中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对实验区、推广区的初中三个年级180名不同层次男女学生作了思维上自主探究能力的测试和诊断,共取得二万个数据,经初步统计分析,获得三个方面的启示:(1)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学生能力结构;(2)女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一定低于男生;(3)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某些自主探究能力的指标并不低于班平均值,即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智能并不差。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天性,只要你给他机会,只要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他们就会回报给你惊喜。
(二)、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的教学应该多创设发挥学生这种潜能的时机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心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究时,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与活动余地,让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实验、分析、猜测、假设、归纳、演绎、讨论、辨析,按造自己的研究方法去建构知识,切不可因赶进度为由走马观花,草草收场,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探究的本质在于增进创造才能,对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动积极、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出的“新成果”,哪怕只是一小点“皮毛”,教师都应予以及时肯定和表示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乐于探究而不疲”,学生才会不断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对话、协商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允许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讨论和质疑,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成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四)、教师要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要在不断加强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努力改变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学习数学的现状,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时为了自主探究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力求达到“适度”与“平衡”。
3.2注重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前探究,巧做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很多教师在课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但却忽视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备课,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自觉找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上好课打下铺垫。
1、发动学生自制数学教具。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能配以适当的教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教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制教具的种类很多, (1)实物模型教具。如棱柱、棱锥的演示教具;圆锥、圆柱的侧面展开教具等。
(2)幻灯片。如用于复习的章节的知识的构图;知识点的比较表等。
以上教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学课有很多是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只要课前组织安排合理,恰当布置预习题,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便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备复习课、总结章、节的知识结构。
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读教材,找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便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内优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数学命题(定理、性质、公式)
利用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学习“正方体截面”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创设一定的问题质疑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课后挖掘,延续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课后自主学习时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自主学习数学。课后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对自己的收获作总结。
3.3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自身素养问题
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不会自学的老师绝不可能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方面的阻碍来看,就是教师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太少,这是个非常重大的缺陷。你想想看,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
任何行为、改革、追求,都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2、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理解,要明确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是难以理解的。再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总得有个好的习惯或方法,总得有个规则。好的习惯、方法是需要培养的,规则的遵守是需要引导的,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意义,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想怎样就怎样”,要记住: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能变“任性”,良好的习惯是要培养的;该教的,就是要教,问题在于如何“教”,而不在于不能“教”
3、少灌多导
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
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好的智力价值。让儿童掌握人类数学知识遗产的精华并能运用已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目的,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儿童科学地探求数学、探求社会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更为重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让生活与数学多次“碰撞”,让数学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一定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趣、自主、高效,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课题效果分析
1、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开始喜欢数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具体表现在:
(1)、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
(2)、课余充满了数学气息。
(3)、完成作业的浓厚气息。
2、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枯燥、抽象的理论与个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
(1)、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使原先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简单、易懂,学生自然就学得认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2)、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许多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生活和数学是不相干的两码事。但通过此课题研究后,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
3、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学生由原来的无备而来改变为预习后的有备而来,能跟随教学进度;随着数学错题集制作和随堂的专项,分层练习测试,学生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方向,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数学成绩。
4、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的世界无边无垠,要教育孩子,还需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随时积累、更新、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课题组的所有老师无论是课题研究的本领还是课堂教学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授课理念实现更新,课堂效益得到新突破。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三是教师课堂授课艺术得到极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者合作者,对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的40分钟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40分钟。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变通,产生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变式。
2、 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改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运作也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一、课题研究背景
新课程以“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理念。不再把课程局限于“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狭窄的范畴来理解,而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实践,沟通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这不禁让人不断自问: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让孩子们走出学习数学苦旅的沙漠,奔向学习数学的绿洲?走入新课程的我们该如何体现课堂轻负担,高质量?通过课堂教学能促进孩子有怎样的发展?能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奠基哪些数学素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探索,去实践。
当前初中学生普遍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数学难学,学起来枯燥无味,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不高,所以都不愿意学数学。作为数学教师也感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难以提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所以想通过对此课题的研究,寻找一种良好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数学,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成绩。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和内容
1、自主学习的培养要求施教者以“问题-探究-问题”为模式,以“疑问”为中枢开展教学活动,使学习者养成“敢问”、“善问”、“爱问”的好习惯。
2、课题研究的意义
(1)、帮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充分发挥主动意识的进取精神,帮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得以自主发展,创新学习。
(2)、帮助教师逐渐成为科研型教师。
通过课题研究这一载体,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用科研促教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萌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②激烈竞争意识,提高兴趣
③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方法,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学习。
④有效改变教师、学校的教育教学观念,给学生营造创新学习的环境。
⑤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3、研究的目标:
①全面促进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研究水平,、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推动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②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学生养成爱问、敢问、善问的好习惯。
③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技巧和方法,开发创新的潜能,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活动能力和实践能力。
④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形成乐于创新的品质。
4、课题研究的内容:
(1)问题意识的研究。
①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②教学中渗透质疑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⑵合作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研究。
⑶建构知识互动提问的研究
⑷激发问题产生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做法
3.1更新教学理念 真正把握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在研究和探索中始终以主人翁的态度,敏锐地发现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时刻审视着自己的探究活动,并通过经验的融合和重组一一解决探索中的问题。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图通过自己的“点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考,亲身体验“活生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揭示出隐藏在具体知识内容背后的思想方法。
(一)、深信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
在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观念,把教师的教学局限在“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偏重知识传承的范围之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知识的结论性给予,严重忽视了知识的产生、发展和探究过程,忽视了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渗透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个性发展。总是认为,学生知识面窄,思维能力不足,没有探究的潜能,若让学生主动探究,有可能原地“踏步”,也有可能走向“斜路”,耽误教学进度,所以不想也不愿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亲自“下海”,涉水“摸鱼”。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成长动机说”理论认为,人人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其实,早在80年代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小组的成果之一,《初中学生数学自主探究能力诊断报告》中就证实了这一点。他们通过对实验区、推广区的初中三个年级180名不同层次男女学生作了思维上自主探究能力的测试和诊断,共取得二万个数据,经初步统计分析,获得三个方面的启示:(1)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变学生能力结构;(2)女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并一定低于男生;(3)平时成绩差的学生,某些自主探究能力的指标并不低于班平均值,即部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智能并不差。我们完全可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探究的天性,只要你给他机会,只要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回归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他们就会回报给你惊喜。
(二)、教师要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
正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自主探究潜能,我们的教学应该多创设发挥学生这种潜能的时机和空间。这就要求教师经常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数学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一个个能供探究的问题情境,以引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心向,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创造性学习动机;在自主探究时,要留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与活动余地,让他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实验、分析、猜测、假设、归纳、演绎、讨论、辨析,按造自己的研究方法去建构知识,切不可因赶进度为由走马观花,草草收场,扼杀学生的探究热情。自主探究的本质在于增进创造才能,对此,我们的教师应该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在探究过程的主动积极、坚忍不拔、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而对于学生自主探究出的“新成果”,哪怕只是一小点“皮毛”,教师都应予以及时肯定和表示赞赏。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学生才会“乐于探究而不疲”,学生才会不断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三)、教师要善于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
一个班级几十名学生,学生的个性、爱好各异,教师应当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以一种平等、宽容、引导、对话、协商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得以自由地表现和发展。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允许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讨论和质疑,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即使学生的想法错了也应保护和鼓励他们探究的积极性,成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四)、教师要有效地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
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教师应帮助他们(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这就清楚地表明,今后的数学教学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教师要在不断加强与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要努力改变在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学习数学的现状,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时为了自主探究问题的需要,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关于这一点,教师应该灵活地把握,力求达到“适度”与“平衡”。
3.2注重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一)、课前探究,巧做布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很多教师在课上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但却忽视了备课这一重要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备课,做好课前预习准备,自觉找出新旧知识点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参与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上好课打下铺垫。
1、发动学生自制数学教具。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如能配以适当的教具演示则可“化抽象为具体”,而让学生自制教具则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操作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逐步领悟数学知识,从而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制教具的种类很多, (1)实物模型教具。如棱柱、棱锥的演示教具;圆锥、圆柱的侧面展开教具等。
(2)幻灯片。如用于复习的章节的知识的构图;知识点的比较表等。
以上教具的准备,让学生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引导学生课前自学。
教学课有很多是可以自学完成的,教师只要课前组织安排合理,恰当布置预习题,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合作、竞争的意识,便可由学生自主完成新课的学习,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让学生备复习课、总结章、节的知识结构。
初中学生已有一定的归纳、总结能力,教师若能教会学生读教材,找知识点使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方法主动对知识加以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便会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形成良性循环,取得最佳效果。
(二)、课内优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1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数学命题(定理、性质、公式)
利用经济生活中的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
2、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渴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例学习“正方体截面”时,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服务器上的“正方体截面”课件,积极参与活动,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屏幕上浅蓝色的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在一个正方体中,类似于这样的三角形有几个?”,“如何截正方体才能得到正三角形?”,“上述三角形截面之间有何联系?”,“用一把无比锋利的刀猛地朝一个正方体的木头砍下去,它的截面将是什么形状的图形?”......
创设一定的问题质疑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三)、课后挖掘,延续热情,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课后自主学习时教师可鼓励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询数学资料拓宽视野,节假日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或中等生一起到优生家中合作学习、互补学习,及时解答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教室黑板可设立一块数学园地,每天小组长轮流更新一道习题,习题允许出自于课本但不得重复。
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自主学习数学。课后可指导学生写小论文,对自己的收获作总结。
3.3自主学习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1、教师自身素养问题
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教师的作用不是弱化而是加强了,这对教师自身的素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个不会自学的老师绝不可能培养学生学会自学。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从教师方面的阻碍来看,就是教师读书、自学、研究的体验太少,这是个非常重大的缺陷。你想想看,一个很少自己看书,很少自己搞学问,很少自学的老师,对自学的坚定不移的理念会有多少认同呢?会坚定不移推行自主学习吗?会有耐心吗?
任何行为、改革、追求,都要有自己相应的观念、经历、体验、思考作为支撑,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就只能浅尝辄止,不可能真正地坚持下去。所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长期不懈的努力。
2、自主学习并不等同于自流
“自主学习”应是相对“被动学习而言的。它要求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理解,要明确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对于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是难以理解的。再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其他事情,总得有个好的习惯或方法,总得有个规则。好的习惯、方法是需要培养的,规则的遵守是需要引导的,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实践中,应该真正理解“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的意义,不能简单化为“喜欢怎样就怎样”,“想怎样就怎样”,要记住: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能变“任性”,良好的习惯是要培养的;该教的,就是要教,问题在于如何“教”,而不在于不能“教”
3、少灌多导
学生只有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能焕发生命活力,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法,把学生当做活生生的生命个体,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时代的活水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激活学生的思维,允许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激励学生的创造行为。
数学不仅是一门具有文化价值的学科,它同时具有很好的智力价值。让儿童掌握人类数学知识遗产的精华并能运用已不是数学教育的全部目的,在数学学习中发展儿童科学地探求数学、探求社会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更为重要。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就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让生活与数学多次“碰撞”,让数学教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这就给予学生创设了一定的自主参与学习的条件和空间,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生动、有趣、自主、高效,学生的自主参与精神也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在既长知识又长智慧的同时,真正体会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四、课题效果分析
1、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开始喜欢数学。
教师在课堂上不仅仅是看学生听课认不认真,作业做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学生的心理活动怎样,看学生是否喜欢数学课;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否完全调动起来;看是否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具体表现在:
(1)、课堂充满了生活气息。
(2)、课余充满了数学气息。
(3)、完成作业的浓厚气息。
2、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数学与生活相联系,枯燥、抽象的理论与个体形象的事物相联系,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理解得更深,记忆得更牢。
(1)、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形象、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引入课堂,使原先抽象、枯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简单、易懂,学生自然就学得认真,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2)、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许多学生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生活和数学是不相干的两码事。但通过此课题研究后,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课堂中的数学问题又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更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生活问题,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
3、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教学由原来的教师讲授、学生记忆,改变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小组讨论、探索、总结出概念,学生由原来的无备而来改变为预习后的有备而来,能跟随教学进度;随着数学错题集制作和随堂的专项,分层练习测试,学生能时刻感受到自己的学习方向,时刻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生数学成绩。
4、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转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学生的世界无边无垠,要教育孩子,还需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随时积累、更新、渐渐养成了勤学习,勤实践、勤反思、勤总结的习惯,使我们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课题组的所有老师无论是课题研究的本领还是课堂教学的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课堂授课理念实现更新,课堂效益得到新突破。全体课题组教师的教学观念在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深入课堂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资源,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现代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益:三是教师课堂授课艺术得到极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交流者合作者,对学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得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课堂的40分钟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40分钟。
五、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展望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在课堂教学操作中仍存在着不足:
1、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不尽相同。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要灵活运用,根据各学科的特点进行变通,产生一些符合学科特点的课堂教学的变式。
2、 高教师自身素质,不断战胜、超越、完善自我。教改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得善解人意,学会解读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活动的协调运作也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机智。
3、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是很完善,对学生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