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简单介绍
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是正圆,而是有着500万公里的起伏变化,日地距离最远时为15210万千米,在天文学上这个时候的地球处于远日点;最近时为 14710万千米,这时地球处于近日点。
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呈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为海洋,29%为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物理特性
地球形状大致呈椭球形。地球自转的效应使得沿贯穿两极的地轴方向稍扁,赤道附近略有隆起。地心出发,地球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高了43千米(27英里)。因此,地球表面离地球质心最远之处并非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而是位于赤道上的厄瓜多尔钦博拉索山的山顶。
由于局部地势有所起伏,地球与理想椭球体略有偏离,不过从行星尺度看,这些起伏和地球半径相比很小,最大偏离也只有0.17%,位于海平面以下10,911米(35,797英尺)的马里亚纳海沟与海拔8,844米(29,016英尺)的珠穆朗玛峰只产生0.14%的偏离。
2023-01-16
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它以约每小时108 000千米的速度在宇宙中飞行。它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149 573 000千米。地球绕行太阳一周大约365.2422天,用23.9345小时自转一圈。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14千米。地球的大气里78%是氮气,21%是氧气,余下的1%是其他成分。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5℃,平均气压是1.013帕。
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大约在16亿年前地球每昼夜只有9个小时,比现在自转快得多,每年约有800多天;到了6亿年前,每昼夜延长到了20个小时,年缩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渐放慢自转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认为,地球的形成起源于太阳星云分化物。
地球是太阳系中密度最大的星体。46亿年来,地球从一个均质的球体演变成现在的圈层结构。圈层结构以地壳表面为界,在它的上面有磁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称为外部圈层;在它的下面有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称为内部圈层。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地幔厚度约2 900千米,占地球体积的83.4%,地幔温度为1 000℃~3 000℃,地核厚度约3 473千米,占地球体积的16.3%,内核温度达6 000℃以上,与太阳表面温度差不多。
内核与地壳为实体;外核与地幔层为流体。不同的层由不连续断面隔开。地核可能大多由铁(或镍铁)构成;下地幔可能由硅、镁、氧和一些铁、钙、铝构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榄石、辉石(铁/镁硅酸盐)、钙、铝构成。地壳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类长石的其他硅酸盐构成。
地球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唯一一颗表面存在液态水的行星,表面约70.8%为水覆盖。液态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蚀及大洲气候的多样化,这是在太阳系中独一无二的过程。
地球有一个由内核电流形成的适度的磁场区。由于太阳风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场和地球上层大气引发了极光现象。
地球是上百万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天体。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赤道周长大约为40076千米,地球上71%为海洋,29%为陆地,所以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住在地球上的人类又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地球的矿物和生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类分成了大约200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人类文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行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人类、天圆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包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地球诞生于45.4亿年前,而生命诞生于地球诞生以后,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变了大气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气的生物得以诞生,也使得大气层形成。大气层与地球的磁场一起阻挡了来自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续。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生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生物圈。
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用,包括太阳和月球。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自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一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日。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面的垂线倾斜23.4°),从而在星球表面产生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卫星,诞生于45.3亿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角,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自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