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人的记忆只有七年,因为细胞七年就是变更一次,真的吗?

人的细胞七年更新一次,真的就忘记过往的一切了吗?难道人也和鱼也一样,记忆力只有八秒吗?... 人的细胞七年更新一次,真的就忘记过往的一切了吗?难道人也和鱼也一样,记忆力只有八秒吗? 展开
百度网友703291c
2019-02-27 · TA获得超过491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8万
展开全部

细胞是会变化但不是所有的都会在一次全部换完,所以记忆只有七年的说法是不对的。

一段记忆并不是由单一细胞来记忆的,而这些细胞绝不可能是同时生成的。也就是说就算一个藏有重要记忆的细胞要死掉了,它也会把它贮藏的记忆转到另一个年轻的细胞中,就好像人死之前把遗产留给下一代一样。

所以就算细胞死好多,也完全不用担心会失忆。

扩展资料:

记忆遗忘曲线: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

这个是一个记忆事件,我们以一个记单词事件为例,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中之内会产生一个“感觉记忆”,这个感觉记忆转瞬即失,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内,这个在记单词时不会感觉太深,在什么时候感觉深呢?感觉记忆之后还会有一个“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

这个记忆的延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个小时之间,不同的人相差四倍,这个在什么时候用到呢?比如:老师在课间给学生说:下节课要听写昨天学的单词,你特别着急,下课后赶紧背,管不管用,管用。

由于每个人的记忆曲线各不相同,导致记忆遗忘点(亦是最佳记忆点)也不同。记忆核系统通过简单的人机交互,利用人脑记忆黄金序列法找到学习者的记忆遗忘点。

然后会根据学习者的不同情况,逐渐调整到适合其自身的黄金序列,在学习时间接近学习者记忆遗忘点时,会重复学习者还没有形成长期记忆的内容,决定英语单词出现的频率和次数,直到记忆遗忘点消失,以达到母语式的终身记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记忆遗忘曲线

鹰志说生活
高能答主

2019-02-24 · 专注于分享生活经验,科普生活小常识
鹰志说生活
采纳数:1175 获赞数:86463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细胞是会变化但不是所有的都会在一次全部换完,所以记忆只有七年的说法是不对的。

一段记忆并不是由单一细胞来记忆的,而这些细胞绝不可能是同时生成的。也就是说就算一个藏有重要记忆的细胞要死掉了,它也会把它贮藏的记忆转到另一个年轻的细胞中,就好像人死之前把遗产留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就算细胞死好多,也完全不用担心会失忆。


扩展资料

遗忘曲线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记忆的保持在时间上是不同的,有短时的记忆和长时的记忆两种。

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存着很长的时间。他得出一些关于记忆的结论。

他选用了一些根本没有意义的音节(由两个辅音夹着一个元音构成的无意义的三字母单兀,例如CEG,DAX。

然后,艾宾浩斯又根据了这些点描绘出了一条曲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中竖轴表示记忆程度(用来表示机械记忆的保持程度),横轴表示时间(天数),曲线表示机械学习实验的结果。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

差异

而且,艾宾浩斯还在关于记忆的实验中发现,记住12个无意义音节,平均需要重复16.5次;为了记住36个无意义章节,需重复54次;而记忆六首诗中的480个音节,平均只需要重复8次!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凡是理解了的知识,就能记得迅速、全面而牢固。

不然,愣是死记硬背,那也是费力不讨好的。因此,比较容易记忆的是那些有意义的材料,而那些无意义的材料在记忆的时候比较费力气,在以后回忆起来的时候也很不轻松。

因此,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关于遗忘的一种曲线,而且是对无意义的音节而言,对于与其他材料的对比,艾宾浩斯又得出了不同性质材料的不同遗忘曲线,不过他们大体上都是一致的。

因此,艾宾浩斯的实验向我们充分证实了一个道理,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

个性化

上述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艾宾浩斯在实验室中经过了大量测试后,产生了不同的记忆数据,从而生成的一种曲线,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群体规律。此记忆曲线并不考虑接受试验个人的个性特点,而是寻求一种处于平衡点的记忆规律。

但是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

如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

定量性

在美国1999年世界记忆学大会上公布了一个成果,是“关于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定量性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在人类大脑记忆过程中,在某一时间内,会形成三种记忆,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联想记忆,如图所示:

这个是一个记忆事件,我们以一个记单词事件为例,当记单词事件发生后,你在几秒钟之内会产生一个“感觉记忆”,这个感觉记忆转瞬即失,每个人各不相同,但基本上都在3、4秒之内,这个在记单词时不会感觉太深,在什么时候感觉深呢?

感觉记忆之后还会有一个“短时记忆”,也叫“工作记忆”。这个记忆的延续时间也各不相同,大概在4~16个小时之间,不同的人相差四倍,这个在什么时候用到呢?比如:老师在课间给学生说:下节课要听写昨天学的单词,你特别着急,下课后赶紧背,管不管用,管用!

但是放学回家吃顿饭或玩了一下,就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这是短时记忆,也是记完后马上会消失掉。在这两个记忆消失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个长时记忆痕迹,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东西,也是最有用的东西,你真正的记忆,学习一个单词,学习任何东西,都会用到长时记忆痕迹。

它是一个抛物线,就会有个最顶点,是个最高点,这是你这次记忆单词的记忆最强点,这个点能产生一个记忆强度,在这,还能产生一个记忆时间T,在某个时间段,你对这次记忆单词会产生一个这次的一个最强点。

那么,我们简单的来说,如果有谁能找到这点,这个时间段T,在这进行第二次的拉高复习,这是最有效的,我们翻书,我们看小纸片,其实是在模拟这个T,这个重复时间,即记忆黄金序列是由每个遗忘点排列而成。

科学家们评价说如果说内燃机的发明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记忆核系统将把人类从学习过程中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场人类脑力的革命,将让大脑突破其生理极限运转,大大超越人类现有的学习速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传统学习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遗忘曲线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婕堇4612
2012-12-12 · TA获得超过12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4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46万
展开全部
细胞是会变化但是不是所有的都会在一次全部换完,所以记忆只有七年的说法是不对的。从小我的记性就不太好,时间太久的事情是很难记住的,可是最近连最近刚做过的事情都想不起细节了,让我开始紧张了起来。在和好友聊天的时候发现她的家人曾经也有过类似的情况,治疗过后现在改善了很多,于是我找到朋友说的淘宝那家叫做待骄阳的。在里边真的就有好友的交易记录,还有很多有相同情况的患者在那留的感谢,我一下就放心了,要了三个疗程的忆渐清回家,坚持吃完后真的就能改善了很多,也能记住事情的细节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间你记H
推荐于2017-11-25 · TA获得超过39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8.8万
展开全部
虽然事实好象真的是这样,但是请你完全不用担心。
一段记忆并不是由单一细胞来记忆的,而这些细胞绝不可能是同时生成的。也就是说就算一个藏有重要记忆的细胞要死掉了,它也会把它贮藏的记忆转到另一个年轻的细胞中,就好像人死之前把遗产留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就算细胞死好多,也完全不用担心会失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金无处
2012-11-27 · TA获得超过59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9
采纳率:2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怎么会呢,要真这样就不用念书了,反正以前学的东西七年以后就忘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