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考试要点,常考的

急啊!!!... 急啊!!! 展开
 我来答
孙萧轩
推荐于2017-09-24 · TA获得超过18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大体来讲考得最多的是第一单元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演变和第二单元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产生及其发展。
还有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还有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小平理论这几课很重要!

而第一单元

第一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学说

第一个重点是:孔子的思想。
(1)哲学思想:
【1】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2】“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

(2)政治思想:
【1】主张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
【2】希望恢复西周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

第二个重点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第一个人物是:孟子。

(1)主张“仁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论。

第二个人物是:荀子

(1)提出“仁义”与“王道”,“以德服人”。
(2)性恶论

影响:完善了儒学体系,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一个重点是: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以满足加强君权的需要。
(3)提出“三纲五常”以满足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

第二个重点是:“有为而治”的原因(汉武帝以前汉朝为休养生息,采用道家“无为而治”的主张)

(1)经济实力的增加与恢复。
(2)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3)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第三个重点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措施

(1)政治上:大量启用儒学者参与国家大政。
(2)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3)教育上:儒学垄断中央和地方教育。

第三课:宋明理学

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
传统儒学吸收一些其他学派的知识,形成三教合一。

第一个重点:程朱理学

(1)内容:

1、“理”是万物的本源。
2“存天理,灭人欲。”通过克制自己欲望,只是自己不要违反三纲五常。
3 通过“格物致知”把握理,通过学习遵守三纲五常,伦理道德。

(2)影响:
1 理学符合封建专制统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的教科书。

第二个重点:陆王心学

(1)内容:
【1】陆九渊:提出“心:是万物的本源,“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自身就可得到真理。
【2】明朝中期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第四课: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第一位:离经叛道的李贽(需要注意的是,李贽为明中后期,不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

(1)李贽的思想:
【1】他认为是非标准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标准为标准。
【2】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学说,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时代要求。

第二位: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

(1)思想:
【1】烈抨击君主专制,忍住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一家之法”,从而保证人民基本权利。

(2)作用:黄宗羲的政治主张猛烈抨击的封建君主专制,具有重大意义,为后世反对专制具有推动作痛。

第三位:顾炎武经世致用

(1)思想:他主张走出家门,向外探索真知,力求解决国际民生问题。
(2)作用:他以崇尚致用的学风与锲而不舍的精神,开一代朴实学风。

第四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内容
【1】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其规律可循。
【2】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2)作用:开启近代唯物思想。

我是全手打,想要下面的内容关注我。
592186417
2012-12-01
知道答主
回答量:2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2万
展开全部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文化 理性精神 和人文主义 的发展
中国近代的文化思想运动

应该这些比较重要!!!!!!!!!!!!!
追问
具体的有吗←_←这些我都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