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进化后为什么不一定形成新的物种?本题说a选项是错的。
这样分析。
先看D选项,自然选择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再看A选项,由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进化后一定形成新的物种。
现在分析。基因频率的改变使生物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但这种变异是不确定的,是没有方向的。在缺乏自然选择时,生物的遗传变异90%以上是致死的,即绝大多数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缺陷,致使正常的遗传机制受到破坏,因而这种基因改变无法遗传,更无法接受自然的选择。
在剩余不到10%的变异中,又有大多数是中性的,就是基因变异既不能形成新的物种,也不会影响该变异生物的生存。如长尾变成短尾、黑羽变成灰羽、绿眼变成蓝眼等等,这类中性突变只增加种的多样性,而没有带来进化,即形成更适应环境的新的物种。
只有不到1%的突变是正向的,能使物种发生更适应环境的改变。这才是新物种形成的基础。说是基础,而不是新物种一定会形成,是因为这种新的正向突变必须可遗传,并且变异了的新基因可在原有种群中迅速扩大,并在遗传中占据优势,新物种的形成才有可能。这就需要自然选择了。如果生态环境“认可”这种基因的改变,即更加适应当前的生存环境,那么改变了的基因才能在种群中扩散,并占据该环境下的生存优势。否则,新基因即使能够适应当前环境,也无法在种群中迅速扩散,甚至有可能在一代或几代后消失,新物种也不能形成。这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而自然选择必然会只“选择”基因的正向突变。其余的突变都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即使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也不是形成新的物种。所以D选项是正确的。
所以,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生物的进化。而生物个体的进化也不一定能形成新的物种。所以A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