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道德经》?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我个人认为,文化水平较高者,可以自学;如果不高者,可找一个老师求学更好。
一、首先你要坚信道德是本好书,人人都可以学习。不要人云亦云,别人的解释不一定就是对的。
二、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你的解释能有可操作性,那就比较好。
三、多和别人沟通,多观察自然界的现象,道德经在描述自然现象方面的比较多。
另,有时间看一看李尊吾的厚黑大全,能给一些体悟。
要学习道德经这样的群经之王,最好先读四书五经有个基础。不过我读的时候是先读的东蓠子的注,入的门。
后开始自己读原著,每日研读这样坚持了一年多。后又读到憨山注解的道德经,又有所感悟。现在的感受是越读越觉得高深莫测,每日不读就不自在,也越来越不懂了。
也算经厉了不懂,到略懂,到通,再到不懂的心路历程。给后人的建议是读原著,按自己理解来解,就算是吕洞宾的解读也未必适合你的,老子讲的其实就是最明白无误的。
分字读,学会断句。老子的文法或一字一断,或两字,三字一断,意义往往大不相同。最后,道德经是能全文联通的,其实就讲两个字,道,德。但细细品味,一辈子读不完。
北京冰河世界
2024-10-30 广告
2024-10-30 广告
找北京冰河世界科技有限公司,国内专业的虚拟现实内容制作、技术服务、产品研发的国家高新科技企业。公司专注VR教育、科技红色教育领域,通过VR等高科技传承精神,弘扬文化。公司专注VR培训场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公司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目前研发完成...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北京冰河世界提供
展开全部
《道德经》三分之二以上的语句直接从字面上就可以读懂是什么,只有近三分之一的语句是字面下的意思。最简单的学习方法是从已知推未知。最主要的手段有两个,一是推敲,逻辑推理,要经得起推敲;二是验证,以客观事物来验证,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如:知不知,尚矣。这句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诚实,这是高尚啊”。
如:绝学无忧。这句就不能翻译成“抛弃知识学问就没有烦恼忧愁”,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人的烦恼忧愁不能归罪于知识学问。如果把人的烦恼忧愁归罪于知识学问了,与“人穷怪屋基”是一回事。当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烦恼忧愁可能来源于知识学问(比如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就烦恼忧愁)。《老子》是哲学,哲学讲一般规律,讲普遍规律。这句应当是“不学歪门邪道的东西,不玩歪门邪道的东西,不唯心主义,才会没有烦恼和忧愁,才会少些烦恼和忧愁”。
请注意,《道德经》里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经》就给我们谈物的物理或原理,谈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错的。之所以众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执着于老子对“道”进行的那些(不厌其烦)描写和描述的缘故,做了老子描写描述的俘虏,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和描述。其实,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地描写描述呢?那是为他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而服务的。
比如:“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绲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对“道”进行的那些描写、描述和论述,其落脚点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乐的过门、戏曲的过场一样,是为主题服务的。请看我对以上的翻译:
睁大眼睛看不见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微小了;扬起耳朵听不到它,可能是道的声音太低沉了;挥手划来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光滑了。用这三种办法我们试探不了道,那是因为我们就生存在道中啊,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我们生存在道中,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它过去没有忽悠我们,今后也不会欺骗我们,总是这样诚实诚信地善待我们。(请注意,老子在这里隐含了一个提问,那就是既然道过去、今后都不忽悠、欺骗我们,我们人类该不该忽悠、欺骗他人呢?要不要诚实诚信呢?)
如:知不知,尚矣。这句就是“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是诚实,这是高尚啊”。
如:绝学无忧。这句就不能翻译成“抛弃知识学问就没有烦恼忧愁”,因为这不符合客观事实,人的烦恼忧愁不能归罪于知识学问。如果把人的烦恼忧愁归罪于知识学问了,与“人穷怪屋基”是一回事。当然了,有少部分人他的烦恼忧愁可能来源于知识学问(比如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但这不是普遍现象,不是人人都如此(学不懂、被难倒了、被卡住了就烦恼忧愁)。《老子》是哲学,哲学讲一般规律,讲普遍规律。这句应当是“不学歪门邪道的东西,不玩歪门邪道的东西,不唯心主义,才会没有烦恼和忧愁,才会少些烦恼和忧愁”。
请注意,《道德经》里的“道”,就是道理、原理、物理、事理,整本《道德经》就给我们谈物的物理或原理,谈事的事理或道理,不要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错的。之所以众多名人名家把“道”理解成宇宙的本质、实质,那是执着于老子对“道”进行的那些(不厌其烦)描写和描述的缘故,做了老子描写描述的俘虏,不明白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的描写和描述。其实,老子为什么要对“道”进行不厌其烦地描写描述呢?那是为他要表达的观点或思想而服务的。
比如:“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绲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悠,其下不忽”。前面对“道”进行的那些描写、描述和论述,其落脚点在“其上不悠,其下不忽”上。就如音乐的过门、戏曲的过场一样,是为主题服务的。请看我对以上的翻译:
睁大眼睛看不见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微小了;扬起耳朵听不到它,可能是道的声音太低沉了;挥手划来晃去碰不到它,可能是道的身体太光滑了。用这三种办法我们试探不了道,那是因为我们就生存在道中啊,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我们生存在道中,与它绞合为一个整体,它过去没有忽悠我们,今后也不会欺骗我们,总是这样诚实诚信地善待我们。(请注意,老子在这里隐含了一个提问,那就是既然道过去、今后都不忽悠、欺骗我们,我们人类该不该忽悠、欺骗他人呢?要不要诚实诚信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