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有哪些人?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欧文·兰米尔,哈罗德·克莱顿·尤里,詹姆斯·B·萨姆纳,约翰·霍华德·诺思罗,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威廉·吉奥克,埃德温·麦克米伦,格伦·西奥多·西博格,莱纳斯·鲍林,文森特·迪维尼奥,威拉得·利比,梅尔文·卡尔文,罗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罗伯特·马利肯,拉斯·昂萨格,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斯坦福·摩尔,威廉·霍华德·斯坦,保罗·弗洛里,威廉·利普斯科姆,赫伯特·布朗,保罗·伯格,沃特·吉尔伯特,罗德·霍夫曼,亨利·陶布,罗伯特·布鲁斯·梅里菲尔德,赫伯特·豪普特曼,杰尔姆·卡尔,达德利·赫施巴赫,李远哲,唐纳德·克拉姆,查尔斯·佩德森,托马斯·切赫,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鲁道夫·马库斯,凯利·穆利斯,
乔治·安德鲁·欧拉,马里奥·莫利纳,弗兰克·舍伍德·罗兰,罗伯特·柯尔,理查德·斯莫利,保罗·博耶,沃尔特·科恩,艾伦·黑格,麦克德尔米德,威廉·斯坦迪什·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约翰·贝内特·芬恩,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欧文·罗斯,罗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罗克,罗杰·科恩伯格,马丁·查尔菲,钱永健,
托马斯·施泰茨,理查德·赫克,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布莱恩·克比尔卡,马丁·卡普拉斯,亚利耶·瓦谢尔,埃里克·白兹格,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保罗·莫德里奇,弗朗西斯·阿诺德,乔治·史密斯,约翰·古迪纳夫
1990年 E.J. 科里(美国人)
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 R.R. 恩斯特(瑞士人)
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 R.A. 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了贡献
1993年 K.B. 穆利斯(美国人)
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 史密斯(加拿大人)
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 G.A. 欧拉(美国人)
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 P.克鲁岑(德国人)、M. 莫利纳、F.S. 罗兰(美国人)
阐述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 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
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 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
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2000年 黑格(美国人)、麦克迪尔米德(美国人)、白川秀树(日本人)
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
2001年
野依良治 日本人 手性催化氢化反应研究
威廉·诺尔斯 美国人 发现和制造手性催化剂
巴里·夏普莱斯 美国人 手性催化反应的研究
2002年
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10月9日宣布,将2002年nobel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约翰·芬恩、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和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以表彰他们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的贡献。
2002年nobel化学奖分别表彰了两项成果,一项是约翰·芬恩与田中耕一“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结构分析的方法”和“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他们两人将共享2002年nobel化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一项是瑞士科学家库尔特·维特里希“发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维结构的方法”,他将获得2002年nobel化学奖另一半的奖金。
2003年
2003年nobel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分别表彰他们发现细胞膜水通道,以及对离子通道结构和机理研究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研究的细胞膜通道就是人们以前猜测的“城门”。
2004年
2004年nobel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阿龙·切哈诺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国科学家欧文·罗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其实他们的成果就是发现了一种蛋白质“死亡”的重要机理。
2005年
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006年
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而独自获得2006年nobel化学奖
2007年
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为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
美国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Martin Chalfie(马丁·查尔菲),Roger Y. Tsien(钱永健)三位科学家因发现和开发绿色荧光蛋白质(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nobel)化学奖。
2009年
美国科学家Venkatraman Ramakrishnan、Thomas A. Steitz及以色列科学家Ada E. Yonath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
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和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共同获得201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三名科学家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获奖。
2011年
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丹尼尔·舍特曼)因“发现准晶体”(the discovery of quasicrystals)而获奖。
2012年
由于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所作出的突破性贡献,2012年的化学奖项授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洛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以及布莱恩·克比尔卡(Brian K. Kobilka)。
2013年
犹太裔美国理论化学家马丁·卡普拉斯(Martin Karplus)、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物理学家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和南加州大学化学家亚利耶·瓦谢尔(Arieh Warshel)因给复杂化学体系设计了多尺度模型而分享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4年
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埃里克·本茨格(Eric Betzig),德国马克斯普朗克 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史蒂芬·赫尔(Stefan W. Hell)以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威廉·默尔纳(William E. Moerner)因“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方面的贡献”共同分享了今年的化学奖。
2015年
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道尔(Tomas Lindahl)、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和和拥有美国、土耳其国籍的科学家阿奇兹·桑卡(Aziz Sancar),因在“DNA修复的机制研究”领域做出的贡献获得2015诺贝尔化学奖。
2016年
法国化学家让-皮埃尔•索维奇(Jean-Pierre Sauvage)、美国化学家J•弗雷泽•斯托达特(J. Fraser Stoddart)和荷兰化学家伯纳德•L•费林加(Bernard L. Feringa)因“在分子机器设计与合成领域的贡献”分享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7年
瑞士科学家雅克·杜本内(Jacques Dubochet)、美国科学家乔基姆·弗兰克(Joachim Frank)和英国科学家理查德·亨德森(Richard Henderson),因在开发对生物分子进行高分辨率结构测定的低温电子显微镜方面的贡献而分享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