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一位网友的评论:“因为有一部‘霸王别姬’,就算陈凯歌拍再多烂片我也能原谅他。”确实,《霸王别姬》真的是经典,人物,情节,多少年之后还为人津津乐道。
我觉得《霸王别姬》绝在塑造的人物十分经典,没有多余的情节,但却是幕幕句句都很扎实,入木三分。讲的是时代更替,但也不用什么大场景,时代只是舞台,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重要的是台上的角,他们串联在一起,织就了这一段传奇,从他们由热闹到凄凉的一生,反应社会巨大的变革。
《霸王别姬》故事跨度很大,从清末民初讲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跨度广,但叙事不拖沓,一个多余的场景都没有。戏班,苦练,前清总管,寥寥几幕就勾画出一个行将就木的封建王朝的苟延残喘;二人成角,风光无两,但身边也有虎狼环伺,各怀鬼胎,映射民国经济文化开始繁荣,但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之心愈发显露;程蝶衣放浪形骸,染了大烟瘾,戒了却倒了嗓子,台下一堆“老总”却没有发火,反而鼓起了掌并唱起军歌,让人看到了人民解放和建立新中国的希望;建国后,大家追求新文化,戏曲也要改革,段小楼选择服从,程蝶衣却坚持艺术操守,不过他所坚持的东西后来被认为是落后腐朽的“毒瘤”,他所坚持的大于天的戏连同内心的理智与良知一同被打碎,在狂热的人群中被批判与践踏;最后,一切重回正轨,但他已不是当年意气风发的程蝶衣,可他似乎在精神上又回归了当年那个“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的懵懂倔强的小豆子,一个圆终于画成,他也选择在排练的舞台上像虞姬一样挥剑自刎,了此一生。他,他们,是时代的见证者,其陨落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再说人物。《霸王别姬》里的人物都很立体,选人眼光也是真的毒,电影里的演员现在都是“角”,但在当时还是青葱水嫩,比如断指送小豆子去戏班学戏的窑姐(蒋雯丽饰)。张国荣饰演程蝶衣真是入木三分,那份天真,执着,懵懂,以及后来的颓靡,放浪,癫狂,实在是拿捏的分毫不差。程蝶衣和师哥从小相依为命,那份依恋和倾慕,很自然,不带一点暧昧的尾调,因为程蝶衣本身就是个纯粹通透的戏痴,人情世故一概不知,善恶黑白也不做探究,就像个孩子,只有那种不染纤尘的小鹿一般的眼眸,才能观察、传递纯粹的戏曲艺术,只有爱恨,不论也不懂是非。但一切已经变了,只是他还生活在座儿和师哥给他营造的单纯的戏曲世界里。所以面对这个现实的世界,他从一张白纸,后为俗尘沾染,被人构陷,再到后面爱而不得放浪形骸,直到最后艺术与道德被批判被践踏,他癫狂了。最终他用自刎完成了极致的艺术,这是他终其一生的追求。这个角色,不只对我们,对张国荣一生的影响也颇大。那种纯情带着一点清冷、决绝和媚,残留浓妆的孤高的脸,真是观众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但其实我最欣赏的角色是巩俐饰演的菊仙。虽然是个风尘女子,但是她是自始至终活的最通透也最洒脱的。她爱段小楼,就泼泼辣辣直接到戏院找他让他娶自己;虽然不喜欢这么个师弟,但程蝶衣有难,她也是积极拿主意出力,没有半点含糊;对于世代更替,她也是十分敏锐,敏锐的不像一个普通市井女子,她和段小楼果断烧了那些古董字画戏服,但终究也没能逃过癫狂了的程蝶衣的指证;性格刚烈,绝不受窝囊气,也不让人戳脊梁骨,不甘受游街批斗之苦就一根白绫果断了此残生……在这么个迷乱纠葛的世道,她的胸怀与认知超过了她的阶层,本来身份最低位的她却用自己的泼辣干脆活的最为洒脱通透。
氛围,电影的氛围对于其格调的塑造也很重要。我觉得,这部电影不急不躁,没什么过度的渲染,过度的配乐,突兀的情节转折,就像戏曲一样,念白,唱腔,神韵,身段,不疾不徐,张弛有度,很有韵味。我觉得这部电影就像程蝶衣脸上残留的浓妆,花了,难掩倦色,带着点宿醉的迷离,又惨杂着狂热,只一眼,那绝代风华就让人难以忘却,但这一切终归是要结束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所以,无怪乎《霸王别姬》成为众人心中的白月光,他值得这份喜爱与荣光。
《霸王别姬》的口碑评价之高毋庸置疑,这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能排得进前五名的电影,这绝对是陈凯歌跃居国际一线的根本,这也是能够和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鬼子来了》同列中国电影殿堂的经典之作。《霸王别姬》无论是电影方面的重大影响还是对当时的流行文化产生的重要意义,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陈凯歌就凭这一部电影,就能比冯小刚的影坛地位高出百倍。
《霸王别姬》虽然有着极为厚重的历史意义,但是它同样是一部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电影。因为电影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到了写实处理。即使有一些片段做了隐化,但是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理解这部电影,不影响我们欣赏这部电影的魅力,所以如果你没有看懂这部电影,请用心多看几遍。
《霸王别姬》能够有现在这样被我们“神化”的情况,完全是因为电影本身实在是太过优秀。这部电影如今在豆瓣上评分9.6,和排名第一的《肖申克的救赎》同分。而这部电影的上映日期比《肖申克的救赎》早了整整一年,率先在国际上赢得了非凡的声誉。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样入围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从电影的故事上来讲,这部电影讲述了戏园伶人程蝶衣凄苦悲惨的一生,从他小时候被母亲抛弃,到成年后经历了多次历史变迁,甚至自己也变得与众不同。程蝶衣的一生永远都是和“霸王别姬”这部戏曲联系在一起,无论是生活上还是感情上,他都把自己当成了虞姬,但是陪他搭台唱戏的大师兄并没有入戏太深,没有把自己当成真正的“霸王”。
虞姬没有霸王,注定是孤独的、漂泊无依的、命运悲苦的。而程蝶衣的一生也正是如此。外表光鲜的程蝶衣,其实是一位极其孤独的人、自私的人、无奈的人。
面对送到戏班被迫切掉第六指,他无计可施;
面对求之不得的大师兄的感情,他无计可施;
面对极其残忍的日本人的枪炮,他无计可施;
面对历史变迁的好坏人的转换,他无计可施;
面对命运决定的要自杀的宿命,他无计可施。
他就这样被历史的车轮裹挟着前行,被他人的情感左右着生命的轨迹,直到他做回了虞姬,他才真正成了他自己,成全了自己一回。
这么说吧,《霸王别姬》这部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算一个巅峰。中国电影史上,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都有很多非常优秀的电影。但是,《霸王别姬》,至今无法被全面超越。说全面超越的意思,就是在各方面超越,也就是说,这部电影几乎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极致。
电影制作的主要门类包括,编、导、演、制片、技术,这也是奥斯卡奖设定的五大门类。这部电影的厉害之处就是,实现了五方面的大满贯。
首先是这部电影的缘起,来自香港著名电影制作人徐枫女士,也是曾经胡金铨导演的御用女主角,一代侠女。徐枫女士在戛纳电影节上与当时带着《孩子王》的陈凯歌偶遇,交谈间发现陈凯歌才气过人,便记下了。之后拿到李碧华女士的小说《霸王别姬》,徐枫就想到让陈凯歌来拍摄。谈了一次,陈说要考虑一下,也就是婉拒了。但徐枫没有放弃,终于在之后说动了陈凯歌,这才有了创作的机缘。
事实证明,徐枫的眼光非常独到,陈凯歌用他的磅礴大气和繁花如锦让这部原本是二三流小说的故事,一跃成为影视经典。对于剧本的创作方向,关键的人物设计和结局设定都来自陈凯歌。原作者李碧华也不得不折服,并且按照电影的情节改写了小说重新出版。
另外一重成功来自于张国荣的程蝶衣。可以说,没有张国荣就没有程蝶衣。原本陈凯歌是不认识张国荣的,而张国荣也是徐枫极力推荐的。居凯歌导演讲述,当时和哥哥见面,哥哥极为斯文,并不怎么说话,只听导演讲述故事和人物。导演讲的时候还在犯嘀咕,这个香港演员能听明白这个故事中的历史吗,能和旧社会的京戏演员契合上吗?但是讲着讲着他就觉得感觉对了,因为张国荣在听的过程完全是在去体验而不仅仅是用耳朵听。他在听的过程中就已经走进了人物,那种状态已经流露出来。一切讲完后,哥哥站起来说,导演,我就是程蝶衣。那一瞬间,陈凯歌导演回忆说,自己像过电一样。这种感觉也就只有这一次。
在之后,因为哥哥的档期问题,差点错失。当时已经找了另一位著名演员替代,就是《末代皇帝》里饰演溥仪的尊龙。尊龙够漂亮,不过提出诸多条件。而陈凯歌对张国荣的认可越来越深,所以再找张国荣,张国荣爽快的同意了,也才有了后来的经典角色程蝶衣。
有趣的是,当时徐枫还找过姜文来演后来张丰毅饰演的师兄。姜文很感兴趣,说,要演就演有挑战的,我要演程蝶衣!徐枫听了赶紧打退堂鼓。。
再后来的事,包括布景,还原老北京和老戏台,陈凯歌请来了顶级美术大师杨占家,将剧本中的场景完美的营造出来,堪称瑰宝。
包括为了戛纳评奖,哥哥的配音演员,也是著名的话剧演员杨立新老师,自愿将名字在演职人员表中隐去,深藏功与名。
这样的顶级创作,顶级制作,怎么能不成为电影史上的巅峰呢!
这部上映于1993年的影片,称得上华语影史上的一座巅峰。
程蝶衣的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即使相隔25年,依旧是无数人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
《霸王别姬》对我们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影史上留下了一部无法被取代的
经典。不幸的是,这是绝唱。
为什么如今再也拍不出《霸王别姬》?
我想那句“不疯魔不成活”就是最好的解释,说他们“疯”,其实哪里是疯,只不过是一股狂
热,一股“狠”劲儿罢了,说他们疯魔,不如说这才是拍电影应有的认真态度。
编剧芦苇在接受采访时说:“那时我们爱电影,根本不考虑退路。”
《霸王别姬》是华语电影的巅峰,也是陈凯歌自己的巅峰。有人说,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好
像把全部才华都用尽了。没人知道确切答案,不过陈凯歌自己接受采访时曾说:如今拍不出
《霸王别姬》和我无关。《霸王别姬》里小癞子和小石头逃出戏班,去看当时的角儿演出,在
喝彩声中,小癞子哭得伤心:“他们怎么成的角儿啊,得挨多少打啊,得挨多少打啊!”是
啊,要挨多少打才能成角儿?现在的电影人总是被诟病,无非是不愿意“挨打”了,当“文
替”泛滥时,当1234567代替台词时,中国影视行业的崛起还有很长一段路。
“人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也正因为此,《霸王别姬》尤其值得怀念。
我认为这电影无所谓看不看得懂,看的就是一个震撼,就是看懂了也有过度解读这么一说,看不懂也有模模糊糊的惆怅和悲伤。
幸而我在可以欣赏到美的年纪里观赏它,若年纪过小震撼也就无从谈起了。
我先说几个我最喜欢的画面。
一个是,当时段小楼结婚当晚,程蝶衣和袁四爷在月下唱戏的那段,特别喜欢程蝶衣醉的踉跄,戏腔断断续续,连着悲苦的笑声,抖的人心发麻。月下他的脸照的雪白,忽的一滴泪,便是一啼万古愁。之后他去找段小楼,拿着剑,嘴唇上的胭脂洇开(我感觉被亲过一样)。
第二个就是,袁四爷请程蝶衣喝酒(说喝了能柔情胜水...),后来画面一转,在轻纱下程蝶衣给袁四爷画眉,也是带着醉意和笑声,特别娇憨地恼一句:别动! 真是太喜欢这一段了!
第三个就是,菊仙结婚走红毯,她一把掀起盖头,一脚踢开红毯,高兴地跑进房间。就觉得这姑娘怎么这么豪放又可爱啊!
其实当时看这个电影就是为了看张国荣,一开始有点失望,因为感觉没有给我预想的很多的正面镜头,相比之下不如段小楼和菊仙,但后来我发现,程蝶衣在我的印象里慢慢地变得深刻了,不知道为什么,很难忘。
看完的时候整个人都是虚的,软绵绵的,站起来走路,扭一下脖子,都是不由自主地模仿程蝶衣。我头一次,这么有代入感地去看电影,当时窗户没关,一阵风吹来,我就觉得,这是程蝶衣能感受到的凉吗。很奇怪很中二吧,但的确如此。
看完很难过郁闷,就不知道是为什么。就觉得程蝶衣不应该是这样的曲折经历和结局,想想这应该就是心疼吧,对程蝶衣,对张国荣。
实话,我当时站的cp是袁四爷和程蝶衣。qaq后来发现袁四爷也并没有很爱程蝶衣(没有主动去解救他)
电影的结构很精巧,各种回扣和伏笔,每个人的性格都让整个剧情水到渠成。真的经典。
张国荣没有现在的个别小鲜肉精致,但他有一种很让人舒服的美,笑的很自然的时候真是一种极致的惊艳。
真的很喜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