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讲演》分析文中反复,对比两种修辞的表达效果?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进行鲜明的对比,故意拉大两者距离,并赋予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很好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在强烈的比中,表现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和对李先生的赞扬。
反复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反复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
设问: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共鸣。
反问:揭露敌人的卑劣无耻,语势凌厉,如匕首直刺敌人心脏。
感叹: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对英烈对人民的无限的爱,对反动势力的无比憎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