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的根、茎、叶特征如何?
2019-02-01 · 农业农村部直属的大型综合出版社
大蒜属浅根性作物,无主根。发根部位在短缩茎周围,外侧最多,内侧较少(图1)。根系弦线状,根毛极少,吸收力弱,分布在5~25厘米的耕层内,横展直径30厘米左右,表现为喜湿、喜肥的特性。播种前,蒜瓣基部已形成根的突起,发根部位以种瓣的背面茎盘边缘为主,腹面根量极少。根据张绍文等(1986)观察:在河南省秋播条件下,大蒜一生有两个发根高峰,第一高峰期在播后1周,原来形成的根原基遇适宜条件迅速伸长,形成幼嫩新根15~40条。第二发根高峰从4月份开始,时处茎叶生长盛期和蒜薹、蒜瓣分化形成期。此时,发生大量新根为鳞茎的膨大和蒜薹伸长奠定了基础。随着植株生长和茎盘扩大根系逐渐上移,并表现新老根系的更替。进入5月中旬高温来临,致使根系衰老并开始死亡。
"
图1 大蒜各器官形态图
1.须根 2.茎盘 3.鳞茎 4.叶鞘5.花薹 6.芽孔
茎盘呈盘状,节间极短,生长点被叶鞘覆盖。随着植株生长而增大,成株茎高约1厘米,横径2厘米。花芽分化后从茎盘顶端抽生花薹(蒜薹),花薹顶端为总苞,在总苞内分化花的原始体和气生鳞茎,花与气生鳞茎相间排列,花的分化晚于气生鳞茎,花器退化一般不能形成种子。部分植株形成气生鳞茎,其结构与鳞茎无本质区别,可作为播种材料。但由于个体小,播种当年一般长成独头蒜,再用独头蒜播种,可形成分瓣大蒜。
大蒜叶包括叶身和叶鞘两部分。大蒜的叶片扁平而窄长,带状,暗绿色,叶型较直立,表面有蜡质,具有耐旱的特征。据程智慧(1997)研究,大蒜不同品种平均叶长(40.8±6.2)厘米,平均叶宽(2.73±0.53)厘米,叶型指数15.1±2.2。高纬度品种叶较窄短而挺直;中、低纬度品种叶较宽长、柔软而下垂。播种前,种瓣中已分化幼叶5片,播后继续分化新叶;花芽分化后新叶分化终止,叶数不再增加。大蒜叶互生,对称排列,叶的着生方向与蒜瓣背腹连线相垂直,播种时若将种瓣背腹连线与行向平行,可使叶片更多接受阳光。
叶鞘管状,叶身未展出前呈褶叠状,展出后扁平而狭长,为平行叶脉,叶互生,为1/2叶序,排列对称,开展度35~45厘米。叶鞘相互套合形成假茎,具有支撑和营养运输功能。一般假茎高30~50厘米,横径1.5~2.5厘米;叶身长55~65厘米,宽2.5~4厘米。分化越晚的叶,其叶鞘越长;植株叶片数越多,则假茎越粗壮。幼苗期假茎粗度上下相仿,随着鳞芽膨大叶鞘基部增粗。鳞茎膨大盛期,叶鞘基部所积存的营养内移到鳞芽,致使外层叶鞘逐渐干缩呈膜状,包裹鳞芽,使蒜头得以长期保存。
程智慧等(1990,1995)首次报道了大蒜管状叶的异常现象及其对大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该现象主要发生在“苍山大蒜”品种上,发生株率高达30%以上。管叶株一定叶位的叶型似葱叶,每株上可生出1~3个管状叶。由于管状叶阻碍了分化晚的内部叶的生长和功能发挥,使蒜薹细而粗短,蒜头小,产量降低30%左右。
大蒜一生的叶片数因品种和播期不同而异,秋播大蒜一般12~15片,春播9~13片。叶数多,叶面积大,叶的功能期持续时间越长,对蒜薹的伸长和鳞茎膨大越有利。所以,在鳞茎形成前应促进叶面积扩大,在鳞茎的形成期应防止叶片早衰。据张绍文等(1986)观察:秋播大蒜叶面积的增长有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期在大蒜越冬前,单株叶面积可达150厘米2;第二高峰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大蒜抽薹前,单株叶面积可达700~800厘米2。顾智章(1991)报道,大蒜在幼苗期和蒜薹伸长期叶面积的增长量,分别占总叶面积的40%;花芽分化期新增叶面积占总叶面积的20%。到鳞茎膨大中期,由于叶片逐渐衰老,叶面积减少20%,鳞茎膨大后期叶面积减少50%。
大蒜各叶位叶片的光合产物对大蒜产量的作用有一定的规律。据资料显示,前期4~6下部叶位的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生长;中期7~9叶位的中部叶片,其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蒜薹的生长,对蒜头的输入量比前期有所增加;后期10~12上部叶位的叶,其叶片的光合产物,向蒜头的输入量,占总输入量的近九成。所以保护大蒜后期绿叶是提高蒜头产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