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结婚的法定年龄女性是18岁,男性是21岁,但为什么童婚还能如此盛行?
本来,如此稀缺的印度女子应该是“世上珍品、百万宝贝”,男子要想娶到媳妇,必然要费尽心思,送上厚重的彩礼,妻子过门后更应百般珍爱。然而,事实正好相反。在印度,结婚时,女方反而给男方价值不菲的嫁妆,男方甚至理直气壮地向女方索要财物!如果没有嫁妆,或嫁妆达不到男方的要求,那么必定成为被耻笑、侮辱、虐待和欺凌的对象,甚至发展到被迫害致死的地步。
2003年5月20日,印度北方一个小村中,22岁的女人巴比塔和她年仅一岁的女儿因嫁妆纠纷被夫家活活烧死。巴比塔婚后,夫家一直嫌她带来的嫁妆少。
为此,父亲东拼西凑借了5万卢比给她,但男方并不满足,又要追加一辆三轮摩托车。可三轮摩托车的价格至少10万卢比,巴比塔家根本买不起。这种有关嫁妆的惨剧几乎每天上演。不少家庭为了能使女儿嫁出去,且婚后不受夫家刁难,只好到处筹钱,最后落得倾家荡产。
开国总理尼赫鲁曾深恶痛绝地说:“嫁妆是邪恶的,是文明进步的障碍。”他在1961年力主通过《反嫁妆法》。但此陋习屡禁不止,甚至愈演愈烈。随着近年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嫁妆的价码水涨船高,婚礼的奢华程度与日俱增,普通印度家庭十几万、几十万人民币的花销很平常,已经成为“不可承受之重”。
然而时至今日,藐视婚姻法的仍然大有人在,尤其是在拉贾斯坦邦等地一些封建落后的农村,每逢4月底的“阿卡蒂节”,就有人给包括婴幼儿在内的上千名儿童举行集体婚礼,绝大多数“新娘”、“新郞”对婚姻一无所知,更有不少是在父母的怀里完成婚礼仪式的,有的在吃奶,有的在吮吸手指,还有的在大声啼哭。
1978年印度政府把男女婚龄提高到21岁和18岁 ,但在许多地区,特别是山区部族,童婚仍很盛行。原因之一是童婚比较廉价;其次,童婚是印度教经典所提倡的。
研究结果表明,受童婚影响的不仅是16~17岁的青春期少女,还有大量14~15岁年龄更小的女孩。印度政府虽然在法律中规定了结婚年龄,但却没有相应的执法措施,对违法者最多只是处以15天的拘役和1000卢比的罚款。印度童婚现象屡禁不止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在印度,尚无法律形式上的结婚登记制度,童婚可以或隐瞒新郎新娘的年龄,或暗地举行仪式。
印度结婚的法定年龄女性是18岁,男性是21岁,但为什么童婚还能如此盛行是因为印度社会的贫富差距巨大,生活贫困的家庭占很大的比例,童婚出现在农村地区和城市贫民区比较多。
20世纪30年代初,印度70%以上的女性实际结婚年龄在15岁以下,也就是说,当时大多数印度女性结婚早。即使在1961年,印度独立后,情况也没有明显改善。农村妇女的平均结婚年龄仍在15岁左右。
童婚严重阻碍了印度社会的进步。针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印度政府非常坚定地决心遏制童婚。一些州政府已经开始向政府部门起草婚姻登记法草案,并决心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童婚问题。
童婚的习俗还存在。当地人说:“印度童婚的习俗是印度教经典提倡的。政府制定的法律可以变来变去,但宗教经典却是永恒的。” 童婚这个习俗,有复杂的经济、宗教、历史及社会原因。要把童婚这个习俗打压下去,光靠我们法律是不够的,我们要唤醒民众,制造社会舆论,提高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以及加快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落后的婚姻习俗。
在印度这么大的国家里,结婚登记是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仍是男女青年婚嫁的主要准则。宪法中虽然规定了结婚的年龄,但没有行政手段进行法律认可也是必然。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偏远乡村举行的集体童婚,政府根本就无法及时获得信息。于是,根深蒂固的童婚陋习得以长期存在和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