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瑾和朱厚照关系那么好,为何最后还是还落了个凌迟?
是因为刘瑾想要谋反。不管是哪一个朝代,皇帝身边都逃不过宦官这个体系,皇权跟宦官,皇权跟地方势力,皇权跟文将武将等等,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特殊的地方了。秦朝大家也都不陌生,就是因为秦桧等一大批宦官导致灭亡,宋朝等等数之不尽的案例。
在明朝,宦官刘瑾那可是陪着朱厚照从小玩到大,可以说是看着朱厚照当上了皇位,刘瑾也是非常受朱厚照喜欢的,那为什么最后被凌迟处死了呢?还是因为朱厚照当了皇帝之后,刘瑾自然也就地位高了起来,慢慢在权力的欲望的影响下,还是踏上了谋反的道路,但是这也引起了其他大臣的不满意,加上刘瑾有了权力之后开始大量的贪污受贿,引起了朱厚照的疑心。
直到后来,刘瑾终于在利欲熏心下走上了谋反的道路,不过最终还是失败了,朱厚照非常的生气,却又不得不把刘瑾给凌迟处死了,毕竟皇权的威严是不能有人挑衅的。其实,不管哪个朝代的皇帝都一样,都最痛恨一件事那就是谋反,大概就是我对你那么好,你却想杀了我的真实写照了。
总之,不管你是跟皇帝的关系有多好,哪怕你是他的亲兄弟,只要你威胁到了皇权,你就犯了忌讳,你就得不到一个好的下场,有的朝代皇帝大义灭亲的也有很多,要知道皇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也是封建王朝时代一大特色了。
正德年间的大太监刘瑾,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坏太监,他和明代前期太监王振和后期的魏忠贤,并称明代三大奸。在这里,我们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刘瑾到底具体干了什么坏事,为何被明代那帮除了不干正事啥都干的儒官群体恨之入骨:
一,刘瑾委派太监去担任各重要商贸城市的城门官,负责收取商税,并规定每名太监城门官的工作下限:每年必须至少向国库缴纳万钱。这项规定彻底堵住了儒官群体在商税领域的贪污机会,令儒官群体痛骂不已。
二,刘瑾发现京师周围的农民生活困苦,农田被儒官群体大量兼并,失地农民沦为农奴,生不如死。于是刘瑾倡导大量建立皇庄,以皇帝的名义收购破产农民的田地,并以极低的地租送给农民继续耕种。有了“皇庄”的名头作为保护,儒官群体再也无法兼并土地,于是刘瑾成为了儒官群体的死敌。
三,刘瑾建立了严厉的官员工作时间制度,规定官员日出入朝工作,日落退朝下班,无故不得旷工。这种严厉的制度简直让懒散的儒官群体无法想象,一时间骂声震天。
四,为了清查各省财政并杜绝贪污,刘瑾取消了各省的财政独立审核权,要求各省的库银必须全部移送中央清算审核。这次大清算查出数以百计的贪官,刘瑾也没有对这帮贪腐成性的儒官们赶尽杀绝,只是把他们统统被扒光了裤子在皇宫门口打屁股,然后撤了几个实在是贪得太过分的职,也就算了。然而儒官们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必欲杀刘瑾而后快。
事情到了这一步,刘瑾当然就没有活路了。正德五年,在儒官群体的集体造谣污蔑之下,明武宗一纸令下,刘瑾被凌迟处死。然而,吊诡之处在于,前面这四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居然被直接写进了史书,作为刘瑾的罪状。然而,对于熟悉真正的世情民俗的你我来说,这纸上的罪状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当然是不言而明的事啊!
刘瑾(?—1510),陕西兴平人,原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看中,然后意志非常坚强的净身当了太监,从此改姓刘。
这位刘太监吸取了汪直等人的前车之鉴,他非常清楚,如果自己打算长治久安,必须拉拢几个大臣,也就是朝中的“文官集团”,当时朝中的一些“老油条”自然是不买他的帐,经过长期的观察,他找到吏部侍郎焦芳,从此以后开始狼狈为奸。
把握时机,逐步擅权。在当时,刘瑾还与七名太监纠派成党,沆瀣一气,时称“八虎”。自从刘瑾掌管司礼监以后,每当朝臣有什么事要向朱厚照汇报时,刘瑾总是先打听好朱厚照在干什么,总是选择朱厚照在“戏弄”时跑去汇报。
可以说刘瑾和朱厚照是从小长大的朋友,是什么让朱厚照最终如此憎恶刘瑾的呢?在刘瑾的罪行中,只有“谋反”一项是朱厚照必须杀死他的原因,因为朱厚照要稳定皇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在“六部九卿”想要联合灭掉刘瑾的时候,刘瑾也是以“六部九卿”想要震慑皇帝、夺权的理由免除自己危机的,却没想到,时隔几年,自己被同样的理由倒戈。
刘瑾的权利也是越来越大,野心也是越来越膨胀,搜刮民财、草菅人命,民间称其为“立皇帝”(站着的皇帝,可以代替皇帝的人),最终刘瑾被宦官张永和杨一清列举十九条罪状伏诛。
依靠宦官行使皇权似乎已经成为皇帝办事的原则,所以在任何时候都要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要挑战皇帝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