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沉积模式和海平面变化
2020-01-16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沉积模式建立的基本点
层序地层沉积模式的建立取决于3个基本因素:一是岩石地层与层序地层对比;二是等时层序格架的建立;三是全球和地区性构造和海平面变化效应与盆地演化的相关性。
沉积学家所熟知的Vail建立的层序模式只是被动大陆边缘的一种特殊形式,属构造热沉降期的稳定边缘。上扬子克拉通及西缘晚古生代的演化虽为被动大陆边缘,但在二叠三叠纪时则是被动边缘转为前陆盆地的转折阶段,因而沉积模式显然与前者不同。
建立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沉积模式除了上述基本因素外,还有特殊性:
(1)被动大陆边缘海平面升降与全球海平面升降一致,并与构造沉降具同步效应,海平面上升与海侵同步、海平面下降与海退同步,最大海泛面向陆方向推移。
(2)沉积物的物源一为陆源,二为海源。以盆内屑为主和陆源的改造物为辅,重要的是陆源物为单向陆源区。
(3)由于被动大陆边缘的稳定性,因而物源输入率无论是海源还是陆源物基本上是稳定的。
活动边缘,包括靠近大陆边缘的弧后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层序模式,在上述3个方面与被动大陆边缘均不相同,海平面升降变化受构造活动导致的盆地形状变化的制约性更强,因而盆地构造沉降与海平面升降变化为非同步效应。沉积物的物源为多源性,既有陆源、海源、也有内源,而陆源物则为双向或多向的。物源输入率高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且为突变式。除此更重要的是,沉积体系域的叠置不一定遵守Vail所建立的层序的内部结构,而有其特殊性。
图3-15 上扬子西缘晚三叠世诺利—瑞替期周缘前陆盆地迁移与隆升
De—三角洲沉积物;Me—La—河流湖泊沉积;Li滨海碎屑岩含煤层;AV—VC—陆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盆地;Mel—混杂堆积;Arc—岛弧和弧后盆地
2.上扬子西缘二叠—三叠纪层序地层沉积模式特征
上扬子西缘在二叠纪至中三叠世安尼期为被动大陆边缘,层序沉积模式与经典模式雷同。图3-16所示上扬子西缘早三叠世第11~14正层序是海侵型层序,下部代表碎屑岩陆架,上部为碳酸盐向克拉通上超覆,为退积式碳酸盐台地。
中三叠世安尼期是海平面升降的转折阶段,盆地性质转换的序幕,以雷口坡组第15和16正层序为代表,显然这两个层序为进积式的碳酸盐台地,层序不整合面向海的方向前进。
拉丁期为前陆盆地的早期阶段,第17正层序和卡尼期的第18正层序两个楔形体,其底部层序不整合界面的时间损失量向克拉通方向合并在一个间断面上(参见图3-9中的海退楔形体)。
前陆盆地的早期则为上扬子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山转换阶段,图3-16反映了逆冲带和前陆拗曲盆地碎屑岩楔形体的插入。与拉丁期相应时限的两个楔子杂谷脑组,相当于西缘的第15、16和17层序,晚三叠世卡尼期前陆拗曲盆地的侏倭组则与18正层序相当。
图3-16 上扬子地台西缘被动大陆边缘盆转山层序沉积模式
1—砂砾岩;2—砂岩、泥岩;3、长石石英砂岩;4—凝灰质砂岩;5—玄武岩;6—灰岩;7—白云岩;8—生物丘、滩;9古溶蚀面;10—滑塌堆积;11—三角洲砂体;12—中三叠世安尼期与拉丁期间的升隆;13—中三叠世拉丁期末期的升隆;SB—14—层序及编号
综上所述,由图3-16可以看出:被动大陆边缘转为前陆盆地的过程中,大陆边缘由海侵退积型转为进积型;盆转山初期形成前陆隆起沉积体时间楔;盆转山晚期阶段,大陆边缘反转逆冲楔插入。
参考文献
[1]王鸿祯、李光芩编译,1990,国际地层时代对比表,地质出版社。
[2]周铁明、盛金章,1987,云南广小独山石炭—二叠系地层及蜓类分带,微体古生物报,第4卷,第3期。
[3]四川地质矿产局,1991,四川省地质志,地质出版社。
[4]吴应林,朱洪发、朱忠发、颜仰基、秦建华等,1994,中国南方三叠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作用,地质出版社,北京。
[5]杨遵仪、吴顺宝、殷鸿福、徐桂荣、张克信等,1991,华南二叠—三叠纪过渡时期地质事件,地质出版社,P.96~126。
[6]Read,J.F.,1980,Carbonate ramp-to-basin transitions and foreland basin evolution,Middle Ordovician,Virginia Appalachians,44:P.147~165.
[7]刘宝珺、许效松、徐强等,1993,中国南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科学出版社。
[8]许效松、牟传龙、林明,1993,露头层序地层与华南泥盆纪古地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
[9]张继庆等,1986,四川盆地早二叠世碳酸盐沉积相及风暴沉积作用,重庆出版社。
2023-06-13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