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铲为什么在盗墓工具中被说成是神一般的存在?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李鸭子平日里以盗墓为生,所以他经常想的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
这时,他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他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因为他看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于是他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所以就叫洛阳铲。
洛阳铲的发明毋庸置疑是和盗墓紧密相关的。洛阳的盗墓活动产生很早,但历史记载很少提到盗墓工具。说到洛阳铲的历史渊源,几乎都要提到明代王士性所著的《广志绎》。该书中记述了洛阳的古墓和被盗掘的情况。
最为重要的是提到了一种盗墓工具叫“铁锥”。《广志绎》卷三《江北四省》记载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辘轳汲绠有长十丈者。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周、秦、汉王侯将相多葬北邙,然古者冢墓大隧道至长里余者,明器多用金、银、铜、铁,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然大冢禁于有司,不得发,发者其差小者耳。
民国年间有学者也曾经把洛阳铲叫“铁锥”,虽然同名,但是王氏所说的“铁锥”和洛阳铲的工作原理却大相径庭。只有刺土的环节,没有提土、看土环节,二者显然不是一回事。通过闻气味寻找古物所在,让人匪夷所思。如果金属的“铁锥”撞击到已经锈蚀的金银铜铁等材质的古器物,势必会在“铁锥”前端留下痕迹,根本不必通过闻气味就可以得出结论。这显然是坊间的误传。
依据王氏的描述,他所说的“铁锥”非常类似民国年间的盗墓工具“铁火杵”,就是民间旧式煤火炉用的铁钎。这种工具20 世纪80 年代以后洛阳盗墓仍在使用,当地俗称叫作“扎杆”。“扎杆”工作原理是,采用一头尖锐的长铁钎,利用杠杠原理向地下压,通过手感来感知地下的土层。一般生土比较坚硬,不易穿透,而活土较为松散,容易进入。用这种方式在找到墓口然后实施盗掘。寻找古墓葬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观察铁钎尖部的残留物,来分析墓葬的类型和随葬品的种类。
这些历史记载无法说明洛阳铲在明代已经出现,或者已经有了雏形。洛阳考古发现的古代盗洞一般都是长方形的,是一种钢锨、铁铲或者头等长方形工具的遗留。也有一类不同于以往的盗洞,这种盗洞为圆形,直径50 厘米左右,是一种圆形工具打造的。依据出土遗物,此类盗洞的相对年代上限一般不超过清末民国。同时还发现过洛阳铲打下的探孔,直径一般在10 厘米左右。这些情况说明盗墓工具的重大改变年代要晚,现有证据指向清末民国。
洛阳铲子是一种著名的盗墓工具。这个工具绝对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在最早的时候,它是盗墓者的艺术品。每个人都需要它。后来,考古学家发现了它的奇妙用途。
据说洛阳铲子的发明者是20世纪20年代的洛阳 马坡村平民李鸭子。他已经成为一个有点传奇色彩的人。据传说,有一天李鸭子在喝牛肉汤的时候,他看见对面的人在卖水煎面包,用铁锹挖洞盖小屋。 每次铲子戳进土地,都会带出一些土壤。他走近观察,发现土壤仍然保持着原来的土壤结构。于是李鸭子灵机一动,立即意识到这种铲子可以在寻找古墓中发挥作用,于是洛阳铲子的最初想法就形成了。
有学者认为洛阳铲产生于明代中期。据相关研究,明代万历年间,浙江海宁人王士性曾在河南做官,著《广志绎》。该书卷三记录到:“洛阳水土深厚……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今三吴所尚古董皆出于洛阳。“在这”用铁锥嗅它“应该是最早的洛阳铁铲文献。”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洛阳铲是现代产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铁锹被带回文物考古系。它从一种非法的“盗墓”工具变成了考古文物,并被添加到文物考古发掘中。在铲子的帮助下,完成了对韶关汉墓、东周和隋唐东都的发掘。
继盗墓和考古之后,今天的洛阳铲也用于建筑、公路和铁路等许多领域,特别是地质勘探领域,洛阳铲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