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可以看做是一种方言吗?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本方言,以现代白话文范本为语法标准的现代普通话。
普通话正式确定为“以北京语音和北方方言为基础”,经过专家语音采集,最终选定滦平金口屯镇、八石营镇、火烧山镇的语音,当然,普通话也有要求,如音节流畅、声调简练、易辨、语速均匀、气流连贯、韵味十足,适合广播、演讲和日常交际。结果滦平话与老北京二华话基本一致。受地理屏障或人口迁移的影响,方言之间有许多差异,有的甚至在同一方言中,也有细微的差异。拿我对你的爱来说,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地方是不同的。
《礼记》早就记载“五言不出”。据估计,当时有一些人听不懂这些词,可能会开很多玩笑。因此,虽然方言在一千年前发生了变化,但统治者也在规范语言然而,据统计,每14天,一种语言将消失在世界各地,只存在于博物馆。
毕竟是皇家庄园,这里不是普通人可以随意出入的地方。而且滦平地区交通不便,相对封闭,与外界隔绝。正是这种环境优势,使滦平人纯正的北京话得以完整保存。与北京相比,由于外来人口的影响和清末民初的社会动荡,新文化运动后北京人的生活和语言发生了变化。此时的北京话还不如滦平口音纯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建立了一套通用的语言标准体系。经过深入调查,发现滦平的北京话是最纯正的,所以文章开头就有滦平的语音习得故事。
方言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对离家很远的人来说是一种安慰,由于它的地方发音特点不同,所以很容易说出来。
如果把汉语看作是一种语言,那么普通话/官话是汉语的方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等是普通话/官话的下属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是汉语的方言。广州片、四邑片、东莞片 等是粤语的下属方言。如果把汉语看作是一个连续的紧密联系的语言群,那么普通话/官话是汉语语言群的一种语言。西南官话、西北官话等是普通话/官话的方言。粤语、闽语、吴语、客家话、湘语、赣语是汉语语言群的语言。
这个问题所涉及到的“方言”指的是“地域方言”,这个毋庸置疑。地域方言的定义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而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从这个角度来看,普通话似乎可以看作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的方言”。(这种特殊体现在:它是一个标准,它受到的非自然演变的影响更大(政治,文化决策的参与)。再比如:它与标准文字的对应(看到前面稽古明今的普通话与正体汉字对应一说很有启示)。)从这个角度来看,二者似乎可以比较。
既然可以看做是“特殊的方言”,那我们以语言中最能够承担“表达能力”的词语为例,为什么有“方言词”的说法,没有“普通话词”的说法?为什么有“方言词进入普通话”,没有“普通话词进入方言”?
比如,在东北方言中“唠嗑”基本等同于“聊天”,“唠嗑”是东北方言词,那么“聊天”可以叫做“普通话词”吗?很多东北以外的人使用“唠嗑”可以理解为“方言词进入普通话”(事实这个词并没有,举例而已),东北人说“聊天”就一定认为他在说普通话吗?
再比如,一个人操着浓重的乡音谈天体物理,他说的是方言还是普通话?他的口音是方言的,但词汇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来,普通话与方言似乎是不对等的。这样,也就谈不上谁比谁的问题了。
退一万步说,方言真的灭绝了。任何语言(方言)都有代偿性,只要有需要,就会创造出表达它的方法。拿“奇葩”这个词来说,在它出现后来这个义项之前,没有一个词可以表达这个意思,可是时代需要,这个义项产生了,又因为持续的需要,人们更加广泛的使用这个词,并且大有进入普通话的趋势。
普通话是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