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欧美国家教育发展中有 哪些经验(不少于两种)值 得借鉴?
01
以色列——质疑式教育
以色列是一个伟大的国家,在多年的战乱、长期的漂泊中不仅没有倒下,还奇迹般地在军事、教育、科技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很多人把以色列称为“教育王国”,就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国家更重视教育。而在我看来,以色列“质疑式”的教育方法,尤其值得中国借鉴。
以色列人非常重视“提问”。其前教育部部长夏伊·皮隆就曾说过:“在以色列,人们不喜欢沉默,喜欢问问题,喜欢对话和争辩。每天不提出新问题的人是没有资格睡觉的。鼓励学生踊跃提问,这是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点。我们不会规定标准答案,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有的甚至无解。”
据说,以色列孩子放学回家,妈妈问的第一句话不是“你今天学到什么,考了几分?”而是“你今天问了老师什么问题?”在以色列人看来,问题比答案重要得多。
为什么以色列人如此重视提问题?这是因为,提问等同于挑战权威,等同于独立思考。这种“勇敢追求真理”的精神,恰恰是犹太人性格的最好体现。
质疑教育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推动了创新思维的发展。虽然以色列的人口不足900万人,但却堪称世界创新强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全面崛起,被誉为“创业与智慧的国度”。
反观中国,这种质疑精神尤其匮乏。调查数据表明,“985工程”院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题项上,有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选择“从未”,只有10%的中国学生选择“经常提问”。
究其原因,还是观念和体制的问题。一来,中国家长从小向孩子灌输“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之类的观念,孩子错把“质疑老师”等同于“不尊重老师”,从而不敢质疑权威;二来,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依然是“标准答案式”的教育,这种标准化阅卷模式虽然方便也更公平,但却不利于养成孩子的质疑、创新精神。
当然,以中国国情来说,贸然推行“灵活阅卷”是不可取的,毕竟成本相当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培养孩子质疑精神方面就无计可施。比如,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布置一些课后讨论型的作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决某一问题;比如,在课堂上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谈出想法;再比如,巧用辩论、演讲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
我曾听过一位政治老师讲《人大代表制度》一课,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她让学生来模拟人大会议,孩子们不仅要研究提案、详细阐述,还要应对现场同学们的提问。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范围,更鼓励了他们敢于质疑的精神。
可见,只要我们愿意做教育的有心人,无论是课堂、作业或是生活中,我们都能找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机会,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在质疑中成长。
02
芬兰——跨学科教育
自2000年开始,经合组织(OECD)每三年进行一次15岁学生的能力评估测验。2003及2006年,在这项被称为“教育界世界杯”的“国际学生评量”中,芬兰学生连续两届在阅读及科学两项称霸,解决问题和数学能力则位居第二。
一个北欧小国,竟然有这样惊人的教育实力,不由得引起我们深思。在我看来,其中最值得学习的是芬兰的跨学科教育理念。
所谓“跨学科教学”,就是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在注重学科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并将学科进行整合,进而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整合后的多学科融合教学。
在芬兰,学校要求学生每年至少参加一次跨学科学习。以“庆祝芬兰独立100年”为例,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围绕着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共同研究芬兰的文化和历史,在这其中,学生学到了地理、历史、语言、音乐等等多种学科的知识。
这种跨学科教学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不再“孤立”地教,学生不再“孤立”地学,不仅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方式,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师的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各种跨学科知识。而这一点,中国教师恐怕较难做到。
虽然如此,但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教学理念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在一些有可能实现的领域我们也可以大胆尝试。例如,人大附小就曾有过三科老师一起上《长城》课的经历。《长城》这篇课文,对于语文来说,是一篇说明文,但其中有涉及到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转换的数学知识,还涉及到了摩擦问题的物理知识。该校大胆地让三位老师同上讲台,将文章中冰冷的语言转换成具体的形象感知,在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同时,更有助于学生整体多向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