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那赛龙舟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被称为端阳节、龙舟节等,是中国的法定节假日,也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俗文化也开始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是很多人却不会忘记这个节日,因为它能给我们三天小长假,对于很多上班族而言,法定节假日的魅力可远远要比吃个粽子要大。
但当我们在享受端午节小长假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是屈原用生命换来的。
那么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呢?
当然有吃粽子,赛龙舟,有些地方还会出现放风筝等等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那赛龙舟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回答这个之前,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屈原。
屈原的才能。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可以说他是战国时期楚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能看清时局并且具有大才大能之人,很多人的印象中屈原只是创作了楚辞,但是很少人知道屈原还是出色的改革家和外交家。
公元前321年,秦国进犯楚国,这时只有19岁的屈原,组织当地的青年奋起反抗,给了秦国沉重的打击,屈原在楚国初露锋芒,随后渐渐登上楚国政坛高层。
公元前320年-公元前315年,是屈原大放才华的时间段,这几年里,屈原在内政外交上都有所作为,外交上,屈原和韩、赵、魏、燕等四国,组成了五国伐秦的联盟,虽然并未重创秦国,但也让秦国看到了合纵的威胁。
在内政上,屈原主张效仿秦国一样改革变法,为此屈原不惜以自己家族屈氏的利益开刀,以实现强楚的目的,但是改革却遭到了大贵族们一致的发对,谗言不断的楚国政坛,导致了屈原的改革中断,他也被楚王渐渐疏远。
屈原的政治远见。
屈原的一生除了刚入政坛的那几年里,几乎不是在流放就在去流放的路上,虽然中间断断续续被召回楚国,但都不是楚王真心实意要重用屈原,而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楚怀王可以说是楚国由盛转衰的操刀者,从张仪欺楚这件事就能看出,张仪为了分解齐楚的联盟,就用秦国六百里土地为诱饵,让楚怀王放弃联盟,并且不惜得罪盟友齐国,这时候屈原看出了张仪的阴谋,但是并未楚王采纳。
公元前299年,秦楚关系缓和,但是秦王却用和盟会见的借口把楚怀王骗到秦国,并且把他软禁在了咸阳,一直到死后,遗体才被送回楚国,这件事,屈原也看出了秦国的阴谋,但还是劝阻无效。
可以说屈原从一开始就看出了秦国才是楚国最大的威胁,所以屈原竭力主张和东方强齐做好联盟,只有如此,才会让秦国忌惮,但是臣子有心,君王昏庸,所以楚国虽有屈原这一大才,却并不重用,所以强大的楚国终究抵挡不住要衰落的结局。
屈原的愤而投江。
屈原的一生起起伏伏,但起的时间太短,而跌的时间似乎又太长,屈原从青年时期,就做了很多对百姓有利的事情,所以在百姓心中,屈原是难得的好官,百姓也十分爱戴他。
在屈原被流放的路上,屈原内心的不满都通过诗词来表达,屈原开创的辞也是中华历史上无价的瑰宝,虽然总被流放,但他也一直关心着楚国的时局,虽然不被重用,但他依然忧国忧民。
公元前278年,强秦进一步加大对楚国的进攻,白起率领不到十万的秦军,连克楚国大片疆土,直接攻破了楚国的重镇鄢城和国都郢都,并且采用了大水漫灌,楚国死伤军民几十万,史称“鄢郢之战”。
楚王和楚国贵族在白起的进犯下苍茫东逃,但远在汨罗江流域被流放的屈原,却内心的忧郁非常,他听到了山河破碎,百姓遭难,决定以身殉国,这年,屈原已经62岁了,本该看淡世间沧桑的他,却自沉汨罗江,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
屈原和端午节习俗。
汨罗江畔,总有一些渔民以打渔为生,远离国都郢都,人们的生活虽然平常,却也惬意,但是屈原的投江,好似平地里一声炸雷。
汨罗江畔的淳朴人们,看着屈原沉入江底,为了避免海底的鱼儿啃咬屈原的身体,就用粽子叶子包裹着糯米投进江里喂养鱼儿,就这样慢慢的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就慢慢形成了。
那么赛龙舟的习俗又怎么来的,其实还是和屈原投江有关,当屈原投江时,附近的渔夫看到了此情此景,纷纷划动小船,奔向屈原投江的地方,想要解救屈原,就这样赛龙舟的习俗也慢慢形成了。
屈原没能被救起,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屈原,每年在五月初五这一天都用同样的方法纪念屈原,这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端午节。
飞鱼说:
我们都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纪念屈原,那赛龙舟和他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是汨罗江畔那些淳朴的人们为了救活屈原的无心之举。
当我们在享受端午节小长假的时候,不能忘记这是屈原用生命换来的,当他自沉汨罗江的那一刻,已经对楚国丧失了信心,在屈原看来,国都被破,楚国的覆灭也已经不远了。
屈原的一生起起落落,伴随着他的不是被楚王怀疑,就是被小人谗言中伤,楚国自楚怀王开始,楚王的周围已经听不到什么是忠言,看不清什么是忠臣了,亲小人,远贤臣,这是无数朝代没落的最根本原因。
有些人活着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却一直活着,屈原无疑就是后者,他的事迹让我们想到感叹,他留给我们的文学作品也至今不衰,我们就是屈原永远活着的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