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 —— 历史材料题

材料一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现代·翦伯赞)材料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材料一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现代 · 翦伯赞)

材料二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材料三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戎昱《咏史》)
——————————————————————————————————-———
(1)材料一中“长城万里遍烽烟”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明妃”指的是谁?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哪一历史事件?戎昱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还请各位不要漏答了题,拜托了。答得完整一定另外给分!
展开
 我来答
woxingwosu3
2012-12-01 · TA获得超过1439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3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2万
展开全部
1、指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
2、明妃:即王昭君
3、都提到了汉代的和亲政策,戎昱对汉代和亲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个很笨的方法不能治根本。 江山社稷 ,国家兴盛是要靠英明的主人(好好治理国家),国家强大了,国力增强了才是根本,自己的观点对和亲政策应该辩证地去看,西汉前期,实行和亲政策有利于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的国力强盛反攻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汉代的和亲政策多是屈辱外交的产物。
叶影风飞
2012-12-01 · TA获得超过261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6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70万
展开全部
(1)指的是汉武帝连年对匈奴用兵,造成边境兵连祸结
(2)指王昭君
(3)历史事件是汉朝和匈奴和亲

揭露和亲的实质就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极力反对的是以屈辱的和亲条件以图苟安于一时” 这个是标准答案。但却不是正确认知。古人的认识总是带有历史局限性的。

从历史发展上,民族大融合是主流,并且是不可阻挡的客观发展。
和亲,表面上是“妄图将女色乞取国家的安全”,但是对促进民族大融合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一味的用兵用强,即使暂时得胜,那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民族大融合是起到消极作用的。
现在只听说过,中日、中美争端,甚至到了要兵戎相见的地步。内蒙古和山西兵戎相见的争端有听说过吗?都是中国人,一家人,争个什么,有话好好说。同理,都是地球人,人类,争个什么,有事还是好好商量。

不过由唐朝时期的“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又应想到盛世一定不能“刀兵入库、马放南山”,而应该“居安思危,戒骄戒躁”。

只能说,还是那句话说得好:世事无绝对啊。这话不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得浅薄。
追问
也很感谢。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1136894328
2012-12-01 · TA获得超过1476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5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62.5万
展开全部
材料一中“长城万里遍烽烟”指的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

(2)材料二中的“明妃”指的是谁?
王嫱(qiáng),字昭君,西晋时避司马昭讳而改称明妃。
3)材料三和材料一、二都提到了哪一历史事件?戎昱是怎样评价这件事的?请你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历史事件是汉朝和匈奴和亲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wxl2009
2012-12-01 · TA获得超过437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48
采纳率:33%
帮助的人:1029万
展开全部
材料一的长城万里遍烽烟是指汉武大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材料二的明妃是王昭君
昭君出塞。对和亲持不赞同观点。
个人观点和亲有利于民族融合,能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但是和亲是政治政策的延续,是国家为了安抚边境不得已的政策策略。只有国家的强盛才能拥有长治久安,民族问题才更容易解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60d58e0
2012-12-01 · TA获得超过4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26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3万
展开全部
史学家剪伯赞赋诗曰: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前二句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
西汉王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后,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大一统”的局面,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战争的物质条件。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所以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委派卫青、霍去病指挥西汉军队打败匈奴,从此,匈奴大规模的南侵已经不可能。
后两句说的是汉元帝时期昭君出塞的故事。
古人猜想昭君出塞的凄苦形象:红斗篷,抱琵琶,千里征尘,步步徘徊。现代却肯定昭君出塞的积极和正面意义,因为她是自愿的,尽管前提是入宫后的孤苦。更因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

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都提到了汉代的和亲政策,戎昱对汉代和亲持否定的态度,认为这是个很笨的方法不能治根本。 江山社稷 ,国家兴盛是要靠英明的主人(好好治理国家),国家强大了,国力增强了才是根本,自己的观点对和亲政策应该辩证地去看,西汉前期,实行和亲政策有利于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汉武帝时的国力强盛反攻匈奴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要看到汉代的和亲政策多是屈辱外交的产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路Z
2012-12-01 · 超过13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3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6.9万
展开全部
(1)匈奴和汉王朝的战事打响,说的是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的事件。
(2)王嫱,即王昭君
(3)昭君出塞。戎昱持否定态度。
我认为,用女子和亲来换取一时的安宁是不可取、不明智的。和亲不仅牺牲了女子的终身且只能换取一时的安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匈奴入侵的问题,所以这种“和平”是不会长久的。绥靖政策是不可取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