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为何儒家胜出延续至今?
百家是指法家、儒家、道家、墨家等思想流派。衡量一种思想流派是否胜出,得看这种思想流派是否占据当时的主导地位,然而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没有任何一种思想能占据当时的社会主导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由于当时国家众多,每个国家实行的治国思想又不一样,很难说一个国家单纯使用法家或儒家,而是众家兼而有之。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人物,以《论语》、《孟子》、《荀子》为主要代表作品,主张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基本才能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春秋战功时期主要是法家思想在各国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代是处于边沿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春秋战国是一个大乱世,乱世的首要目标不是治国,而是强国,你一旦国家弱小 ,就会存在被强国消灭或吞并的危险。
儒家思想对治国有好的作用,其主张“德治”和“仁政”对于治国很有帮助,但对于富国强兵基本上是没有太多的主张,而各国普遍实行的变法,也基本上是以法家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是无法富国强兵的。战国后期的秦国依靠法国思想,任用商鞅变法,国力逐渐强大,至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秦朝,仍以法国思想为主导。儒家思想真正占主导地位则要追溯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把儒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的皇帝,也是儒家思想真正走上主导地位的开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尊儒的开始,但汉武帝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不要其它家的思想学术,而是融合众家之长,以儒家为主导,百家所长为辅助。
汉武帝虽然尊儒,但却是以法家思想为基本,众所周知,汉承秦制,秦法严苛,汉法也同样严苛,只是汉朝的统治者都对待百姓更加仁慈,汉朝的法律都是法家思想的体现,法家是治国之本,儒家是治国之术,汉武帝是内法外儒。儒家胜出并不是不要法家,而是儒、法两家共同治国。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以法家为本,以儒家是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