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如何在区域活动中更高效

 我来答
天启星辰666

2020-10-23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万
采纳率:59%
帮助的人:2098万
展开全部
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做好区域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区域材料;还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做好适时、高效的指导和引领。

有效规划区域

有专家曾说:“巧妙、合理、安全是有效进行区域布局的关键。有效区域规划重在空间合理、数量合理、内容合理。”

丰富区域提示性材料。图示模板、步骤图、进区规则等对不识字、自我约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幼儿是最好的提示,它能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我们很多幼儿园区域材料不够丰富,图示和步骤图、进区规则、具有提示作用的范例还不具体等。需要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创设。

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设定进区规则,画上三个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区只能有三名幼儿进入等,起约束、提醒作用。在美工区贴上与主题相关的某件物品的折叠步骤,建构区某种物品的搭建方法,编制区某种材料的使用步骤等,起提示、引导作用。在建构区贴上几幅有特点的建筑图片,其形状最好适合本班建构区材料搭建,起激发灵感、仿照的作用。

表演区应设立独立空间。表演区特别是音乐表演区总是影响其他区域幼儿,不适合在教室开展。将表演区搬到走廊或设置在户外、大厅。这样其他区域的幼儿才能更加专心、专注,表演区的场景布置才会更加宽敞,音乐也能毫无顾忌地播放,还可以跟其他班级共享本区域,激发幼儿表演的灵感与兴趣。

丰富幼儿作品展示台。幼儿绘画作品、折纸、剪纸等都有分享空间,但建构区作品、手工作品受面积的限制,基本没有展示空间。不要强调空间的狭小,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利用窗台、墙面、吊饰、视频中提到的隔断等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因为它是培养幼儿自信,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的最佳平台。

将幼儿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留展。如果班内幼儿美工或者建构了一件不错的作品,教师在区域观察时应告诉幼儿本作品完成后不用拆。如果材料多,可以在“作品展示台”展示一段时间起榜样作用,如果材料少则等下次区域活动前再拆。

有效投放材料

有专家提出:“有效投放材料重在材料的安全、多样、可操作性。”

材料投放要丰富,虽多但精。特别是半成品材料的收集要广泛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虽然要丰富,但种类数量要精。我们要经常反思:“我利用这些材料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它能让幼儿干什么?这项工作还存在什么潜在的价值,还可以怎样改善?”如此,我们的材料才能避免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或者材料无用的现象。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的材料要随主题教育内容、活动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有难易度,有增减等变化。

反思冷门现象找出改进策略。有时有的区域会出现冷门现象,比如图书角,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投放的图书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不是对投放的图书不感兴趣了?种类是否太单一?

如果是图书少,将图书与其他班互换一下。如果图书多,将图书分期投放,以此吸引幼儿。将幼儿用书与进行中的主题挂图、卡片、自制图书、幼儿自带图书等适时地投放些,引发幼儿的共同话题。在不同年龄班投放不同的图书修补材料和步骤图,让幼儿修补图书,丰富图书区的活动。

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在中大班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制图书。比如,将自然环境中观察到的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及现象,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制成自制图书供幼儿相互阅读和交流。将在户外活动中捡到的落叶在美工区制作完成后,教师和幼儿装订成册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

有效进行引导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教师与幼儿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空洞,无针对性。

要指导先观察,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指导以及指导的时机。许多教师往往存在过度指导或者放任不指导或者不知怎样指导等。专家强调:“有效的区域指导,重在教师的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可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活动水平。”尊重幼儿活动的盲目性、多变性及个别需要。

时机指导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把握,我们要认真钻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重点应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不要干预过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观察记录,两名教师分工,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全体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另一名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记录,为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做准备。

教师要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交流会为每次的区域活动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曾经观摩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在活动后的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她问一名幼儿:“你在区域活动中干什么了?”幼儿回答:“做小灯泡亮了的实验了。”教师接着问:“亮了吗?”幼儿回答:“亮了。”到这里我们很多教师就会用“很棒”将此谈话终止,交流下一个事情。而这位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她接着问:“尝试了几次才亮的?”幼儿回答:“三次。”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总结:“哇,我们的这个小实验员挺有耐心的,尝试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成功,又尝试了第三次……”教师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不管是活动前的引导还是活动后的小结都很重要,它会间接告诉幼儿很多信息:“本次区域活动我要向谁学习,区域活动结束自己收完材料后要主动帮助别人收。下次区域活动我还玩这个,我又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区域活动前的引导可以是上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动的延续说明,还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绍等等。区域活动后的小结要避免泛泛而谈,点评要有针对性:“这件作品好吗?你觉得哪里好?怎样会变得更好呢?如果是你,你还会怎样做?”对幼儿起到提醒或榜样的作用,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

总之,真正做到“区域活动三有效”不是一日之功。正如专家所说:“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里,通过自愿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合作,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与家长交流时对幼儿的评价也更加准确。
KnowledgOcean

2020-10-23 · TA获得超过6321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054
采纳率:85%
帮助的人:178万
展开全部
《纲要》中指出,幼儿是积极的活动者和主动的学习者。直接经验感知、操作和游戏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区域活动正好符合了幼儿的这一特点。它向幼儿展现了一个丰富多样、多功能、多层次、选择活动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接触符合自己学习特点和愿望的活动。活动区正是以幼儿已有经验为导向,通过各种开放性材料的投放,为幼儿提供自我表现与表达的机会。在这类活动区中,幼儿会综合运用已有知识,来表达意愿、展示能力,在充分体现自己天性和潜力的过程中进行各种创造性活动。由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已有经验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更加有效的开展区域活动呢? 我认为主要应从区域环境的创设、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区域活动中教师应从这几方面来思考: 1.区域环境的创设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是一个的个体,既然是个体,他的个性品质就会各不相同,发现问题、问题、对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各不相同,区域活动的创设就是要满足各层次孩子的心理需求,让他们在区域活动中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和发展。根据《纲要》要求,我们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所以在创设各区域时要注意: (1)首先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年龄特点、兴趣、季节及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与幼儿探讨来设置区角。创设的区角,能够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发幼儿主动思考,与幼儿产生互动的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活动区域成为促进幼儿自主性学习的一片沃土。 环境的创设应以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力水平为基本条件,尊重幼儿的经验创设与他经验相符合的游戏环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比如对于小班的环境创设,由于孩子最典型,最熟悉的生活经验是就家,接触最多的是家人,我们就为小班孩子创设了温馨的,色彩鲜艳的家的环境。 (2)要善于利用班级环境现有的活动空间,采用固定和灵活设置相结合,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尽可能地使活动动静分区:将较为安静的区域安排在教室里面的位置:如语言区、计算区;相对会发出较大声音的活动安排在靠近门口:如表演区、科学区等。并根据游戏情况灵活调整。 (3)要让环境说话,让幼儿与环境互动起来。小班幼儿正处于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而不封闭。 2.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区的教育价值主要是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幼儿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而获得多种直接、自然的经验。故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影响着幼儿活动的内容和进程。投放的材料要要能够使幼儿增长知识、获得有益经验、锻炼技能、激感。 (1)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时间、空间、及工具等方面的物质材料。投放的材料要具安全性、科学性、多样性,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才能发展和调动幼儿内部驱动力的,只有在这样的空间,孩子的心理需求才可以得到满足的,幼儿才可以自主选择,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操作,去探索。 (2)根据班级的教育目标,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来投放材料,材料要具有探索性、层次性、递进性,适宜性、和教育性,材料要能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活动的机会,满足幼儿的个别化需要,让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玩玩做做,生动活泼、主动愉快地操作学习。并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调整。特别要注意利用废旧物品和自然材料。 比如小班孩子,根据其年龄特点,就要选择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或者是生活化的材料。在小班时,我们用废旧的大纸箱、大纸盒、牛奶盒、各种瓶子等了形象逼真的床、灶台、饮水机、冰箱、衣柜等家具及厨用具,投放了各种绒毛动物玩具及一些小服装,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逼真的娃娃家。孩子们一进入到这里,很自然的就模仿起爸爸妈妈,来照顾这些小动物们。当它们的爸爸妈妈,给小动物们穿衣服,喂食物,带它们出去玩,生病了带着去看病等等。 3.区域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 比如有一次,娃娃家里新投入了扣纽扣的操作材料,我向孩子们做了说明,介绍了新增材料应该如何操作。有几个孩子摆弄了一会儿就走了。只剩下桐桐小朋友还在继续扣,可是也没有把纽扣扣上。于是我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和桐桐一起玩。并手把手的教她扣好了几颗纽扣。这时桐桐说:“我自己来扣一下好吗?”漫漫地,桐桐扣上了一颗,两颗…… 从以上实例中我觉得自己在指导策略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当桐桐扣不上纽扣时,虽然通过我的指导,孩子及时学会了扣纽扣,但是由于我介入过早,没有寻找她扣不上纽扣的原因。当发现林林乱画时,没有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就盲目指导,针对性不强。而且使用手把手教的方法和示范法太直接,致使孩子失去自己领会摸索正确方法的机会,还会造成幼儿对老师形成依赖。如果在指导幼儿时,先寻找该幼儿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孩子的用意,这样对孩子的指导就会更有针对性,而且给孩子留下了思考领悟的时间,自己解决问题的空间。 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幼儿的兴趣,我能根据需要在活动区里投入相应的操作材料。在活动时,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当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或不良操作行为时,及时发现并给予帮助与指导,使孩子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但是对幼儿的指导策略是值得我深思的。我认为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以观察者的身份随时关注幼儿。要更好地指导幼儿区域活动,首先要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准确了解幼儿在活动中的需要和表现,关注、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了解幼儿喜欢玩的是什么,然后根据观察的情况,在幼儿探索问题难以深入时,发生纠纷、缺少材料、有破坏性行为等情况下,教师才能及时给予指导。在以上案例中就有体现,通过观察我发现桐桐遇到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指导,看到林林乱画的现象给予了纠正。让孩子及时学会扣纽扣、走迷宫的窍门,使孩子在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迎刃而解。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从而更喜欢这个活动。 (2)教师要以适当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幼儿的活动。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对活动区里出现新的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所以在区域活动中不但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和调动幼儿活动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游戏并巧妙地把教师的意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幼儿自身的意愿。如以上案例中出现的情况,我只注重了参与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操作困难及不良操作行为时,只是单一的示范、教授。而忽略了应该在及时了解和掌握幼儿活动情况的基础上参与幼儿活动,根据活动需要以不同角色带动幼儿的活动,给予的指导应是间接指导而不是直接代劳。 (3)教师应把握时机,适时介入指导。孩子们对区域活动里出现新的新材料很敏感,也乐意尝试,但由于不会玩,孩子的好奇心就由此会打折,甚至转移目标,离开游戏。以上第一个实例中就有体现,虽然教师介入到幼儿的活动中,但是时机把握的还不够好。由于没有及时引导,几名幼儿就对新事物失去探索和尝试的欲望。如果当这几个孩子摆弄纽扣没有扣上时,教师及时介入,教幼儿学会扣纽扣,感受到自己的成功,这几个幼儿就不会无趣的离开游戏。所以教师在用心地观察、适时地参与幼儿活动的基础上,应作为指导者,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当孩子遇到困难玩不下来时,当孩子出现纠纷与行为问题时,当游戏无法深入时,当孩子操作发生困难时及时介入,给予指导。 总之,区域活动作为幼儿园的一种教育载体,更符合《纲要》精神。它多为幼儿的自选活动。幼儿是活动区的主人,活动区要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交往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教师如何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活动环境,教师如何设法引起幼儿的活动动机,调动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使每位幼儿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的区域活动更好地为幼儿服务,仍是我们教师不断研究的课题。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实践,探索,积累经验,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尊重孩子,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区域活动更具科学性、时效性,充分利用区域活动这台,让活动区切实的成为孩子们的又一位导师。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星星快快星星
2020-10-23 · TA获得超过5165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2万
采纳率:96%
帮助的人:421万
展开全部
一、合理规划、巧妙优化美术区域

美术区域是幼儿园根据各区域特点和所需条件,将活动区域分为相对安静的和活动性较强的两大类,一般将较安静的区域集中在一个范围;活动性较强的区域相临近,相互间稍有分隔。就此老师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规划美术区域空间,可以优先将美术区域选择一面靠近窗户,利于幼儿绘画时有较好的采光,用到颜料创作的作品还可放在窗台上晾干;或者是靠近较大的墙壁,结合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装饰布置供幼儿欣赏,并分割一块涂鸦墙,让幼儿自由涂鸦,还可以展示幼儿的作品,提供相互评价欣赏的平台。构建美术区域的小方阵,可以与其他区域有分界,有柜面供幼儿操作,柜子里放置丰富的材料幼儿可自由选择。就这样美术区域就有了自己科学、合理的空间,避免与其他区域相互干扰。

二、区域材料投放多层次

1、及时更换、补充、丰富材料,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

好奇是幼儿的天性,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游戏和活动有着广泛的兴趣。幼儿有参与活动的兴趣是首要前提,但是兴趣却是短暂的,容易受到各种条件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化。单一的美术材料往往使幼儿很快觉得乏味,无法使其对美术活动保持长久而浓厚的兴趣。在前面的部分有提到,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作画时需要给孩子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而美术区域更是如此,美术区域材料的投放更应该改变那种单一、乏味的情况,让幼儿从丰富的生活材料体验到更多快乐。美术绘画工具有:水彩笔、纸、蜡笔、油画棒、颜料等;手工工具有:剪刀、糨糊、橡皮泥、牙签、抹布等;还有各种辅助材料:棉签、亮片、各种纸、布等;除此之外还有师幼共同收集的各种废旧物材料,如:塑料管、蛋壳、水果网、木条、泡沫板等,用于自创作品。活动中,不要因为担心卫生而收起颜料盒,也不要因为幼儿的到处粘贴而藏起糨糊。像这些地方,老师可以想办法弥补,比如为每个幼儿准备一对袖套,不管怎样不能剥夺了孩子们自己选择的权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让幼儿自己制定计划,让幼儿始终处于开放、自由的状态进行创作活动。

由于美术区域中材料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幼儿的想法不受材料的限制,自由选择,尽情发挥。因此,幼儿创作的作品可谓是千姿百态,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如:开展海底世界活动的时候,有的幼儿会用水彩笔、蜡笔在纸上进行丰富的构画,有的幼儿会用陶泥捏出各种栩栩如生的海底动物,有的用纸剪出各种海底动物的轮廓,然后再进行描绘……在幼儿与材料的作用中,幼儿们新奇的构思与大胆的表现使画面活泼而富有生气,不仅画得形态各异,而且表情、动作都非常生动、有趣。通过一次次与丰富材料的作用,增强了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创作兴趣。

2、根据活动目标投放相应的美工材料

美工区域活动的时候,有部分幼儿经常不能从始至终地做某一件事。比如一个孩子在画画,另一个孩子在制作龙虾,第一个孩子在画了一会儿后觉得制作龙虾很有趣,就将还没画好的画放在了一边和第二个孩子一起制作龙虾。这种虎头蛇尾的现象在美工区域活动中时有发生。经过谈话、观察后发现,是幼儿游戏目的不明确造成了这种现象。为了使幼儿在美术区域活动时更加地专注,每项美术区域活动材料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活动目标,然后通过这个目标开展相应的美工区域活动。如下面三组的材料:

(1) 串贝壳手链或项链:提供各种贝壳、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吸管,鼓励幼儿用鱼线有规律地串贝壳项链或手链。

(2)贝壳吊饰:提供扇贝、小挂坠、碳素笔、毛根,鼓励幼儿用碳素笔将贝壳进行彩绘,并用毛根将彩绘贝壳和小挂坠连接在一起。

(3)贝壳拼贴画:提供各种贝壳、橡皮泥、纸盘、蜡笔等材料,鼓励幼儿将纸盘涂上颜色后用贝壳装饰成简单的蝴蝶、乌龟、小鸟、小花、小树等,并进行添画。

这三组材料的目标很明确,都是制作贝壳工艺品,那么教师在投放材料的时候就应根据不同目标投放不同材料,这样幼儿就有了具体目标和相应的材料,才会兴趣十足地投入到活动中,才能在活动时慢慢养成互不干扰、专心致志的习惯。

3、投放材料与主题活动相对应

美术材料的选择定位应与主题活动相关,因为美术区域活动内容既要遵循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又要避免幼儿表现形式多,杂而无主线的情况。因此,根据主题活动的开展变化,投放与主题相应的材料,较为适宜。

根据主题活动的内容,教师要擅于从幼儿的生活经验中挖掘好的美术表现题材,比如可根据幼儿近期的热门话题来确立美术活动材料。主题活动的内容与幼儿的真实生活经验相联系,能充分调动幼儿内在的活动动机;主题活动的形式顺应幼儿的发展需要,能使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比如,可以根据幼儿对各种汽车很感兴趣这一为切入点,开展跟 “汽车”相关的主题活动。于是在投放美术区域材料时,教师就得保证投放的材料与“汽车”的主题相契合。在投放材料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投放的材料如何能制作出与主题相关的作品,从而帮助幼儿明确目标,创作出符合主题的作品。将每个幼儿的作品展示到美术墙上或者主题墙上,每一个幼儿都能看到用自己作品装饰的教室。这样,孩子们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才会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随着主题活动的变化,幼儿的兴奋点也不断变化,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

大自然中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制作兴趣,又可以根据季节的特点提供自然元素的材料。如:

在“多彩的秋天”主题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一起捡树叶拼图,幼儿兴致盎然地利用树叶的天然造型拼出了金鱼、蝴蝶、长颈鹿、老鼠等动物。然后又根据家长为幼儿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幼儿用水果做成了汽车、娃娃、水果拼盘等。

因此,教师可根据各种美术形式本身的特点,提供相应的材料。同时,一种美术形式有时可选用多种材料来表现,产生不同效果,丰富区域活动的内容,更丰富了班级环境。将可爱、真实的幼儿作品展示在班级环境之中,这不仅仅带给幼儿一种成就感,还能在幼儿成长的环境中促进他们相互发展。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李树的恋爱
高能答主

2020-10-23 · 致力于成为全知道最会答题的人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4万
采纳率:82%
帮助的人:2282万
展开全部
区域活动的开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教师根据主题教学活动做好区域规划;需要教师根据幼儿能力的提升不断更新区域材料;还需要教师在幼儿区域活动时做好适时、高效的指导和引领。

有效规划区域

有专家曾说:“巧妙、合理、安全是有效进行区域布局的关键。有效区域规划重在空间合理、数量合理、内容合理。”

丰富区域提示性材料。图示模板、步骤图、进区规则等对不识字、自我约束能力弱、理解能力差的幼儿是最好的提示,它能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正确使用材料和工具。我们很多幼儿园区域材料不够丰富,图示和步骤图、进区规则、具有提示作用的范例还不具体等。需要教师和幼儿根据自己班级实际情况积极创设。

例如:教师与幼儿一起设定进区规则,画上三个小朋友手拉手,代表本区只能有三名幼儿进入等,起约束、提醒作用。在美工区贴上与主题相关的某件物品的折叠步骤,建构区某种物品的搭建方法,编制区某种材料的使用步骤等,起提示、引导作用。在建构区贴上几幅有特点的建筑图片,其形状最好适合本班建构区材料搭建,起激发灵感、仿照的作用。

表演区应设立独立空间。表演区特别是音乐表演区总是影响其他区域幼儿,不适合在教室开展。将表演区搬到走廊或设置在户外、大厅。这样其他区域的幼儿才能更加专心、专注,表演区的场景布置才会更加宽敞,音乐也能毫无顾忌地播放,还可以跟其他班级共享本区域,激发幼儿表演的灵感与兴趣。

丰富幼儿作品展示台。幼儿绘画作品、折纸、剪纸等都有分享空间,但建构区作品、手工作品受面积的限制,基本没有展示空间。不要强调空间的狭小,要充分挖掘可利用的空间,利用窗台、墙面、吊饰、视频中提到的隔断等展示幼儿的劳动成果,因为它是培养幼儿自信,幼儿相互交流、分享的最佳平台。

将幼儿比较有特色的作品留展。如果班内幼儿美工或者建构了一件不错的作品,教师在区域观察时应告诉幼儿本作品完成后不用拆。如果材料多,可以在“作品展示台”展示一段时间起榜样作用,如果材料少则等下次区域活动前再拆。

有效投放材料

有专家提出:“有效投放材料重在材料的安全、多样、可操作性。”

材料投放要丰富,虽多但精。特别是半成品材料的收集要广泛发动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材料虽然要丰富,但种类数量要精。我们要经常反思:“我利用这些材料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它能让幼儿干什么?这项工作还存在什么潜在的价值,还可以怎样改善?”如此,我们的材料才能避免种类单一、数量不足或者材料无用的现象。期待幼儿有什么样的行为就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有针对性。有的材料要随主题教育内容、活动目标的变化而变化,有难易度,有增减等变化。

反思冷门现象找出改进策略。有时有的区域会出现冷门现象,比如图书角,这应该引起我们反思:投放的图书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幼儿是不是对投放的图书不感兴趣了?种类是否太单一?

如果是图书少,将图书与其他班互换一下。如果图书多,将图书分期投放,以此吸引幼儿。将幼儿用书与进行中的主题挂图、卡片、自制图书、幼儿自带图书等适时地投放些,引发幼儿的共同话题。在不同年龄班投放不同的图书修补材料和步骤图,让幼儿修补图书,丰富图书区的活动。

充分利用好乡土资源,在中大班投放不同的材料让幼儿自制图书。比如,将自然环境中观察到的七星瓢虫的生活习性及现象,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制成自制图书供幼儿相互阅读和交流。将在户外活动中捡到的落叶在美工区制作完成后,教师和幼儿装订成册放到阅读区供幼儿阅读。

有效进行引导

有的教师在活动中不知道怎样适时、有效地指导幼儿。教师与幼儿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空洞,无针对性。

要指导先观察,由此确定是否需要指导以及指导的时机。许多教师往往存在过度指导或者放任不指导或者不知怎样指导等。专家强调:“有效的区域指导,重在教师的观察、倾听,切忌干预式指导。教师要适时介入,可用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的方法,帮助幼儿提高活动水平。”尊重幼儿活动的盲目性、多变性及个别需要。

时机指导非常重要,也非常难把握,我们要认真钻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中“如何利用《指南》观察和了解幼儿”部分,“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区域功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重点应有利于幼儿的自我学习和发展,不要干预过多。同时,教师也要做好观察记录,两名教师分工,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全体幼儿的观察与指导,另一名教师则有针对性地记录,为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做准备。

教师要意识到活动前的引导和活动后的交流非常重要。有针对性的交流会为每次的区域活动起到很好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笔者曾经观摩到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在活动后的交流非常有针对性,她问一名幼儿:“你在区域活动中干什么了?”幼儿回答:“做小灯泡亮了的实验了。”教师接着问:“亮了吗?”幼儿回答:“亮了。”到这里我们很多教师就会用“很棒”将此谈话终止,交流下一个事情。而这位教师并不是这样做的,她接着问:“尝试了几次才亮的?”幼儿回答:“三次。”教师和其他幼儿一起总结:“哇,我们的这个小实验员挺有耐心的,尝试了第一次第二次都没有成功,又尝试了第三次……”教师对幼儿做事的坚持性给予了鼓励与肯定。

不管是活动前的引导还是活动后的小结都很重要,它会间接告诉幼儿很多信息:“本次区域活动我要向谁学习,区域活动结束自己收完材料后要主动帮助别人收。下次区域活动我还玩这个,我又想到更好的办法了……”

区域活动前的引导可以是上次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可以是昨天某一活动的延续说明,还可以是新材料的介绍等等。区域活动后的小结要避免泛泛而谈,点评要有针对性:“这件作品好吗?你觉得哪里好?怎样会变得更好呢?如果是你,你还会怎样做?”对幼儿起到提醒或榜样的作用,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做好铺垫。

总之,真正做到“区域活动三有效”不是一日之功。正如专家所说:“区域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有准备的环境中,在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里,通过自愿选择、自主参与、自由合作,满足其个性化学习和发展需要的活动。”“它能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发展幼儿的操作能力和探索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全面观察,与家长交流时对幼儿的评价也更加准确。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拥有星座的解梦人
2020-10-24 · TA获得超过1.8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万
采纳率:54%
帮助的人:2943万
展开全部
幼儿如何在区域活动中高效率,我觉得更高效的话,可以让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区域内做一个集体的活动,我觉得这样会更加高效,而且一定要老师的看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4)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