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展开全部
第一次北伐前,蜀做了大量准备,一是平定南中,二是李严建筑巴郡大城,加强对吴的防范,在没有后顾之忧之后,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一出祁山。当时,曹真的军队被赵云、邓芝的疑军吸引在箕谷,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但诸葛亮还没有来得及接收,他派马稷作先锋,占领街亭这一要地,形势非常有利。曹魏方面对付诸葛亮的总大将曹睿,先锋是张?。结果张?果断西进,大破马稷,诸葛亮被迫后退。这一仗,诸葛亮输在曹睿和张?手里。
第二次北伐,是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出散关,猛攻陈仓,不克,魏方面的总大将是曹真,陈仓守将是郝昭,诸葛亮攻坚城不下,魏的援军又到,加上粮草不够,只好退却。后退途中虽然击毙王双,但在战略是输了。
第三次,是七年春,诸葛亮派陈式占领了阴平、武都两郡,魏雍州刺史郭淮企图打击陈式,因为诸葛亮进军到建威,郭淮退却。这一仗,他的对手是郭淮,诸葛亮胜利,但他获得的只是两个小郡,没有实现取陇右,攻两京的战略目的。特别要提出的是,本来阴平在魏手里,蜀对阴平小道是比较防范的,从此,阴平归蜀,蜀对这条小道的防范逐渐放松,为邓艾的偏师远征埋下了隐患。
第四次,是建兴八年秋,魏司马懿由西城,张?由子午,曹真由斜谷,三路攻汉中,这一次是蜀的防御战,不属于北伐。结果因为连日下雨,冲毁道路,魏军后退,双方没有接触,根本就没有打起来。
第五次,是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复出祁山,采用木牛流马,这一次因为曹真生病,所以他第一次和司马懿对战。但仍然粮草不济,最后退兵,在退路上设伏杀死张,和第二次北伐,战术上的小胜,不敌战略上的失败。据说,他粮草不济是李严办事不力,又巧言令色,但他给后主上表中,主要是说李严企图设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又企图留守汉中,是趁机要挟朝廷。当时,诸葛亮的职务有丞相、大将军、司隶校魏、益州牧,政治、军事、监察、地方大权独揽,李严主要是因为想和诸葛亮分权而被废的。
第六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早袜轿亮出斜谷到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持拖的战术,以便达到诸葛亮粮尽退兵的目的。司马懿这个战略是正确的,看准好态敌方弱点,保存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的战术很重后勤,根据敌我后勤特点制定战略战术,他猛攻孟达,久围公孙,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和诸葛亮对阵也不例外。结果这场战役以诸葛亮死亡而告终。司马懿没有追击,一方面可能担心诸葛亮诈死,贸然追赶会吃亏上当。另一方面,他不是曹魏亲信,他地位的上升,要靠自己去挣功勋值和经验值,兵力和后勤都不如他的诸葛亮一次次北伐,对司马懿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当然不愿穷追猛打。
从诸葛亮六次北伐中,他的对手除了司马懿,都不是三国最强的武将,战果也平平,陆肆一直不能实现他在出师表里的宏图大业,在兵力对比薄弱,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既缺少项羽破釜沉舟的魄力,也没有韩信暗度陈仓的奇谋,连年用兵,终无所成,陈寿评价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是一句公道话。
第二次北伐,是建兴六年冬,诸葛亮出散关,猛攻陈仓,不克,魏方面的总大将是曹真,陈仓守将是郝昭,诸葛亮攻坚城不下,魏的援军又到,加上粮草不够,只好退却。后退途中虽然击毙王双,但在战略是输了。
第三次,是七年春,诸葛亮派陈式占领了阴平、武都两郡,魏雍州刺史郭淮企图打击陈式,因为诸葛亮进军到建威,郭淮退却。这一仗,他的对手是郭淮,诸葛亮胜利,但他获得的只是两个小郡,没有实现取陇右,攻两京的战略目的。特别要提出的是,本来阴平在魏手里,蜀对阴平小道是比较防范的,从此,阴平归蜀,蜀对这条小道的防范逐渐放松,为邓艾的偏师远征埋下了隐患。
第四次,是建兴八年秋,魏司马懿由西城,张?由子午,曹真由斜谷,三路攻汉中,这一次是蜀的防御战,不属于北伐。结果因为连日下雨,冲毁道路,魏军后退,双方没有接触,根本就没有打起来。
第五次,是建兴九年春,诸葛亮复出祁山,采用木牛流马,这一次因为曹真生病,所以他第一次和司马懿对战。但仍然粮草不济,最后退兵,在退路上设伏杀死张,和第二次北伐,战术上的小胜,不敌战略上的失败。据说,他粮草不济是李严办事不力,又巧言令色,但他给后主上表中,主要是说李严企图设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又企图留守汉中,是趁机要挟朝廷。当时,诸葛亮的职务有丞相、大将军、司隶校魏、益州牧,政治、军事、监察、地方大权独揽,李严主要是因为想和诸葛亮分权而被废的。
第六次北伐是建兴十二年春,诸葛早袜轿亮出斜谷到五丈原,和司马懿对峙,司马懿坚持拖的战术,以便达到诸葛亮粮尽退兵的目的。司马懿这个战略是正确的,看准好态敌方弱点,保存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他的战术很重后勤,根据敌我后勤特点制定战略战术,他猛攻孟达,久围公孙,都体现了他的这一思想,和诸葛亮对阵也不例外。结果这场战役以诸葛亮死亡而告终。司马懿没有追击,一方面可能担心诸葛亮诈死,贸然追赶会吃亏上当。另一方面,他不是曹魏亲信,他地位的上升,要靠自己去挣功勋值和经验值,兵力和后勤都不如他的诸葛亮一次次北伐,对司马懿有百利而无一害,他当然不愿穷追猛打。
从诸葛亮六次北伐中,他的对手除了司马懿,都不是三国最强的武将,战果也平平,陆肆一直不能实现他在出师表里的宏图大业,在兵力对比薄弱,后勤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他既缺少项羽破釜沉舟的魄力,也没有韩信暗度陈仓的奇谋,连年用兵,终无所成,陈寿评价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也是一句公道话。
展开全部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
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
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合东吴抵抗曹操,并最终成功促进孙权合刘备联盟的建立。最后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岩备大,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山。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滚和。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粗竖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公元181年诸葛亮出生于琅琊郡阳都,家世二千石。9岁母亲章氏去世。12岁父亲诸葛圭去世。
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197年叔父去世,诸葛亮和和弟弟诸葛均移居南阳郡隆中(今湖北襄樊西)。
虽躬耕陇亩,仍志向远大,自比管仲、乐毅。后与徐庶,崔州平,孟公威,石广元等交好俱游学,曾求学于司马徽,庞德公等当时名士,并娶名士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后,被派往东吴,负责联合东吴抵抗曹操,并最终成功促进孙权合刘备联盟的建立。最后在赤壁之战中,孙权和刘备联军大破曹操军,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之战后,协助刘备平定荆南。后刘备入川,诸葛亮坐镇荆州。但庞统的身亡使得刘备调诸葛亮入川,改命关羽负责荆州防务。 诸葛亮在川期间,主要依靠从荆州带来的旧属,同时注意笼络原来刘璋部下和益州豪强大族。对出身贫寒而有才干的士人,也大力拔擢,被称赞为能尽时人之器用。他法令严明,赏罚必信。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诸葛亮受任丞相、录尚书事。223年(章武三年),刘备病笃,临终托孤于诸葛亮。刘禅继位,他以丞相辅政,又领益州牧,封武乡侯。对于诸葛亮何时当政有争议。有人认为刘备一直十分看重诸葛亮,一直委以重任。另外有些人认为直到刘备去世岩备大,诸葛亮才实权推行自己的主张。
诸葛亮主政后,先重建孙刘联盟,建兴三年(225年)蜀汉南部的南中地区少数民族在孟获率领发动叛乱。诸葛亮即亲率大军,深入不毛,采取参军马谡建议,以攻心为主,打击为首分子,尽量争取当地上层大姓和民众支持,有的被起用为地方长官。一年多后,这些地区的统治得以稳固,为后来的北伐提供了物力和兵力。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出汉中,开始第一次北伐。参军马谡极受器重,北伐中马谡为先锋,违反节度,为魏将所败,亮流涕处死,并以用人失察自请贬官。建兴十二年(234年)54岁的诸葛亮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中病故于五丈原,归葬定军山。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作名为《蜀相》的七言律诗表达了其景仰之情,诗曰: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滚和。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粗竖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