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真的没钱吗?有什么依据吗?
明朝末年,最缺的就是钱,天灾人祸祸不单行。即使到最后时刻,明朝的国库里已经空的跑耗子了,崇祯也还是不敢放任军队将领自己私募军费,因为他知道没有钱就没有掌控力。
明代的财政危机到了明末显得尤为突出, 明朝的灭亡与它的财政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清朝的财政制度有着不利的影响。
首先表现在财政来源的大量流失:
土地兼并严重,田赋收入锐减
在明代中叶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很严重,亲王、公主、外戚、宦官等纷纷通过钦赐、奏讨、纳献、抑买等手段,广置庄田。
明朝的大部分土地将用来供养宗室
在神宗时:
潞王、寿阳公主恩最渥。而福王分封,括河南、山东、湖广田为庄田,至四万顷。群臣力争,乃减其半。熹宗时,桂、惠、瑞三王及遂平、宁德二公主庄田,动以万计,而魏忠贤一门,横赐尤甚。盖中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云。
这些权贵豪绅,一方面广占顷亩,另一方面却在仗势优免之外,又使用各种办法逃避应该纳服的赋役,从而使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加重了服役负担,迫使农民纷纷逃亡。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弘治时,明政府控制的户数,比洪武减少了150万,口数减少700余万。农民逃亡的严重后果就是税源减少。
积欠税收沉重
由于明朝中央对地方经常的调拨、征取给地方的存留往往不足以开支地方的行政所需,使许多的社会性事物无法展开,地方财政时常陷入窘境。
而且税收本来就难以全额征收,在征税过程中大户拖欠现象也屡屡发生。出现了“各级地方政府并不严格执行起运存留政策,特别是当中央与地方利益发生冲突时,地方政府进行消极抵抗,” 从而“ 消极征税,拖欠成风和遇事请托,截留起运。”
明朝中期苏州
万历年间苏松两府自万历十四年至三十五年所欠金花480000两,布3010000匹。南京户部尚书说“自天启元年至五年,各省拖欠折色共一百余万石。”
军屯流失,承担大量军费
明朝初年,建立起规模庞大、组织严密的军屯。实际上,军屯没有事先作出计划,进行周密准备,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没有做过试点,也没有建立起管理部门。
明代的驻军屯田
仅仅是由皇帝签署命令,要求军官进行屯田,至于财力、物力则由屯军自己去解决。
在财政来源的大量流失同时,支出却不减反增,财政支出沉重,国库虚竭:
军费激增
明朝的卫所制遭到了破坏,军屯土地的大量被侵占,军屯流入私人,国家必须承担军粮开支。随着军士的大批逃亡、军屯收入减少,募兵制的出现,国家的财政负担又进一步加重了。
募兵需要募兵银,其次募兵的月粮和饷银比卫所军要丰厚。1500年前后,北方军营里以募兵来填补空额已经成为一个通行上午做法。
16世纪中期每人每年可得白银六两,这并不算少。但是由于白银更加广泛的使用和倭难期间南方数省征兵计划的扩大,使这一数字不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