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刺绣驰名世界,四大刺绣包括什么?
中国四大名绣是指湖南省的"湘绣"、四川省的"蜀绣"、广东省的"粤绣"和江苏省的"苏绣"的合称。这四大官方认可的名绣一般为世人所认可。
苏绣(代表作双面绣《猫》) 、湘绣(代表作狮虎)、粤绣(代表作《百鸟朝凤》)、蜀绣(代表作《芙蓉鲤鱼》)
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秦、汉、三国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用于服饰。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皇室享用的大量品,几乎全出于艺人之手。民间更是丰富多彩,广泛用于服饰、戏衣、被面、枕袋帐幔、靠垫、鞋面、香包、扇袋等方面。
中国苏绣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绣品多次在国际国内获奖。沈寿《耶稣像》1915年在美国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上获一等大奖,售价高达一万三千美元。
双面绣《金鱼》(苏州刺绣研究所)1984年第五十六届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获金质奖。
双面绣《长毛猫》(苏州刺绣厂)1986年保加利亚第六届普罗夫迪夫国际春季博览会获金奖。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
解放后的数十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
在绝对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湘绣无比荣耀的背后却难掩尴尬的现状——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湘绣只占30%,而苏绣占60%的市场。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
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
粤绣分为广绣和潮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其古属地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始于唐朝,发展于五代十国宋元时期,兴盛于清朝。现在粤绣作为新兴产业又取得蓬勃发展。
1915年,余德的绣品《孔雀牡丹会景》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被行内誉为“绣花王”。
蜀绣的发展基于蜀地富饶,尤其是所产丝帛质好量大。西汉文学家杨雄《蜀都赋》云:“锦布绣望,芒芒兮无幅”,并描述在成都随处可见“挥肱织锦”、“展帛刺绣”的情景,另有扬雄《绣补》诗,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蜀绣技艺的高度赞誉。西汉末,蜀地“女红之业,覆衣天下”(《后汉书》)。发展于五代唐宋时期,清末民国初鼎盛时期。
2009年,成都蜀绣企业只有10多家,初级绣娘仅有近400人,主要集中在郫县安靖镇,年产值不到3000万元。2013年,成都蜀绣产业年产值突破2.5亿。2014年,经过长达5年的发力,成都蜀绣培训绣娘5526人,有1500余名绣娘长期从事蜀绣刺绣工作,其中510名绣娘获得了初级职业资格认证,244名绣娘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认证。2015年,蜀绣及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6亿元。
1915年,蜀绣在国际巴拿马赛中荣获巴拿马国际金奖。
1982年,蜀绣获中国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银杯奖。
2006年5月20日,四川成都市的蜀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