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要是四川地震时的事,形成了新成语“秋雨含泪”
“含泪”的余秋雨为何又挨了骂
余秋雨又遭到很多人的高声责骂,骂他什么呢?睁眼说瞎话,写马屁文章糊弄老百姓。我先是看了骂文之后,才找来原文端详的。原文如次,我逐段做一些阅读理解,看能不能“同情性的理解”我素来尊重的余先生:
……
校舍建造的质量,当然必须追究,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责任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我现在想不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你们请愿所说的话,其实早已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决心。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阅读理解:这段话的逻辑显然已经有些问题了,太过跳脱和轻浮了。首先,十三亿人的哀悼并不是家长必须放弃追问校舍质量问题的理由,全民性的普遍慰藉,也不能代替个体无穷无尽的丧子之痛;其次,家长们计较的是政府部门应该追究责任者,而不是空泛的严惩之类的说辞,什么叫“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包庇恶人,只打黑不打保护伞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再次,面对一个个受侵害个体的痛苦,空洞的全称判断只能招致反感,“早已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决心”,谁能代表这么庞大的机构和民众发言?余秋雨吗?代言而不得体,自然会得到马屁的恶谥。)
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但这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论定。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
阅读理解:“天灾”之说过于武断,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没有亲自实地踏勘、没有掌握权威资料、没有进行定量分析之前,贸然做出宣传味道十足的判断,十分荒谬。“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则透露出论据的粗疏以及变形了的世界视野。)
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阅读理解:从自我设定的“主因”出发,只能推断出这样的“麻烦”的维权过程。而这些“麻烦”背后,基本上等同于劝说民众拉倒完事,不要再在追究责任上做什么文章了。因为,余先生说了,还有更危急的事情。)
堰塞湖的问题是悬在几十万人头上的凶剑,卫生防疫问题也急不可待,灾区上上下下所有的力量还在气喘吁吁地忙于救灾,人口大幅度流动,一切都处于临时状态,因此,确实很难快速腾出手来处理已经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的法律问题。我想,你们一定是识大体、明大理的人,先让大家把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怎么样?
阅读理解:什么事情?堰塞湖、卫生防疫等等。这些都是急务,家长的关于房屋质量鉴定的要求,并非急务,最好不要影响大局。然后送上一顶高帽,让大家识大体、明大理,自己家的孩子反正已经不能复活了,先让别人活下去好不好?余秋雨先生可能不明白,如果这些可怜的家长们此刻识了大体、明了大理,等到那些官员和建筑商们回过神的时候,就不用考虑讨回公道的问题了。因为如此大的劫难,自然有永远忙不完、也不会忙完的急务等着各级政府去料理,你们那点事,何必提起!进一步讲,这些家长们如果不再追究学校建筑的质量问题,以后还会有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重复和循环。
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你们一定不会否认,这些天来,无论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军队、武警、医生,还是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救援者、志愿者都尽心尽力、令人感动。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因此,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
阅读理解:按照余先生的逻辑,家长们追究建筑质量问题的表现,肯定并不“杰出”,而且还是“横生枝节”,所以应该放弃小我,保持“动人的气氛”,融入到令人感动的“大我”中去。这样的表达,很有些“震出一个新中国”之类的宏大叙事的意味。不过,宏大则宏大矣,却并无一点人味。任何壮美的协奏曲,都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如果我们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借灾难凝聚什么的层面,放弃或者要求放弃问责,拒绝或要求拒绝反思,那只会导致灾难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总是沉湎于救灾营造出来的动人气氛,而根本上忘记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气氛,那同样是本末倒置,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动人也不要灾难。)
结语:总体上看余秋雨的文章,我个人觉得确实有些“冷”,冷静?还是冷酷?其所诉诸于情的表达,基本上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比如说不幸死掉孩子的家长听了这一番话后,同样含泪制怒。而其一向所擅长的说理,因为证据资料以及现场感的匮乏,更显得隔靴搔痒,不着边际。能够在人类各种文明遗存的废墟前沉思的文化学者,在说话以前,其实是应该先到四川或者陕西甘肃灾区现场看一看那里的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在那里,摸一摸失怙的孩子的头,握一握丧子的父亲的手,听一听家破人亡的妇人的哭诉,问一问妻离子散的老者的疾苦。那样的情境,眼中的泪水可能更真实,说出来的话语也可能更审慎。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贸贸然解劝,却招致一派唇枪舌剑的抢白。
秋雨何辜?秋雨果无辜耶?眼里的泪水是什么?是对于土地对于人民的深沉的哀怜和爱恋;而不是苍白的说教,不是无力的号召。从这个意义看余秋雨的挨骂,倒也别有一番会心。
“含泪”的余秋雨为何又挨了骂
余秋雨又遭到很多人的高声责骂,骂他什么呢?睁眼说瞎话,写马屁文章糊弄老百姓。我先是看了骂文之后,才找来原文端详的。原文如次,我逐段做一些阅读理解,看能不能“同情性的理解”我素来尊重的余先生:
……
校舍建造的质量,当然必须追究,那些偷工减料的建筑承包商和其他责任者,必须受到法律严惩。我现在想不出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还会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你们请愿所说的话,其实早已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决心。但是,这需要有一个过程。
阅读理解:这段话的逻辑显然已经有些问题了,太过跳脱和轻浮了。首先,十三亿人的哀悼并不是家长必须放弃追问校舍质量问题的理由,全民性的普遍慰藉,也不能代替个体无穷无尽的丧子之痛;其次,家长们计较的是政府部门应该追究责任者,而不是空泛的严惩之类的说辞,什么叫“有什么机构胆敢包庇这些人”?包庇恶人,只打黑不打保护伞的事情发生的还少吗?再次,面对一个个受侵害个体的痛苦,空洞的全称判断只能招致反感,“早已是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决心”,谁能代表这么庞大的机构和民众发言?余秋雨吗?代言而不得体,自然会得到马屁的恶谥。)
因为,无论怎么说,这次大灾难主要还是天灾。当然也有未倒的房屋、幸存的学校,但这有多方面的因素,不能仅仅从一个角度来论定。已经有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说,地震到了七点八级,理论上一切房屋都会倒塌,除非有特殊原因,而这次四川,是八级!
阅读理解:“天灾”之说过于武断,作为一名治学严谨的学者,在没有亲自实地踏勘、没有掌握权威资料、没有进行定量分析之前,贸然做出宣传味道十足的判断,十分荒谬。“好几位国际地震专家”,则透露出论据的粗疏以及变形了的世界视野。)
有了这个主因,再要论定房屋倒塌的其他原因,就麻烦得多了,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科学检测和辩论,而且要经得起国际同等级的灾测比照。我希望有关方面能在搜救生命、挖掘遗体之后尽力保护校舍倒塌的实物证据,以便今后进行司法技术调查。但在目前,不能急躁,因为还有更危急的事。
阅读理解:从自我设定的“主因”出发,只能推断出这样的“麻烦”的维权过程。而这些“麻烦”背后,基本上等同于劝说民众拉倒完事,不要再在追究责任上做什么文章了。因为,余先生说了,还有更危急的事情。)
堰塞湖的问题是悬在几十万人头上的凶剑,卫生防疫问题也急不可待,灾区上上下下所有的力量还在气喘吁吁地忙于救灾,人口大幅度流动,一切都处于临时状态,因此,确实很难快速腾出手来处理已经倒塌的校舍建筑质量的法律问题。我想,你们一定是识大体、明大理的人,先让大家把最危急的关及几十万、几百万活着的人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怎么样?
阅读理解:什么事情?堰塞湖、卫生防疫等等。这些都是急务,家长的关于房屋质量鉴定的要求,并非急务,最好不要影响大局。然后送上一顶高帽,让大家识大体、明大理,自己家的孩子反正已经不能复活了,先让别人活下去好不好?余秋雨先生可能不明白,如果这些可怜的家长们此刻识了大体、明了大理,等到那些官员和建筑商们回过神的时候,就不用考虑讨回公道的问题了。因为如此大的劫难,自然有永远忙不完、也不会忙完的急务等着各级政府去料理,你们那点事,何必提起!进一步讲,这些家长们如果不再追究学校建筑的质量问题,以后还会有类似的悲剧发生,我们这个民族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重复和循环。
你们受灾以来的杰出表现,已经为整个中华民族赢来了最高尊严。你们一定不会否认,这些天来,无论是中国的各级政府、军队、武警、医生,还是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救援者、志愿者都尽心尽力、令人感动。只有当这些里里外外的多重力量不受干扰地集合在一起,才能把今后十分艰巨的任务一步步完成。因此,你们要做的是以主人的身份使这种动人的气氛保持下去,避免横生枝节。一些对中国人历来不怀好意的人,正天天等着我们做错一点什么呢。
阅读理解:按照余先生的逻辑,家长们追究建筑质量问题的表现,肯定并不“杰出”,而且还是“横生枝节”,所以应该放弃小我,保持“动人的气氛”,融入到令人感动的“大我”中去。这样的表达,很有些“震出一个新中国”之类的宏大叙事的意味。不过,宏大则宏大矣,却并无一点人味。任何壮美的协奏曲,都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如果我们的思维依然停留在借灾难凝聚什么的层面,放弃或者要求放弃问责,拒绝或要求拒绝反思,那只会导致灾难层出不穷。如果我们总是沉湎于救灾营造出来的动人气氛,而根本上忘记了何以会产生这样的气氛,那同样是本末倒置,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动人也不要灾难。)
结语:总体上看余秋雨的文章,我个人觉得确实有些“冷”,冷静?还是冷酷?其所诉诸于情的表达,基本上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比如说不幸死掉孩子的家长听了这一番话后,同样含泪制怒。而其一向所擅长的说理,因为证据资料以及现场感的匮乏,更显得隔靴搔痒,不着边际。能够在人类各种文明遗存的废墟前沉思的文化学者,在说话以前,其实是应该先到四川或者陕西甘肃灾区现场看一看那里的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在那里,摸一摸失怙的孩子的头,握一握丧子的父亲的手,听一听家破人亡的妇人的哭诉,问一问妻离子散的老者的疾苦。那样的情境,眼中的泪水可能更真实,说出来的话语也可能更审慎。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贸贸然解劝,却招致一派唇枪舌剑的抢白。
秋雨何辜?秋雨果无辜耶?眼里的泪水是什么?是对于土地对于人民的深沉的哀怜和爱恋;而不是苍白的说教,不是无力的号召。从这个意义看余秋雨的挨骂,倒也别有一番会心。
参考资料: http://view.news.qq.com/a/20080611/000048.htm
展开全部
这样吧,如果你对他的书外之事真的有兴趣,可以读这样两本他自己的书,一本是早年的《借我一生》,一本是近年的《我等不到了》。
然后,他的事情,概括起来,两大块:一、学术之争,主要是金文明当初跟他的“金余之争”加上因此而掀起的接余秋雨史学错误的风潮;二、道德之争,主要是围绕在余秋雨文革时期的作为,以及汶川地震之事。
而汶川地震之事,个人建议,一定要读余秋雨的原文,因为太多断章取义和歪曲报道了。
汶川之事的另一方面,是余秋雨捐建图书馆的事。此事我自己查过一部分,个人觉得是网友的“方舟子情绪“导致余秋雨招惹骂声。
另外,要补充的是金文明曾经指责余秋雨抄袭章培恒的书籍。后,此事被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时,章培恒老先生已经抱恙在床,听闻此事,疾书一文为余秋雨正名。然,此文竟只发表于一家学术专刊,而未受到其他媒体报道。可见,媒体在”败坏“余秋雨名声中的作用。
另外,可以参考的是“维基百科”上的余秋雨词条,对余秋雨所陷的各种风波都有客观的双方举证和分析。
从新时期文学的角度来看,余秋雨是不可能被抹灭的,如今只要的新时期文学分类中,余秋雨都被划分在了“学者散文”这一块中的代表作家之中,与“燕园三老”同属一个行列,虽然就学术造诣余秋雨必然是不如“燕园三老”的,但文学影响力是绝对的。
(如上绝非复制粘贴的结果,一个个打出来的。)
然后,他的事情,概括起来,两大块:一、学术之争,主要是金文明当初跟他的“金余之争”加上因此而掀起的接余秋雨史学错误的风潮;二、道德之争,主要是围绕在余秋雨文革时期的作为,以及汶川地震之事。
而汶川地震之事,个人建议,一定要读余秋雨的原文,因为太多断章取义和歪曲报道了。
汶川之事的另一方面,是余秋雨捐建图书馆的事。此事我自己查过一部分,个人觉得是网友的“方舟子情绪“导致余秋雨招惹骂声。
另外,要补充的是金文明曾经指责余秋雨抄袭章培恒的书籍。后,此事被媒体宣传得沸沸扬扬。时,章培恒老先生已经抱恙在床,听闻此事,疾书一文为余秋雨正名。然,此文竟只发表于一家学术专刊,而未受到其他媒体报道。可见,媒体在”败坏“余秋雨名声中的作用。
另外,可以参考的是“维基百科”上的余秋雨词条,对余秋雨所陷的各种风波都有客观的双方举证和分析。
从新时期文学的角度来看,余秋雨是不可能被抹灭的,如今只要的新时期文学分类中,余秋雨都被划分在了“学者散文”这一块中的代表作家之中,与“燕园三老”同属一个行列,虽然就学术造诣余秋雨必然是不如“燕园三老”的,但文学影响力是绝对的。
(如上绝非复制粘贴的结果,一个个打出来的。)
追问
我身边的人都对他很不屑,但是他们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想问问,因为我个人是比较佩服余秋雨的,所以想知道为何他这样背负骂名
追答
我一直觉得,抹黑一个人,很大的原因都在媒体。媒体永远是捡有关注度的消息在报道,于是,去抹黑一个文化名人,特别是一个以儒者自居的名人,关注度当然不差。而为一个本身名气不错的名人正名,那便不是太有意思了。不过,余秋雨也着实有一点做得不对,何必要为自己正名呢?他经不起别人对他的指责。
明末的时候,有一个叫做吕坤的士绅,在他的语录作品《呻吟语》中说:“处毁于要有识有量,今之学者,尽有向上底。见世所誉而趋之,见世所毁而避之。只是识不定,闻誉我而喜;闻毁我而怒,只是量不广。真善恶在我,毁誉于我无分毫相干。”这才是一个儒者面对毁誉的正确态度。
另外,我真的推荐你读读余秋雨的两本自传性质的书,如果你真的喜欢他的话。特别是《我等不到了》,其中对他一生的争论都有说明。
我也很喜欢余秋雨,从初二读他的书,到现在,他有新书我还是会买的。不过这几年,他文笔显然不如之前恣漾了,念是写作时顾虑多了。
此外,诸如易中天、韩寒等名人对余秋雨讽刺也很多。我并非要针对易中天和韩寒二人,但显然他们有能力带动他们的一部分粉丝不分青红皂白地去讨厌余秋雨。加上网络舆论的力量。正如刚才我引用的那段《呻吟语》一样,顺从潮流而毁誉。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12-19
展开全部
是有些小人故意抹黑曲解他。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