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向日葵》表达了什么情感?
梵高通过《向日葵》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梵高的《向日葵》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是那样艳丽,华美,同时又是和谐,优雅甚至细腻的,那富有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犷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创作背景
1888年夏天,孤独的梵高试图在阿尔组织一个名叫“南方画室”的画家沙龙,向一些画家发了邀请,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前往。高更是梵高在巴黎蒙马特认识的朋友,他们彼此欣赏。
收到高更准备前往阿尔的消息,梵高很高兴。同年8月,他画了第一幅《向日葵》。他原本想画12幅向日葵来装点他在阿尔租住的小屋,以迎接高更的到来,但刚画完4幅高更就来了,并给梵高带来了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画布。
高更对梵高的这种金黄色的组合十分喜爱,对已挂在小屋的《向日葵》给予了高度评价。在高更的鼓动下,1888年10月,梵高用高更带来的黄麻又画了第5幅向日葵。但是不久,两位艺术家因艺术理念上的差异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情绪过激的梵高,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高更在惊恐中离开了阿尔,离开了梵高。他在这里只住了两个月,这个时间,对一心盼着他到来的梵高来说,是短暂的。
1889年1月,梵高在对高更的思念中,画了第6幅向日葵,这一次,他在花瓶里插了15朵向日葵,调整了自己的风格,消除了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以迎合高更的艺术趣向。因为他要把这一幅送给高更。
一向固执的梵高为了挽回高更的友情,他愿意在画风上做出妥协。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高更走后再也没与梵高见过面。这第6幅《向日葵》也就成了他与高更的友谊祭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