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喜欢安静的一个人呆着,到底好不好?为什么?
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曾说:
安静的时候,人更容易产生“心流”专注力比智商更能影响一个人的最终成就。真的是,如果做什么事情都只是蜻蜓点水,再聪明的人也很难做成什么像样的事情。
现代人普遍缺乏专注力,就连成人也不例外。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人们想的事情和做的事情是同一件事时,是最快乐的,因为这个时候,产生了一种叫做“心流”的状态,也可以称作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所谓 “心流”,就是当你特别专注地做一件目标明确而又有挑战的事情,而你的能力恰好能接住这个挑战,你可能会进入的一种状态。
处于“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忘记时间的流逝,即使外部环境嘈杂,自己依然能够全神贯注,心里充满了愉悦感和满足感。这种状态,只有真正专注和安静的人才能体会,那些永远都静不下来的孩子,是无法体会到的。
如果一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了这种能力,那他以后在面对嘈杂环境的时候,更容易静下心来,不受外界干扰,可以说,这种一种强大的能力,是所有父母都需要培养孩子具备的一种能力。
我们古语中有句话,“静能生慧”,人在安静的状态下,能够实现和自我的相处,这个时候,人是身心和谐的,所以,思考力就会更强,更容易产生智慧。这种心灵上的成长是孩子通往更高阶段的必由之路。
有的家长反映说,孩子上课就跟有多动症似的,总是动来动去,在家里写作业也是这样,很难安静下来把作业写完,专注力太差了。如果再问下去,孩子有没有专注的时候,家长说,就是玩游戏的时候专注,一到学习的时候就不行了。
看起来很有意思,孩子玩游戏的时候专注,学习的时候不专注,家长就认为孩子没有专注力。其实不是的,只要孩子在某个方面能专注下来就是可以的,那为什么孩子玩游戏的时候能够专注呢?因为游戏是他喜欢的,是他内心自主想要玩的,而不是大人强迫的。
所以,不是只有学习上的专注力才叫专注力,如果发现孩子玩游戏很认真,很有耐心,那就可以从游戏方面入手,慢慢过渡到学习方面。
同时,专注时间的长短也和孩子的年龄有关,年纪越小的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所以,家长不要对孩子要求太高,几岁的孩子,要求他一坐就是45分钟,这未免太残忍了。
育儿专家罗静在《教育总会有办法》中说,专注力的维持时间是:5-7岁15分钟左右,7-10岁20分钟左右,10-12岁25分钟左右,12岁以上30分钟左右。
如果父母还在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够专注,可以以此作参考。
其实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能够专注的,可为什么后来越来越难以专注了呢?是因为在某个时刻,我们破坏了孩子体内那种安静和专注的力量。
1、随意打断孩子
有些父母在孩子安静玩玩具的时候,总是要过去和孩子说几句话,一会儿是喝水,一会儿是吃水果,导致孩子的思维一次次被打断。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被打断的时候会发脾气,可父母却没意识到,单纯地认为孩子就是脾气大,其实这是孩子在抗争,想用自己的力量去和父母对抗。
谁都不喜欢被人随意打扰,所以,在孩子认真玩的时候,即使他在发呆,也不要去干涉他,那是他在积蓄自己的力量。
2、给孩子太多的选择
有的父母同时给孩子一大堆玩具,孩子不知道该玩哪个好,一会儿玩玩这个,一会儿玩玩那个,实际哪个玩具都玩不长。因为孩子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做出选择了。
3、强迫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
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不是自己喜欢的,而是父母强迫他做的,于是,他的内心就会出现反抗情绪,导致心思不在上面。
心理学上有个发现,如果孩子平时的活动是自主的,孩子的意志也会是自由的,能够更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协调性也会更好,专注力也就更高。相反,如果他总是受到控制,那就会慢慢丧失主动探索的能力,意志力越来越弱,身心的协调性也就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