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三峡》赏析加所有拼音 急求!!!!!!!!!!!!!!!!!!!!!!!!!!
展开全部
郦道元写的 对吧? 我们刚学
记得采纳哦
一、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二、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记得采纳哦
一、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二、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展开全部
一、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二、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问题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写三峡的整体风貌,然后抓住三峡最有特点的时间——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写出了三峡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语言的运用。本文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并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2.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它们的语言特点。
设题意图:①使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②抓住精彩写景段落,深入领会画龙点睛的词语,使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由整体到局部;③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问答题提示了背诵的思路,适宜先解决问答题,再背诵课文。
参考答案:
1.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春冬之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素”“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二、解释下列词语,并给线点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掌握它们的读音和词义。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巘(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你能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某些联系吗?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设题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本题的着眼点不在形式,只要学生能够将内容对应起来就可以了。
参考答案:
文章的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教学建议
一、注重朗读。引导学生先默读,对照注解疏通文字,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然后再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特色。
二、涵咏品味。这篇短文富有诗情画意,意味隽永。应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的意境,涵咏体会,获得美的享受。这一环节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三峡风光用语言描述出来,可以在课文的基础上作扩展联想,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
三、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是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得到作者的欣赏之情,他写出了三峡独特的美。
有关资料
一、郦道元生平
道元,字善长,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北史》卷二十七)
二、参考译文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三、模山范水抒情写意——谈《三峡》(徐应佩、吴功正等)
本文是《水经》中《江水》中的“(江水)又东过巫县南,盐水从县东南流注之”的一条注。记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能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总写三峡的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自三峡七百里中”,交代峡之长,接着指出两岸山的特点在于“连”。“略无阙处”,毫无残缺的地方,进一步写“连”。下面接着写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复叠,山上垒山,说明山高。山隐匿于天空,遮蔽住太阳,从另一个角度写山的高。“重”和“叠”,就山本身的状态写其高,是俯瞰而得;“隐”和“蔽”,以天和日来衬其高,乃仰视所见。下面两句,则以特定条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综合表现以上特点。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时候才能见到太阳和月亮。如果不是“两岸”连山,哪怕只有一岸连山,也不会形成这种状况;如果连山有缺,其他时间于缺处也能见到日月;如果连山不高,也不必待到这时才见日月;如果三峡不窄,其他时候也可见到日月。正午见日,夜半见月,由特定条件充分显示了三峡特点。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夏季水涨,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这里所写的是水势大水流速情况下的通例。下举一特例,以进一步证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紧急命令要向各地传达时,才会有航船。这一方面照应了平常情况下是“沿溯阻绝”的,同时借此可写出船行之快。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补笔交代“其间千二百里”,则时速约为百里,加上更用奔马和疾风作比较,给人的感受也就更为形象而深刻了。
本节承上段而来。上段写三峡山的特点,为本节写水设置了条件。山高,则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连,则水不得他泄,必然尽在漕中。峡窄,则断面小,单位面积里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涨”的因素和峡的特点及条件,构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以“春冬之时”领起,很自然地转换了描写对象,时易则景异,镜头中摇出了另外一种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着清光,绿色的水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这里先写俯视江中所见。“湍”是动态,“潭”为静境。以“素”饰“湍”,水如白练,明净轻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间青,水光变幻。深水为潭,以“绿”饰“潭”,益见深沉宁静。水中有影,则水平如镜,倒影入潭,更觉风光秀丽。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里景物重重,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堪称秀丽隽逸。下文即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以“绝”状山,以“怪”写柏,道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山岩陡削,高耸入云,故为“绝”。山上的柏树,托足于岩石之间,正午之时方见日光,它要曲体向阳,加之峡窄风大,自然枝干扭曲,何况年代久远,当然要变成“怪”形。在这人迹罕至、鸟兽少见的境地,“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投进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顿觉生意盎然。作者写此,还只是给“悬泉瀑布”勾勒出一个背景。山静、泉飞、柏怪、水奇,静中有动,声色纷沓,山水相配,构成了一幅挺拔超脱的图画,这和“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又大为异趣。最后作者总括说:水清、木荣、山峻、草茂,实在富有趣味。以极为精练的四字,状写了四种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导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将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写,要兼及两季的特点。冬季水竭,才会出现“素湍绿潭”,春天物鲜,始有草木“荣茂”。本节所写与上节所述,意趣迥异。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险,春水富趣。作者认为三峡风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对三峡“悉以临惧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径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开笔多变。接着以实景补足前意,林涧之间,清冷肃穆。这时已无江水喧腾,也不见草木争荣,而是充满了凄清肃杀的气氛。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写猿又分两层,一是直接叙述,一是引渔歌为证。写猿又围绕着“山”和“哀”两个重点,从而显示秋峡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长”形容啸,送声长远,暗示是在长峡之中。“空谷传响”,直言在山中。“久绝”,回应“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本文虽属节选,但全文结构严谨,布局巧妙,浑然一体,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见功力。由于作者曾“践跻此境”,有具体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峡的特点和不同季节的风貌。首先,作者采取先大而小,先总后分的办法,按季节分层次,写得起迄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于选取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寥寥几笔,使境界全出,叫读者恍如身临其境。如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表现水流湍急,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风光妩媚,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都言简意赅,情景交融。再次,各个部分,各有侧重,互相映衬,互相补充,从不同角度写出了三峡特色,而下面的三个部分,又都围绕着首段关于山峡总的特点来写。最后,作者运笔富于变化,有正面落笔,有侧面烘托,有粗线勾勒,有工笔细描,有明言直写,有隐喻暗示,有全景鸟瞰,有特写镜头,有仰观远景,有俯察近物,有绘形写貌,有摹声录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语,虽只几百字的短文,却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清猿怪柏,真可谓片言敌万语,尺素罗千里。
参考资料: 就是“知道”里的。偶尔见到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