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辛丑条约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包括:主权的丧失、晚清新政的颁布、反抗运动的兴起。
一、主权丧失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列强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赋之外的主要财政来源,并进一步强化了对清廷政治和军事控制;其中,对义和团肇事者的惩罚,则体现出国家司法主权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势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晚清政府,则成为帝国主义势力统治中国的工具。
尤其是,《辛丑条约》规定了清政府必须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义务,有观点认为,这充分说明清政府通过《辛丑条约》的签订完全成为列强的“守土官长”和“洋人的朝廷”。
义和团运动后,列强各自均无实力独吞中国。由于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并得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同意,遂形成了各侵略者在华“利益均沾”的格局。《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许多地方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使中国变成了被共管的半殖民地。
这个过程中,列强时有冲突,日俄战争就是一例。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帝国主义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而清政府则屈辱地宣布中立,并在事后承认了日俄所签条约的分赃规定。
二、晚清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廷统治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清廷需要缓和矛盾,延续统治。与此同时,由《辛丑条约》谈判而展开的惩罚涉事官员的行动,客观上也打击了清政府中最顽固保守的势力,为“新政”扫清了道路。
其他一些条款也对旧制度形成了冲击,例如暂停科举就对科举制的最终废除产生了影响。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宣布“变法”,即清末新政,其内容包括提倡民族工业、废科举、设学校、派留学生等、练兵筹饷等等。
三、反抗运动
清廷在《辛丑条约》前后镇压义和团运动,受到义和团的反抗。此后,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和清廷的对外卖国、对内压榨,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各地民变此伏彼起,据不完全统计,1902—1911年(光绪二十八年至宣统三年),全国各地民变多达1300 余起。
这削弱了清皇朝的统治,使它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具有反帝爱国性质的拒俄运动、收回利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也纷纷展开,一些参与者进而懂得只有推翻清廷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如拒俄运动失败后,黄兴、陈天华等一部分留日学生就立即组成了革命团体军国民教育会。他们抛弃了以往“乞怜于满洲政府”的做法,从此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
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
1900年,中国的庚子义和团运动引致八国联军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与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
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国共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美国应得到其中的3200多万两,折合2400多万美元。在其后的1903-1905年“付金付银”交涉和1922-1924年的金法郎案交涉中,中国背负的赔款又先后增加了800万两白银和7000万两白银。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庚子赔款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