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经济学案例哪里找
政治经济学案例可以在网络搜索引擎里面找,比较知名的大网站都有,比如“道客巴巴”、“百度文库”等等。
来自“道客巴巴”的政治经济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经济学家的假设。
二、案例适用:导论第四节关于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理论。
三、案例来源:汤敏、茅于轼主编:《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 第1集,第3页,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
四、案例内容: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 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 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 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故事近乎可笑,但包含着重要的哲理。它说明经济学家分析问题时总是从“假设如何如何”开始的,离开了一定的假设条件,分析与结论都是亳无意义的。
来自“百度文库”的政治经济学案例:
一、案例名称:剩余价值的产生。
二、案例适用:本章第二节关于剩余价值源泉与资本属性的理论。
三、案例来源:吉林人民出版社,长春税务学院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编《政治经济学问题》。
四、案例内容:
资本家是资本所有人,他开办工厂,使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出适合于市场需要的产品,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取销售收入,从销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收入,向土地所有者支付地租,向劳动力所有者支付工资,即劳动力价值,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从而使作为剩余索取权的拥有者的资本家获得巨大的剩余价值或利润。
剩余价值作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凝结着雇佣劳动者的大量的无偿劳动,即剩余劳动,从而实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剩余劳动是生产剩余产品的劳动,是工人在剩余动时间支付的劳动,它产生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除了维持个人生存外还有剩余的情况下。
剩余劳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了剩余劳动社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物质资料生产的规模,也才有可能把一.部分劳动投入其他部门,发展科学、文化、艺术事业,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剩余劳动的产生也反映了对工人的残酷剥削。
1936年,天津东亚纺织有限公司,纺织工人的平均工资每天0.4元,工人每天劳动12小时,可生产毛线12磅,每磅售价2元。生产12磅毛线耗费原材料价值为19.2元,工具设备磨损2.4元。工人一天生产出的商品包含多少价值,其中转移的旧价值是多少,新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工人一天内创造多少新价值,其中多少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为多少。
政治经济学案例的介绍与目的:
政治经济学案例的重点在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通过对记述和说明一个事件、一个政策或决策问题的全过程的说明型案例,对实现同一个政策目标可以有各种选择和组合的政策效应分析的政策型案例,对以微观决策者在一个真实场景中讨论如何决策的决策型案例和对以提出理论假说、进行经验检验为基本内容。
目的在于研究和发现新的理论观点的理论发现型案例等不同类型案例的编写,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际有机结合,突显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对当代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认识,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