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语言方面具有什么特点 10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在语言方面的特点:
开头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剧变化的感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 李白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扩展资料: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安史之乱前不久的天宝十二载。李白于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天宝三载,因被谗言击中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
大约是在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
李白要送行的李云,又名李华,是当时著名的古文家,任秘书省校书郎,专门负责校对图书。李白称他为叔,但并非族亲关系。天宝十一载李云任监察御史。独孤及《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记载:“天宝十一年拜监察御史。
会权臣窃柄,贪猾当路,公入司方书,出按二千石,持斧所向,列郡为肃。”可见李云为官的刚直、清正和不畏权贵。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相关诗文: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代李白
原文: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汉代文学作品一般刚健清新。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退隐江湖)罢了。
第三四句,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若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一个“酣”字摒弃了哀怨的消极情绪,凭添了几分豁达与豪放。
第五六句,“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眺)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第七八句,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上天揽月,固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飞动健举的形象却隐寓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第九十句,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
第十一十二句,诗人回首“昨日”,痛感人生的“不称意”;放眼“今日”,烦忧不堪,不平满目。于是,他决心与世决绝,从此浪迹江湖。表现了诗人一贯的叛逆与反抗的精神。“明朝散发弄扁舟”里也含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但其中所绘写的放浪不羁之态和与世决绝之语,实为诗人的愤极之语,并非赌咒发誓之言。李白晚年流放归来仍壮心不已地欲请缨杀敌,可见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和高昂的爱国热情。我们所听到的并非颓唐绝望的哀吟,而是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灵对黑暗社会所发出的强烈抗议和愤怒控诉。
艺术特色:开头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