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展开全部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精选11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我们来看看。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1
《申辩篇》读书札记终于做完了,这算是我做的第一篇真正的读书札记。以前我曾经做过一篇类似读书札记的东西,那就是我那篇《借鉴名人经验,促进英语学习》的博文。那篇文章是我读了几本书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对书中英语名人经验的分类总结。但那篇文章后我隔了近半年才算真正做读书札记。
我在读书著名学者论读书治学经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要做读书札记或者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什么的,也在网上下了很多关于如何做这些东西的方法之类的材料,我是知道其重要性的,也知道怎样做,但我却迟迟没有做。我觉得很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有点眼高手低。我犯了混淆知识和技能之错误,犯了唯方法论之错。对于方法论之类的东西,知道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方法,就像背熟了游泳手册并不意味着就会游泳。知道了关于某方法的知识还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该方法。而我在做读书札记和其他科研方法方面正是犯了这种唯方法论的错误。一味地追求方法,知道了很多关于方法的知识,但若没有去实践,则一个方法也学不会。我们的教育也有这种倾向,使我们的学生混淆知识与技能,眼高手低。
《申辩篇》读书札记做完后觉得自己才算是掌握了做读书札记的方法,才算在有了该方面第一次真正的实践。很多事情想起来简单,说起来也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以前只是知道多读书札记的重要性和如何做读书札记的知识,只有真正做了才真正知道其重要性。以前书读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书的内容,实际上只是一种错觉。书读后只有能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复述出来,只有把自己的所思加进去,并且诉诸文字才能真正掌握,而读书札记正是其这方面的作用。《申辩篇》读了两遍后觉得已经掌握了其内容,可写的时候才发觉并非如此。等写的时候,要组织思想,才发现大脑中还是空白,还要继续翻书,而且没有把握住重点,只有真正写了才觉得算是把握了文章内容。读的时候,由于养成了速读的习惯,因而没有思考,但在写的时候问题也就出现了,思考也就有了。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也是一种思考,要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出来,并要把握要点,并按照自己行文的思路来组织,没有思考是不行的。而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感悟,更是需要思考的。这样还锻炼了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柏拉图的著作是做读书札记的好资料,要把对话体做成读书札记,需要把握要点,重新组织思路,对思维总结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Aimee说过要抱着做读书札记的心来读书才能真正思考,才能真正读懂,是非常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古人所说“读书须过笔”,古人所用的抄读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自己以前太浮躁,不肯动笔,尽管读了很多书,但都如过眼烟云,如水过地皮湿,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徒读许多书,而没有思想。以前觉得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书层出不穷,读还读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写,实际上很多书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不值得一读,值得读的不多,值得读的书如果不做做札记,就不会真正掌握,读了相当于没有读。做读书笔记看似笨而低效,但可以读一本算一本,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长期坚持看似低效实则高效。以前读书只中速度和数量,很多书读了相当于没有读,还得重读,看似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从长远看反而是低效的。
《申辩篇》读完后,做读书札记期间,就很多问题和Aimee进行了探讨,加深了印象,而发现很多自己一人读书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所谓真理愈辩愈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要别人讨论可以促进自己的理解。现在我们的教育只有教师单向的灌输,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之间没有辩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一人闭门造车,不与别人交流,只会导致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不会真正的进步。
我们得感谢我们的时代,有了电脑这样高效的工具。实际上我做读书札记,是打字,而不是写。尽管打字效果没有写效果很好印象深,但速度快。尽管最后打札记是打出来的,但在读书时在树上了也写了不少东西,划了不少东西,也算过笔了。我写的所谓读书札记还很幼稚,难免贻笑大方,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尝到了其甜头。任重道远,还须努力!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2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一生所创作的诗作虽然还不到两百首,但每一首诗看似平易却真实地反映着这个世界,为破碎的人类现实世界带来光亮。
其中有这样一首小诗,让我颇为震撼:夜空中有许多颗星/?一颗是你,一颗是我/?我们都在摩肩接踵中/?品尝/?寂寞的闲情。每每回味这首小诗,都感到似乎有什么正轻叩着我的心扉,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许多都市人的无奈吗?
生活在大城市的都市人每日都面对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任自然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而全然已无与自然的共鸣,徒然地感慨人生路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我们的确如诗中那样生活在摩肩接踵中,却到底忙得些什么呢?忙,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有价值的忙,是为了充实生命而忙,进而升华到心理状态的充实。而无价值的忙却只是一种盲目的机械运动。当生命在指间消逝时,自以为“充实”的生命却以内心的空白收场。这种忙只能说是毫无意义地重复着过去,仅仅停留在生理状态的忙碌罢了。而在辛波丝卡的诗中,我们不禁感受到诗人淡淡的忧虑。无疑,她是懂得诗和生命滋味的人。
摩肩接踵的生活和独自品尝寂寞的闲情,这看似截然相反的生活状态就这样交织在了一起。虽然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不曾停留,而内心却是多么渴望真情的流露,多么渴望停下疲惫的步伐去欣赏一下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我看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结伴而行,前往他们乐园般的青草地;看见树荫下年迈的老人品着茶,下着棋,笑谈着如棋的人生。然而现在我更多地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公交车,面无表情的人们上了又下;看到的是深夜里仍伴着莘莘学子忙于苦读的点点灯光。诗中所揭示的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不是我们所向往、所应有的,须知忙,决不是使我们心“盲”的借口。因为永无止境的忙碌,使得许多人已无暇思考了,于是在疲惫的躯壳下隐藏的是贫瘠、麻木的心灵,是空白、茫然精神家园。要知道忙是充实生命的途径,是干出一番事业,也是为了不枉此生,因而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充实,才是智者的选择。
其实,摩肩接踵并不只是无奈,忙也可以是快乐、精彩的。不必为“良辰讵可待”而忧愁,挥洒“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气魄和“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豪情,给忙碌的生活以自信的色彩;再匆忙的岁月,别忘了驻足人生的风景,请记住“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潇洒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当忙被赋予了自信、洒脱和理想时,这样的忙才能真正地充实内心,丰富生命。
在辛波丝卡的这首小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都市人无奈的生活,诗中那淡淡的落寞忧伤,也能让你在诗的余韵中细数生活的点滴,引发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而它的可贵也就在这里。“他们彼此都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诚然,摩肩接踵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变化无常何尝不也是一种美?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次感动,在平淡朴实的生活里寻觅幸福的积淀,在摩肩接踵中捕捉闪光的瞬间,点点滴滴,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3
在暑假中我看了许多书,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少儿一千个早知道》等一些其它的课外书。而我最爱看的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面的汤姆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他很聪明,可以想出许多稀奇古怪的点子,让人目瞪口呆,他有过许多探险,使人惊讶,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教堂的一天”简单的说:
在上教堂的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打扮的很漂亮,汤姆也不例外,他穿着西装,全身亮晶晶的,是个小帅哥,他不会被圣经,用一些小玩意,换来了九张红牌和十张蓝牌可以得一本圣经,他喜欢的女孩正好是大主教的女儿。大主教问:“今年谁可以得到一本圣经?”汤姆自知姐姐以前得过一本圣经,所以他也想得到它,他就情不自禁的举手了。大主教在众目睽睽下给了他一本圣经,副主教问他了一道题目,可他答不出来,圣经就被收回了。
教堂的一天就过去了。往往骗人的人,秘密都会被戳穿的。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4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当当网上书店网友bleue读《庄子――中华经典藏书》有感:“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庄子――中华经典藏书》的主要内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5
读了《童年》这本享誉全世界的名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阿廖沙那活泼淘气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目睹了两个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细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也伴随着阿廖沙慢慢地长大。
拿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对,那就是天壤之别。阿廖沙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黑暗年代,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小市民常常暴饮暴食,彼此吵架揭短。而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是那么和平、美好,大多数的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文明的素质,高尚的情操。我们也都丰衣足食,不必小小年纪就为生存四处奔波。
虽然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也常常不懂得珍惜。记得好几次吃饭,遇到我们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整碟倒掉。还有一次,我把爸爸给的零花钱随意挥霍,买了好多好多的零食。而阿廖沙可能此时连饭都吃不饱呢!
在这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地方的环境像阿廖沙他们生活的地方一样糟糕。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6
《浮士德》,不知你是否读过。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地方。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7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8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在读书时,写读书笔记是训练阅读的好方法。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我们来看看。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1
《申辩篇》读书札记终于做完了,这算是我做的第一篇真正的读书札记。以前我曾经做过一篇类似读书札记的东西,那就是我那篇《借鉴名人经验,促进英语学习》的博文。那篇文章是我读了几本书后,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体会,对书中英语名人经验的分类总结。但那篇文章后我隔了近半年才算真正做读书札记。
我在读书著名学者论读书治学经验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要做读书札记或者读书笔记或读书报告什么的,也在网上下了很多关于如何做这些东西的方法之类的材料,我是知道其重要性的,也知道怎样做,但我却迟迟没有做。我觉得很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也有点眼高手低。我犯了混淆知识和技能之错误,犯了唯方法论之错。对于方法论之类的东西,知道关于方法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掌握了方法,就像背熟了游泳手册并不意味着就会游泳。知道了关于某方法的知识还要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该方法。而我在做读书札记和其他科研方法方面正是犯了这种唯方法论的错误。一味地追求方法,知道了很多关于方法的知识,但若没有去实践,则一个方法也学不会。我们的教育也有这种倾向,使我们的学生混淆知识与技能,眼高手低。
《申辩篇》读书札记做完后觉得自己才算是掌握了做读书札记的方法,才算在有了该方面第一次真正的实践。很多事情想起来简单,说起来也简单,做起来是很难的。以前只是知道多读书札记的重要性和如何做读书札记的知识,只有真正做了才真正知道其重要性。以前书读后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书的内容,实际上只是一种错觉。书读后只有能用自己的话把其内容复述出来,只有把自己的所思加进去,并且诉诸文字才能真正掌握,而读书札记正是其这方面的作用。《申辩篇》读了两遍后觉得已经掌握了其内容,可写的时候才发觉并非如此。等写的时候,要组织思想,才发现大脑中还是空白,还要继续翻书,而且没有把握住重点,只有真正写了才觉得算是把握了文章内容。读的时候,由于养成了速读的习惯,因而没有思考,但在写的时候问题也就出现了,思考也就有了。就是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内容也是一种思考,要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达出来,并要把握要点,并按照自己行文的思路来组织,没有思考是不行的。而写的时候出现的问题,自己的感悟,更是需要思考的。这样还锻炼了自己的总结概括能力。柏拉图的著作是做读书札记的好资料,要把对话体做成读书札记,需要把握要点,重新组织思路,对思维总结能力是很好的锻炼。
Aimee说过要抱着做读书札记的心来读书才能真正思考,才能真正读懂,是非常有意义的。由此可见古人所说“读书须过笔”,古人所用的抄读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自己以前太浮躁,不肯动笔,尽管读了很多书,但都如过眼烟云,如水过地皮湿,没有留下多少印象,徒读许多书,而没有思想。以前觉得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新书层出不穷,读还读不完,根本没有时间写,实际上很多书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不值得一读,值得读的不多,值得读的书如果不做做札记,就不会真正掌握,读了相当于没有读。做读书笔记看似笨而低效,但可以读一本算一本,而且锻炼了思维能力,长期坚持看似低效实则高效。以前读书只中速度和数量,很多书读了相当于没有读,还得重读,看似快,实际上欲速则不达,从长远看反而是低效的。
《申辩篇》读完后,做读书札记期间,就很多问题和Aimee进行了探讨,加深了印象,而发现很多自己一人读书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所谓真理愈辩愈明,“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读书要别人讨论可以促进自己的理解。现在我们的教育只有教师单向的灌输,师生之间没有交流,学生之间没有辩论,限制了学生的思考。一人闭门造车,不与别人交流,只会导致狂妄自大,自以为是,不会真正的进步。
我们得感谢我们的时代,有了电脑这样高效的工具。实际上我做读书札记,是打字,而不是写。尽管打字效果没有写效果很好印象深,但速度快。尽管最后打札记是打出来的,但在读书时在树上了也写了不少东西,划了不少东西,也算过笔了。我写的所谓读书札记还很幼稚,难免贻笑大方,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尝到了其甜头。任重道远,还须努力!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2
波兰诗人辛波丝卡一生所创作的诗作虽然还不到两百首,但每一首诗看似平易却真实地反映着这个世界,为破碎的人类现实世界带来光亮。
其中有这样一首小诗,让我颇为震撼:夜空中有许多颗星/?一颗是你,一颗是我/?我们都在摩肩接踵中/?品尝/?寂寞的闲情。每每回味这首小诗,都感到似乎有什么正轻叩着我的心扉,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这不正是许多都市人的无奈吗?
生活在大城市的都市人每日都面对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繁华景象,任自然界花开花谢,潮起潮落,而全然已无与自然的共鸣,徒然地感慨人生路曲曲折折,平平仄仄。我们的确如诗中那样生活在摩肩接踵中,却到底忙得些什么呢?忙,是一种生理状态,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有价值的忙,是为了充实生命而忙,进而升华到心理状态的充实。而无价值的忙却只是一种盲目的机械运动。当生命在指间消逝时,自以为“充实”的生命却以内心的空白收场。这种忙只能说是毫无意义地重复着过去,仅仅停留在生理状态的忙碌罢了。而在辛波丝卡的诗中,我们不禁感受到诗人淡淡的忧虑。无疑,她是懂得诗和生命滋味的人。
摩肩接踵的生活和独自品尝寂寞的闲情,这看似截然相反的生活状态就这样交织在了一起。虽然忙碌的生活让我们不曾停留,而内心却是多么渴望真情的流露,多么渴望停下疲惫的步伐去欣赏一下人生路上的美丽风景。我看见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结伴而行,前往他们乐园般的青草地;看见树荫下年迈的老人品着茶,下着棋,笑谈着如棋的人生。然而现在我更多地看到的是熙熙攘攘的公交车,面无表情的人们上了又下;看到的是深夜里仍伴着莘莘学子忙于苦读的点点灯光。诗中所揭示的这种忙碌的生活状态不是我们所向往、所应有的,须知忙,决不是使我们心“盲”的借口。因为永无止境的忙碌,使得许多人已无暇思考了,于是在疲惫的躯壳下隐藏的是贫瘠、麻木的心灵,是空白、茫然精神家园。要知道忙是充实生命的途径,是干出一番事业,也是为了不枉此生,因而在思考的基础上去充实,才是智者的选择。
其实,摩肩接踵并不只是无奈,忙也可以是快乐、精彩的。不必为“良辰讵可待”而忧愁,挥洒“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气魄和“千掏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得金”的豪情,给忙碌的生活以自信的色彩;再匆忙的岁月,别忘了驻足人生的风景,请记住“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潇洒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当忙被赋予了自信、洒脱和理想时,这样的忙才能真正地充实内心,丰富生命。
在辛波丝卡的这首小诗中,我们看到了许多都市人无奈的生活,诗中那淡淡的落寞忧伤,也能让你在诗的余韵中细数生活的点滴,引发对生活的审视和思考,而它的可贵也就在这里。“他们彼此都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诚然,摩肩接踵是我们真实生活的写照,但变化无常何尝不也是一种美?就让我们珍惜生命的每一次感动,在平淡朴实的生活里寻觅幸福的积淀,在摩肩接踵中捕捉闪光的瞬间,点点滴滴,谱一曲美丽的生命之歌!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3
在暑假中我看了许多书,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少儿一千个早知道》等一些其它的课外书。而我最爱看的书是《汤姆。索亚历险记》,里面的汤姆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他很聪明,可以想出许多稀奇古怪的点子,让人目瞪口呆,他有过许多探险,使人惊讶,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教堂的一天”简单的说:
在上教堂的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打扮的很漂亮,汤姆也不例外,他穿着西装,全身亮晶晶的,是个小帅哥,他不会被圣经,用一些小玩意,换来了九张红牌和十张蓝牌可以得一本圣经,他喜欢的女孩正好是大主教的女儿。大主教问:“今年谁可以得到一本圣经?”汤姆自知姐姐以前得过一本圣经,所以他也想得到它,他就情不自禁的举手了。大主教在众目睽睽下给了他一本圣经,副主教问他了一道题目,可他答不出来,圣经就被收回了。
教堂的一天就过去了。往往骗人的人,秘密都会被戳穿的。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4
不是《庄子》里所有的文章都一定是庄子本人所做,大家要正确看待,读《庄子》要用心去领会,考别人教的话,顶多是他人消化过的看法,我们要先有一定的理解,再结合各种观点去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奥妙。再说这本书又要翻译,《庄子》原文内容又多,怎么可能是全本呢,选的时候自然要注意。很多人喜欢拿历史人物的局限性来诟病他们,切不可如此,试想再过20年有谁能保证后人不拿我们的局限性来诟病我们呢?当当网上书店网友bleue读《庄子――中华经典藏书》有感:“古来谈哲学以老、庄并称,谈文学以庄屈并称。”同时,闻一多认为,庄子具备了一个杰出文学家和诗人的基本素质:“他那婴儿哭着要捉月亮似的天真,那神秘的惆怅,圣睿的憧憬,无边无际的企慕,无崖际的艳羡,便使他成为最真实的诗人。”其次,庄子是一个文学家,那么《庄子》的文学性何在?闻一多说:“南华的文辞是千真万确的文学,人人都承认。可是《庄子》的文学价值还不只是在文辞上。实在连他的哲学都不像寻常那一种矜严的、峻刻的、料峭的一味皱眉头,绞脑子的东西;他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这里闻一多以诗人特有的多情与灵敏,体悟到了《庄子》文章中诗性特征:一是其抒情性,庄子“是一个抒情的天才”。闻氏引述了明人吴世尚对《庄子?则阳》中“旧国旧都,望之怅然”的评论:“庄子妙得于诗”,并补充道:“这里果然是一首妙绝的诗――外形同本质都是诗。”闻一多不仅于庄子情感外露的地方看到了诗意,而且在玄妙莫测的哲理中悟出了庄子的深情。如他对“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理解:“庄子仿佛说:那‘无’处便是我们真正的故乡。他苦的是不能忘情于他的故乡。”闻一多在庄子哲学中探究到的情感趋向,让人感到庄子对生活体验的深刻和情感的浓烈,并进看完大家的读后感,再来回顾一下《庄子――中华经典藏书》的主要内容:《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体现道家学说的一部极其重要的作品。现今通行的《庄子》一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共三十三篇。以其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奇诡的创作手法,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散文集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5
读了《童年》这本享誉全世界的名著,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主人公阿廖沙那活泼淘气的身影时常在我的脑海中闪现。
《童年》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以后,随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的童话故事的熏陶,同时也目睹了两个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已经在他细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也伴随着阿廖沙慢慢地长大。
拿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比对,那就是天壤之别。阿廖沙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黑暗年代,保守、自私、贪婪、庸俗的习气处处可见。小市民常常暴饮暴食,彼此吵架揭短。而我们现在生活的地方是那么和平、美好,大多数的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有着文明的素质,高尚的情操。我们也都丰衣足食,不必小小年纪就为生存四处奔波。
虽然我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也常常不懂得珍惜。记得好几次吃饭,遇到我们不喜欢吃的东西,就整碟倒掉。还有一次,我把爸爸给的零花钱随意挥霍,买了好多好多的零食。而阿廖沙可能此时连饭都吃不饱呢!
在这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地方的环境像阿廖沙他们生活的地方一样糟糕。所以我们要好好地珍惜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6
《浮士德》,不知你是否读过。
《浮士德》这个故事含有强烈的悲剧因素,在浮士德身上反映了新旧时代更迭期的各种冲突:宗教与科学,理智与情感,因循与追求。
浮士德对学十分热爱:"啊,我孜孜不倦,对哲学,法律连同医典,遗憾的还有神学,全部都进行了彻底的钻研。"甚至,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天上,他想要最美的星星,地上,他寻找最高的欢畅。"他为了学,他放弃了自己:"为此,我才想魔发屈服,借助精灵之口,鬼怪之力,看否能知道一些玄机;这样,我就不用再汗流浃背,去谈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他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兴奋万分,书本给了他力量和希望。他对自己的知识感到不足,对无法揭开大自然神秘的面纱感到失望他对学的热爱已经到达了不可自拔的地步了。
"谁若不断努力进取,我们就把他救助。"歌德说过,浮士德得救的秘诀就在这几行诗里。浮士德的身上有一种活力,使他日益高尚化和纯洁化,到临死,他就获得了上界永恒之爱的拯救。
是的,浮士德之所以能够被拯救,不止是这样,还因为他不断行动,不断追求,不断克服迷误,最终走上了正路。他的精神是向上的,这是我们应该学的。还要学习他对学的追求,对学的热爱,对学的希望。我们要善学,乐学,爱学,才是向上的人。针对我学的不良现象,面对浮士德,我们应当感到惭愧,他是那么地热爱学习!
浮士德的肉体毁灭了,但他的精神得救了。一个行动的人,一个上进的人,一个不断自省并最终走上正途的人,最终会得到救助。这就是浮士德这个形象上所体现出的不断追求和人生真谛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不断学习的地方。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7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令人惊异的是,这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山意义的作品,已经显示出极其成熟的特色,使后来的许多研究者为之倾倒,究其原因,除了鲁迅深厚的文学素养外,我们也无法不叹服于先生的天才。
下面,我将对《狂人日记》进行个人化的解读,其中自然有偏颇之处,然而作为一位读者,我想也可以有放肆一下的权力。 翻开《狂人日记》,首先进入读者视野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这个狂人臆想的世界,是通过“常人视角”叙述出来的: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凡识字者均可以解读出来,因为在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
通过常人视角,我们可以合理地解释狂人眼中他人对其的“迫害行为”。比如小说的第一节中狂人记道: 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因为得知狂人发了狂,因此大家对他有些害怕,并且议论他的事情,然而落在狂人的眼里,却认定是大家谋划好了,要害了他了。
再如,狂人的大哥请了医生来给狂人诊治,开了药,嘱咐大哥赶快给狂人吃下,然而在狂人的眼里,却是这样的情形: 老头子跨出门,走不多远,便低声对大哥说道,“赶紧吃罢!”大哥点点头。原来也有你!这一件大发见,虽似意外,也在意中: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
有了这些描写,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符合逻辑的故事:一个年轻人由于脑筋出了毛病,因此疑神疑鬼,臆想所有人都在对他进行迫害,并且吃人,但不久之后由于医生的治疗年轻人的疯病治愈了,重新进入了正常人的生活轨道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曾经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因此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
以上是对《狂人日记》的第一层解读,然而大多数人都可以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假象,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枣在这里,我将它作为我的第二层解读,即狂人“狂行下的表层批判”。
当我们以“狂人视角”对作者笔下的世界进行关照时,我们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吃人的罪恶枣周围人无法容纳清醒者开始对他进行迫害:加之“疯”的罪名枣狂人重新屈服于恶势力,同流合污(或被吃)。
这是在《狂人日记》发表的当时和以后,大多数评论者所解读出来的共同结果。在这种解读中,出现了一个时代化的批判对象:“传统礼教”――这正是新文化运动着力批判的对象。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的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此为自己批判的焦点,是无可置疑的,而且也的确是鲁迅当时的创作目的,在作品中,也用狂人的自白清楚地昭示出来: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另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也曾表示《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正因为有了这种共同的解读,《狂人日记》才被作为“五四”启蒙运动的一个文学范本,通过它,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打起一面大旗:“救救孩子”!
然而一个文本在它被创作完成之后,便脱离了作者成为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中,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解读出现。正如世纪末的今天,在我的眼中,《狂人日记》可以解读出的第三层意义:这就是狂人“对人类的深层批判”。
依然是通过“狂人视角”关照周围世界的真相:敢于对世界和人生做抽象思考的狂人,发现了人与人之间提防、倾轧、残杀,并且已经成为一种难以扼止的恶性循环: 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 于是狂人呼吁人类和睦相处: 去了这心思,放心做事走路吃饭睡觉,何等舒服。这只是一条门槛,一个关头。
然而: 他们可是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都结成一伙,互相劝勉,互相牵掣,死也不肯跨过这一步。 绝望当中狂人呐喊、呻吟,发出“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
对人类整体的批判也许并非鲁迅创作时清醒的本意,但狂人眼中的常人世界却具有广阔的共时性和世界性,因而其批判便决不仅止于五四前的中国国民而可以延伸到整个人类;其批判所指的人类劣根性也不是仅仅消灭“封建文化制度”并可以根除----也许它本就是人类基因中根深蒂固的一个分子,永远无法消除,并将在最终导致人类的自我毁灭。这征兆,我们在今天已经可以看出:可以将地球毁灭几千次的核武器、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的对地球的污染、因人类道德沦丧爆发出来无法治愈的世纪疾病“爱滋”鲁迅正是因为看到了人类的这种难以根除的劣根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才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在他看来,这呼声俨然如将封闭在无法打破的铁屋子里的将死之人唤醒,使他们感到无法解脱的痛苦。
然而鲁迅始终是一位直面现实的勇士,即使他内心中已经感到绝望却仍然站起来进行绝望中的反抗。而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并非全部灭绝,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已经有人在呼吁保护地球、建立绿色家园,有人在“以笔为旌”,寻找人类的终极价值虽然这呼声十分微弱,但却令人看到了人类世界的最后曙光。
读书笔记摘抄加感悟 篇8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转色彩的小说,它告诉人们一个人生的真谛。
2022-07-19 · 敬业签电脑和手机云同步桌面便签软件;
敬业签
敬业签是河南礼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软件;敬业签主要功能包含:电脑和手机云同步桌面便签软件、公历/农历定时提醒待办事项和便签内容误删除恢复系统。现在敬业签拥有技术开发和运维支持人员20人;
向TA提问
关注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