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第一部分(2)

 我来答
鲜活且善良丶桃花654
游戏玩家

2022-07-29 · 游戏我都懂点儿,问我就对了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2万
展开全部
你并非有意评论她的情绪或是推测她可能要做的事,你对这张照片的反应跟你做过的事情没有丝毫关系,一切都是 自然而然 发生的。这就是快思考的一个例子。

现在,请看下面的问题:

17×24

按部就班的运算过程便是慢思考。首先,你会从记忆中重新提取读书时所学的乘法相关知识,然后加以运用。这个过程不容易,你得记住很多内容,你要知道自己算到哪一步了,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做,同时还要记住已得到的结果。这个计算过程是脑力工作,需要 刻意、努力并且有序地进行 ——这也是慢思考的一个特征。瞳孔也会扩大。

系统1行为 :

·看到恐怖画面后做出厌恶的表情。

·察觉语气中的不友善。

·回答2+2=?

系统1除了能将我们已有的知识(比如法国的首都是哪里)联系起来之外,还能使我们掌握一些技能,比如看出并理解一些社交场合的细微差别。有些技能只有专家才能掌握,比如象棋中出奇制胜的那几招;

系统2行为 :

·搜寻大脑记忆,判定声音是否表达惊喜。

·保持比平常快的步行速度。

·观察自己在社交场合的做法是否得体。

在上述所有事例中,没有哪件事情是水到渠成的,你会发现 始终如一地保持某种状态需要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至少要一直耗费精力 。“注意力要集中”,这个耳熟能详的短语是很有道理的,如果你将原本应分配给某些活动的注意力分散开来,如果分散掉的注意力有限,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你想透支你的注意力,将其过度分散到其他事情上,结果就会失败。这证明了有些费脑力的活动会相互影响,也说明了为什么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

《看不见的大猩猩》这个关于“猩猩”的研究阐述了与我们大脑相关的两个重要事实:我们会忽视显而易见的事,也会忽视自己屏蔽了这些事的事实。

系统2在系统1 无法提供问题答案 时,就会被激活,这好比你碰到了“17×24”这样的乘法题,系统1无法给出答案,系统2便被激活来解决问题

如若事物 违反 了系统1所设定的关于世界的模式,系统2同样会被激活。

因为系统1很善于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它在熟悉情境中采取的模式是精确的,所作出的短期预测是准确的,遇到挑战时做出的第一反应也是迅速且基本恰当的。然而,系统1存在成见,在很多特定的情况下,这一系统易犯系统性错误。你会发现这个系统有时候会将原本较难的问题作简单化处理,对于逻辑学和统计学问题,它几乎一无所知。系统1还有一个更大的局限,即我们无法关闭它。如果看到屏幕上显示一个你认识的单词,你就能读出这个词——除非你的心思完全不在它上面。

浏览右边一栏文字的时候,你能很快读出该任务所选文字,不大可能将其读成其他文字。但左边一栏文字却有所不同,因为其中所包含的文字与任务所设定的要求是重叠的。你无法忽略掉这样的干扰。通常情况下,你能做出正确的回应,但战胜脑中两种相互冲突的反应会给你造成压力,使你的速度减缓。这便如同经历了一场斗争,斗争双方分别是你打算完成的任务和影响任务完成的自主反应。

我们也清楚,如果看书时老是重读不知所云的内容,这就说明我们在强迫自己去读一本无聊的书。在冬季严寒的地区,许多司机都有着这样的记忆:当他们的车在冰上滑行失去控制时,他们必须放弃平时的做法,竭力去按照已反复演练过的指示进行操作:“如果车打滑,做什么都行,就是别踩刹车!”另外,每一个人都有强忍着不诅咒别人去死的经历。系统2的众多任务中就包括抑制系统1产生的这些冲动。换句话说, 系统2负责人们的自我控制 。

既然测量了这两条线的长度,你——你的系统2,即你称为“自我”的意识体——就会有一个新的信念:你知道这两条线是等长的。当被问及它们的长度时,你也会如实说。然而,你肉眼所见的依然是下面那条线比较长。你选择相信测量的结果,但无法控制住系统1带给你的直观感受,即使你知道这两条线长度相同,但是仍然无法把它们视为等长的线。想要消除这种错觉,唯一能做的就是当你再看到两条平行线,并且线的两端有朝向不同方向的箭头时,必须学会怀疑自己的感觉。要贯彻这一规则,你必须具备识别这种错觉模式的能力,能够回忆起你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你就再也不会掉入缪勒–莱耶错觉的陷阱了。但是,你眼中所见的两条线肯定还是一条长一条短。

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然而,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因为系统2在代替系统1进行日常抉择时总是耗时很长且非常低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妥协: 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前文中曾提到过,发现别人的错误总比发现自己的错误更容易。

示例——

系统1和系统2“他有印象,只是其中一部分是幻象。”

“这纯粹是系统1的反应,她在意识到危险之前就果断采取了行动。”

“这是你系统1的想法,放慢速度,听听系统2的看法吧。”

虽说不太可能,但假设本书真的被拍成电影的话,自视为主角的系统2一定只能做个配角。在这个故事中,系统2的典型特征表现在其各项活动都需要努力,但其自身却很懒惰,除了必需的努力外,它不愿多付出,哪怕是一点点。

如果想让你的系统2全力运转,你可以做做下面的练习。这个练习会让你在5秒钟之内达到认知能力的极限。
敲打出稳定的节奏(最好是有一个节拍器,并将其设定为一秒一拍)。移动空白卡纸,大声读出数字。然后等待两个节拍,说出一个新的数字(这个数字是将原来那个数字的每一位都加1得来的)。例如:卡片上的数字是5294,新的数字就应该是6305。另外,跟上节奏很重要。

我们大脑的生活步调(现在我爱用系统2的生活步调来代替)大多像是在悠闲地散步,有时候会变成慢跑,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会如短跑冲刺。执行加1和加3任务时,大脑就像是在短跑冲刺;而平时随意的聊天,大脑就如同在漫步。

当你对执行一个 任务越来越熟练时,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就会降低 。对大脑的各项研究证明,与行动相关的活动模式会随着熟练程度的加强而变化,一些大脑区域将不再参与其中。

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 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

从一个任务转换到另一个任务上需要付出努力,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时间制约是人们付出努力的另一个驱动因素

示例——注意力和努力

“我不会在开车的时候想破脑袋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是一个会使瞳孔扩散的任务,太费神了!”

“他在运用最省力法则,能不多想就不多想。”

“她没有忘记开会的事,只是会议开始时她完全在想别的事情,根本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

“我的脑海中最先出现的想法是来自系统1的直觉。我必须得从头到尾思索一遍,三思而后行。

作者认为,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 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即使没有时间的限制,保持连贯的思维也需要此法则。有人曾观察并记录我写作的一个小时内查收电子邮件或打开冰箱的次数,这可以说明我想要逃离写作的欲望,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我的自我控制力完全达不到工作的要求。

命名为心流,而且此名称已成为一个心理学术语了。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 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他们对这种状态所带来的愉悦感的描述非常吸引人,米哈里称之为“最优体验”。

自我控制和认知努力是大脑工作的形式,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同。有几项心理研究表明,人若既有认知任务在手又同时受到诱惑的影响,就容易屈从于诱惑。

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

认知负担不是自我控制减弱的唯一因素。喝几杯酒,或者一夜没睡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早起的人的自我控制力会在晚上受到影响,而夜猫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则会在早晨受到影响。

过多关注自己完成一项任务的结果,就会给其短时记忆 增加毫无意义的思想负担 ,进而影响其整体表现。结论非常明显:自我控制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付出努力。换种说法就是, 控制思想和行为是系统2的任务之一。

鲍迈斯特的小组屡次发现,刻意掌控意志和进行自我控制很辛苦。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ego depletion)

如今,我们知道关于自我控制的情形和任务很多,也很复杂。这些情况既包含思想斗争又要抑制自身倾向的需求,见下面的例子:

·不去想北极熊。

·对震撼人心的电影抑制情感的共鸣。

·对矛盾的事作出选择。

·试着让他人眼前一亮。

·对同伴不好的行为委婉回应。

·和其他种族的人交流(这些人还有种族偏见)

自我损耗的前兆 也多有不同:

·改变日常饮食。

·疯狂购物,花很多钱。

·反应过度,有挑衅的意味。

·对有把握的任务花费较少的时间。

·在认知任务和逻辑决策的制定中表现得很糟糕其证据很具有说服力:对系统2有高需求的活动同样需要自我控制,而发挥自我控制力既有损耗又很枯燥。与认知负担不同,自我损耗至少会令人丧失一部分动力。在一项任务中控制自我后,在另一项任务中就感受不到自己在努力,但只要你真的想做,就一定能做到。在几次实验中,如果受试者有强大的动力抑制自我损耗的影响,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相反,如果你必须在执行某项任务的过程中以短时记忆记下6个数字,此时即使不断努力也是行不通的。自我损耗和认知投入并非同一种思维状态。

疲劳和饥饿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决定。

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聪明的人在大多数事情上的 表述 上比其他人表述得更好。聪明不仅是指 推理 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 搜寻 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 调动 注意力的能力。记忆功能是系统1的一种属性。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放慢速度,在记忆中积极搜寻所有可能相关的事实,就像他们在球拍和球的问题中可以 放慢速度验证直觉性答案 一样。不同的人仔细核对和搜索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这是系统2的一个特征。

球拍和球的问题、玫瑰的问题有共同点。在这些小实验中,答错问题显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原因是 精神动力不足 ,而不是努力程度不够。

示例——自我控制“连续工作几小时,她也不会感到吃力,她处于一种‘心流’中。”“在长达一天的会议之后,他的自我意识出现一定程度的损耗。因此他决定采用标准的操作规程,不再去想这个问题了。”“他从来不去想自己的话是否有道理。他是特别习惯用懒惰的系统2呢,还是总是非常累?”“不幸的是,她总是喜欢凭直觉随口就说,也许连表达感谢都词不达意吧,弱弱的系统2啊。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