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内容概括 讲了什么
《荆轲刺秦王》通过记叙荆轲刺秦王的始末,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与燕国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实际上也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强秦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斗争。
《荆轲刺秦王》故事情节
一、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荆轲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年),战国末期卫国人,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为人仗义豪爽,结识了许多豪侠义士,被小高说成:“没想到这世上还真有要酒,不要命的人。”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与众友易水相别,留下千古名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