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说的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07-15 · TA获得超过950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3.8万
展开全部
说起读书,我们经常会在公号中刷出来一些爆文说读书的重要性,例如为什么要读书,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读书可以带来什么,可以有什么,不读书将会失去什么等等。

其实说的都对,但总感觉引导性不强,说起为什么要读书,还是让我们来看看古代人是怎么劝诫人读书的吧。

01

书中自有黄金屋

要说提倡读书,最有影响,地位最高的,也最用心的,非大宋朝第三位皇帝真宗赵恒莫属,这位皇帝,本身已经含着金钥匙出生了,还身体力行刻苦攻读,并且还曾御笔亲作《劝学篇》诏告天下。

此诗影响广泛,堪称极佳的广告文案, 第一,极具煽动性,引导性,第二,背书很强--皇帝老子,也就是信任度高,毕竟是皇帝老子说的,第三,化虚为实,具体化,可视化。

这首诗深深地打动了天底下的读书人,此后的近千年时间里,它都一直被奉为劝学的金科玉律。

《劝学篇》全文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书中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车马多如簇”!

美女、房产、车马、金银……但凡功名利禄,尽可以纳入囊中,并接受人们的羡慕和敬仰,现在读起来,还真佩服宋真宗,把人的欲望了如指掌。

其实这首诗就是告诉世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属于读书人的!都这样说了,你说你读还是不读。

《劝学篇》的蛊惑性实在太强,虽然多以赤裸裸的物质引诱,但它切实击中了许多读书人的要害,也击中的人的要害,美女、房产、车马、金银,概括一切。

宋真宗通过这首诗向人们提出殷切的忠告和建议:唯有读书,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唯有勤学,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方法,最终走向人生巅峰。

02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皇帝,官方鼓励读书,知识分子也添油加醋。著名学者汪洙,一口气写了三十多首《神童诗》,内容大多是劝勉鼓励读书。

诗中说“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只有读书,才是人上人,才能人上人。

“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只有读书才能入仕,饱读诗书,三甲及第,衣锦还乡。

最可恨的是这一句“ 锦衣归故里,端的是男人” 。没有功名,连男人都不是,这个是不是有点过了。

汪洙更是将人生至乐形容为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当然,他这里要强调的重点是“金榜题名时”。

03

腹有诗书气自华

大文豪苏轼也曾作诗说 “腹有诗书气自华” ,藏书于胸,书读多了,整个人的信心气质自然而起。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一个苏轼的小故事,可以证明,书读的多了,自己就可以“制造典故”,也正好应了这句“腹有诗书气自华”。

话说苏轼同学在二十二岁的时候参加了,欧阳修主持的考试,苏轼同学写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文章。

欧阳修曾好奇地问他:“你的《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有‘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这两句话,典出何书?”

苏轼对曰:“事在《三国志·孔融传注》。”

欧阳修心急,回家之后,将书翻了好几遍,却死活找不见这个典故。

苏轼说:“曹操灭袁绍后,将其子袁熙之妻赐给曹丕,孔融于一旁嘲讽,‘当年武王伐纣,将妲己许与周公’,曹操大吃一惊,问从何处所见此典,孔融回答,‘以今日之事观之,意其如此’,皋陶这事儿,以此推之。”

意思是说,孔融曾经为论述需要,做一假设推断,我自然也可以这样做。

苏轼为什么那么自信呢,那就只有四个字,腹有诗书,胸有典故,信心在手,文章皆有,你有没有?我不知道,反正我有。

对后世影响深渊的理学家朱熹也曾作诗说,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来劝诫人能珍惜时间,努力读书,才是正道。

可见在当时宋朝吹捧读书之风盛行,上到皇帝士大夫,下到平民百姓,毕竟当时宋朝国策是“重文轻武”,但是关于读书的“营销”真是深入人心,效果显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