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是什么?
关于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原因和性质, 争议一直较大。史学界大致有下列几种观点:“维持和平”说, “军事力量软弱”说, “舆论反战”说, “经济因素至关重要”说, “反共反苏”说, “赎罪”说, “误信敌人”说等。[1]或者认为, 绥靖政策是包括历史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 对于导致绥靖政策的现实因素研究较多, 而对这一政策的历史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
一,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
(1)英国传统的欧洲政策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保持制海权, 一是维持大陆的均势。前者主要依赖英国自身的力量实现, 方法较为简单, 后者则涉及与大陆国家间的复杂关系, 难度相对较大。一般而言, 英国维持大陆力量平衡的基本手段, 是使大陆国家之间相互牵制, 以抑制和削弱称霸者或潜在的称霸者。德国统一前的一个多世纪里, 欧洲大陆的格局大体上属于一种松散的两极结构, 居于两极地位者乃位于东西欧的俄国和法国。
(2)它们实力最强, 对均势的威胁最大。如法、俄能够相互牵制, 当然较为理想, 但两者间地理间隔太大, 通常情况下相互牵制力很弱。而居于中欧的奥地利和普鲁士等德意志国家, 与两者都较接近, 就自然成为英国抵制法、俄维持均势的天然盟友。从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近两百年间, 英国参与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欧洲战争, 包括路易十四争霸战争、九年战争、七年战争、拿破仑战争及克里米亚战争等。
二,英国对德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总结
虽然帕麦斯顿曾说英国“没有永久的朋友, 也没有永久的敌人, 只有永久的利益。”但客观而言, 由自己控制海权而依赖中欧国家维持大陆均势, 对英国来说是最理想的模式, 这一模式在历史上最接近的反映是19世纪俾斯麦主导欧洲的时期。1930年代的对德绥靖政策, 从历史渊源来看, 不过是英国两百多年以来与中欧国家合作以维持欧洲均势的传统政策的回归和继续。这种传统政策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的利益。相反, 不得已而与中欧国家对抗, 则会付出巨大代价, 两次大战都是如此。因此1930年代, 当纳粹德国的侵略性尚未充分暴露时, 英国固执地推行绥靖政策就非常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