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茅庐,已天下三分。历史上有个堪与诸葛亮媲美的大牛人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中国历史上总有一些让人叹为观止的牛人。譬如诸葛亮,坐在乡下的茅草棚里,就能把天下划分为三块,让魏、蜀、吴各占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这就是我们熟知的《隆中对》。
殊不知,在他之前的秦末汉初,也出现过这样一个大牛人,以天下为棋盘,把诸侯作玩偶,三下两下就把天下分成了三块。如果按照他的路径来走,中国的历史就完全两样了。这个大牛人就是齐国范阳县有名的辩士蒯通。
一
当时,项羽正与刘邦对峙僵持于荥阳。而齐国的所有地方都被韩信率兵打下来了,可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已全部操纵在韩信的手里。所以,蒯通打着相面的名义找上了韩信。他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蒯通说:“当初天下刚起来反秦之时,英雄豪杰纷起,像暴风骤雨,星火燎原。那个时候,大家关注的是怎么推翻秦朝。而现在则是楚汉相争,由于刘邦、项羽两个人争天下,使无数无辜的百姓惨遭杀戮,尸横遍野。项羽从彭城出发,一路追击刘邦,把战线推到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可谓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然而他的人马从此也就被拦在了京、索之间,眼巴巴地望着西山再也不能跨进一步,陷于这种局面已经三年了。刘邦率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凭借着大山黄河的天险,堵住楚军,每天都要进行几次恶战,但是费了这么大力气,也没能取得什么胜利,倒是被项羽打得四处奔逃,不能自救。现在楚军的锐气已经被据险而守的汉军所挫尽,而汉军的粮食也已经用完。这时天下的百姓们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昏昏沉沉地不知道应该归向谁。”
蒯通沉默了片刻,又加重语气说:“依我看来,这时要是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圣贤是不可能平息眼下这种大祸乱的。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现在刘邦、项羽两个人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您帮刘邦,刘邦就会胜利;您帮项羽,项羽就会胜利。当然,这是一般人的看法。我愿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向您提另一条建议,您不如对楚、汉双方都不得罪,让他们都能存活,您与他们来个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这样,刘邦、项羽谁也不敢率先挑起事端。凭着您的才能、智慧,又有这么多的军队,又占据着强大的齐国,还有燕国、赵国跟在您的后面,假如您派兵趁虚而入,控制住刘项双方的后方,而后依照百姓们的和平愿望,向他们提出停战的要求,那时普天下的军民都将闻风响应,谁还敢不听从呢!”
“然后您再削弱那些强大的国家,割出他们的土地,用来另立一些该立的诸侯,当这些诸侯获得封土后,天下人就都将来服从您,感戴您的恩德了。到那时,您再重整昔日齐国全盛时的版图,把胶河、泗水都划入您的治下。您再以仁德来感召诸侯,对他谦让恭谨,那时普天下的国君,就都将来臣服、朝拜您了。俗话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
二
韩信说:“汉王待我非常好,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俗话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呢!”
蒯通说:“您自以为与刘邦关系好,想通过为他效力给自己建立一份世代相传的家业,我认为您想错了。当初张耳、陈余做百姓时,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后来因为张餍、陈泽的事情(张耳派这两人向陈余求援,后来误认为陈余杀了他俩)发生了争执,两人结了仇。结果张耳背叛了项羽,带着项羽使者项婴的人头投奔了刘邦。后来刘邦派他带兵东进,打败了陈余,把陈余杀死在泯水南岸。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了,然而最后竟到了互相仇杀的地步,为的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贪心不足,人心难测啊!现在您把刘邦看作朋友,想对他尽忠尽信,而依我看你们之间的交情绝对比不过张耳、陈余,而你们之间的矛盾却远比张餍、陈泽的事情要严重得多。所以您要是认为刘邦不会加害于您,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初文种和范蠡帮助勾践重建了越国,又使勾践称霸于诸侯,结果大功告成之后,却一个被杀,一个被迫逃走。野兽尽而猎狗烹。从朋友的交情上来说,你和刘邦没有张耳与陈余那么深;从君臣的相互信任上说,你和刘邦比不上文种、范蠡与勾践。他们这样的两组关系,已经足够让您引为前车之鉴了。而且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请让我分析一下您的功劳:您一过西河,就俘虏了魏豹,活捉了夏说;接着您引兵东出井陉,杀了陈余;随后又平定了赵地,收服了燕国,打下了齐国;又摧垮了楚军二十多万,杀掉了龙且,而后回来向刘邦报捷。这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军功天下无二,谋略举世无双啊!现在您带着这种使主子害怕的威名,带着这种让人无法赏赐的功劳,想靠拢项羽,项羽不信;想靠拢刘邦,刘邦害怕。您还能去靠拢谁呢?作为一个臣子,有着让主子害怕的权威,高出一切人的名望,我真替您感到危险啊!”
韩信说:“您别再讲了,我得好好想想。”
三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对韩信说:“从能否听从劝告,可以看出事情成功或失败的苗头;能否很好地计划,是一件事情战败的关键。能广泛听取而又能正确判断的人,就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能周密算计而又能分清主次的人,就不会被七嘴八舌所扰乱。一个人如果安于奴仆的地位,那他就会失掉称帝称王的时机;如果紧守着那点微薄的俸禄,那他就会失去做卿相的可能。所以说当机立断是聪明人的作为,犹豫不决是办事者的大害。只计较眼前的小事,就会失掉天下的大利;理智上虽然清楚,但如果不敢采取行动,那也是失败的祸根。”
“俗话说得好:猛虎的犹豫,还不如马蜂蝎子敢蜇敢刺;千里马的徘徊,还不如一匹劣马缓缓而行;孟贲的狐疑不决,还不如懦夫说干就干;即便你有舜禹那样的智慧,可如果你沉默不语,那还不如一个聋哑人指手划脚呢。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贵在行动。一件事想做成功是很难的,要想失败却容易得很;时机是最难得到的,而且极其容易失去。时间一过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希望您好好地掂量掂量。”
但韩信仍然是犹豫不决,他不忍心背叛刘邦。同时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怎么着也不至于把他的齐国夺走,于是就拒绝了蒯通的劝告。蒯通见事已至此,为了避祸,只好装疯化作巫士隐迹而去。
四
可以想见,蒯通去找韩信,那是做足了一番功课的。这从他那条理清晰、慷慨激昂的陈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首先,他分析了刘项目前的现状,说明双方均已拚得精疲力竭且骑虎难下。然后指出目前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你韩信手里,你帮谁谁就能做老大。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条独道的见解:与其帮助别人做老大,倒不如自己也来做老大。这就是他的“三足鼎立”说。
他充分地论证了此观点的可行性。一、派兵乘虚而入,控制住刘项的后方,双方皆不敢轻举妄动;二、兴正义之师,解民于倒悬,符合天下百姓和平的愿望,各地军民必然蜂起响应,莫敢不从;三、割土封侯,收买人心,重整齐国全盛时的版图,再以仁德来感化诸侯,那普天的国君都将来臣服朝拜。
其二,他针对韩信对刘邦的感恩心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和刘邦的交情再好,也比不上张耳与陈余,文种、范蠡与勾践。这样深厚的交情都能反目成仇,何况你那本就脆弱不堪的交情呢!关键之关键是,现在你已无路可退了。功高震主,封无可封,下一步你难道还想做皇帝。通过旁征博引破灭了韩信对刘邦的幻想。
其三,是坚定韩信的信心和决心。做大事者应当机立断,犹豫不决是办事者大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一番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殷殷期盼,溢于言表。不得不说,蒯通的确是个胸怀天下,有大韬略、大智慧的人。
五
蒯通的计划如此之完美,那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关键在于他所托非人。
韩信是个良将,攻城略地,用兵如神,这是他的长项。但帝王之心和帝王之术却不是所擅长的,甚至于在这方面还很弱智,渣得厉害。比如他有感恩之心,不愿见利忘义;比如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在帝王身上是决计看不到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逃亡时,嫌马车跑的不快,多次把儿子孝惠帝和女儿鲁元公主踹下车去。这份漠视骨肉亲情的冷血,一般人还真是比得上。
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遇到了明主。刘备带着一群残兵败将,虽四处逃亡如丧家之犬,但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却始终不渝。听说有个卧龙先生有管仲、乐毅之才,于是不惜冒着寒风大雪,不怕吃闭门羹,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此厚重情谊,诸葛亮岂能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所以明主遇上良臣,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演绎出千古佳话。而蒯通所托非人,只能黯然神伤。
殊不知,在他之前的秦末汉初,也出现过这样一个大牛人,以天下为棋盘,把诸侯作玩偶,三下两下就把天下分成了三块。如果按照他的路径来走,中国的历史就完全两样了。这个大牛人就是齐国范阳县有名的辩士蒯通。
一
当时,项羽正与刘邦对峙僵持于荥阳。而齐国的所有地方都被韩信率兵打下来了,可以说,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已全部操纵在韩信的手里。所以,蒯通打着相面的名义找上了韩信。他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韩信问:“这是什么意思呢?”
蒯通说:“当初天下刚起来反秦之时,英雄豪杰纷起,像暴风骤雨,星火燎原。那个时候,大家关注的是怎么推翻秦朝。而现在则是楚汉相争,由于刘邦、项羽两个人争天下,使无数无辜的百姓惨遭杀戮,尸横遍野。项羽从彭城出发,一路追击刘邦,把战线推到荥阳,这个阶段项羽可谓是势如破竹,摧枯拉朽。然而他的人马从此也就被拦在了京、索之间,眼巴巴地望着西山再也不能跨进一步,陷于这种局面已经三年了。刘邦率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凭借着大山黄河的天险,堵住楚军,每天都要进行几次恶战,但是费了这么大力气,也没能取得什么胜利,倒是被项羽打得四处奔逃,不能自救。现在楚军的锐气已经被据险而守的汉军所挫尽,而汉军的粮食也已经用完。这时天下的百姓们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昏昏沉沉地不知道应该归向谁。”
蒯通沉默了片刻,又加重语气说:“依我看来,这时要是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大圣贤是不可能平息眼下这种大祸乱的。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现在刘邦、项羽两个人的命运都攥在您的手里,您帮刘邦,刘邦就会胜利;您帮项羽,项羽就会胜利。当然,这是一般人的看法。我愿推心置腹、披肝沥胆向您提另一条建议,您不如对楚、汉双方都不得罪,让他们都能存活,您与他们来个三足鼎立,三分天下。这样,刘邦、项羽谁也不敢率先挑起事端。凭着您的才能、智慧,又有这么多的军队,又占据着强大的齐国,还有燕国、赵国跟在您的后面,假如您派兵趁虚而入,控制住刘项双方的后方,而后依照百姓们的和平愿望,向他们提出停战的要求,那时普天下的军民都将闻风响应,谁还敢不听从呢!”
“然后您再削弱那些强大的国家,割出他们的土地,用来另立一些该立的诸侯,当这些诸侯获得封土后,天下人就都将来服从您,感戴您的恩德了。到那时,您再重整昔日齐国全盛时的版图,把胶河、泗水都划入您的治下。您再以仁德来感召诸侯,对他谦让恭谨,那时普天下的国君,就都将来臣服、朝拜您了。俗话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希望您仔细考虑一下这件事!”
二
韩信说:“汉王待我非常好,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服给我穿,把他的饭食给我吃。俗话说,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我怎么能够见利忘义呢!”
蒯通说:“您自以为与刘邦关系好,想通过为他效力给自己建立一份世代相传的家业,我认为您想错了。当初张耳、陈余做百姓时,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后来因为张餍、陈泽的事情(张耳派这两人向陈余求援,后来误认为陈余杀了他俩)发生了争执,两人结了仇。结果张耳背叛了项羽,带着项羽使者项婴的人头投奔了刘邦。后来刘邦派他带兵东进,打败了陈余,把陈余杀死在泯水南岸。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最亲密的了,然而最后竟到了互相仇杀的地步,为的是什么呢?问题就出在贪心不足,人心难测啊!现在您把刘邦看作朋友,想对他尽忠尽信,而依我看你们之间的交情绝对比不过张耳、陈余,而你们之间的矛盾却远比张餍、陈泽的事情要严重得多。所以您要是认为刘邦不会加害于您,那就大错特错了。”
“当初文种和范蠡帮助勾践重建了越国,又使勾践称霸于诸侯,结果大功告成之后,却一个被杀,一个被迫逃走。野兽尽而猎狗烹。从朋友的交情上来说,你和刘邦没有张耳与陈余那么深;从君臣的相互信任上说,你和刘邦比不上文种、范蠡与勾践。他们这样的两组关系,已经足够让您引为前车之鉴了。而且俗话说,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请让我分析一下您的功劳:您一过西河,就俘虏了魏豹,活捉了夏说;接着您引兵东出井陉,杀了陈余;随后又平定了赵地,收服了燕国,打下了齐国;又摧垮了楚军二十多万,杀掉了龙且,而后回来向刘邦报捷。这就是前面我所说的军功天下无二,谋略举世无双啊!现在您带着这种使主子害怕的威名,带着这种让人无法赏赐的功劳,想靠拢项羽,项羽不信;想靠拢刘邦,刘邦害怕。您还能去靠拢谁呢?作为一个臣子,有着让主子害怕的权威,高出一切人的名望,我真替您感到危险啊!”
韩信说:“您别再讲了,我得好好想想。”
三
过了几天,蒯通又来对韩信说:“从能否听从劝告,可以看出事情成功或失败的苗头;能否很好地计划,是一件事情战败的关键。能广泛听取而又能正确判断的人,就不会被花言巧语所迷惑;能周密算计而又能分清主次的人,就不会被七嘴八舌所扰乱。一个人如果安于奴仆的地位,那他就会失掉称帝称王的时机;如果紧守着那点微薄的俸禄,那他就会失去做卿相的可能。所以说当机立断是聪明人的作为,犹豫不决是办事者的大害。只计较眼前的小事,就会失掉天下的大利;理智上虽然清楚,但如果不敢采取行动,那也是失败的祸根。”
“俗话说得好:猛虎的犹豫,还不如马蜂蝎子敢蜇敢刺;千里马的徘徊,还不如一匹劣马缓缓而行;孟贲的狐疑不决,还不如懦夫说干就干;即便你有舜禹那样的智慧,可如果你沉默不语,那还不如一个聋哑人指手划脚呢。这些话的意思都是说贵在行动。一件事想做成功是很难的,要想失败却容易得很;时机是最难得到的,而且极其容易失去。时间一过去,就永远不会再回来了。希望您好好地掂量掂量。”
但韩信仍然是犹豫不决,他不忍心背叛刘邦。同时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刘邦怎么着也不至于把他的齐国夺走,于是就拒绝了蒯通的劝告。蒯通见事已至此,为了避祸,只好装疯化作巫士隐迹而去。
四
可以想见,蒯通去找韩信,那是做足了一番功课的。这从他那条理清晰、慷慨激昂的陈词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首先,他分析了刘项目前的现状,说明双方均已拚得精疲力竭且骑虎难下。然后指出目前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你韩信手里,你帮谁谁就能做老大。但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另辟蹊径,提出了一条独道的见解:与其帮助别人做老大,倒不如自己也来做老大。这就是他的“三足鼎立”说。
他充分地论证了此观点的可行性。一、派兵乘虚而入,控制住刘项的后方,双方皆不敢轻举妄动;二、兴正义之师,解民于倒悬,符合天下百姓和平的愿望,各地军民必然蜂起响应,莫敢不从;三、割土封侯,收买人心,重整齐国全盛时的版图,再以仁德来感化诸侯,那普天的国君都将来臣服朝拜。
其二,他针对韩信对刘邦的感恩心理,一针见血地指出,你和刘邦的交情再好,也比不上张耳与陈余,文种、范蠡与勾践。这样深厚的交情都能反目成仇,何况你那本就脆弱不堪的交情呢!关键之关键是,现在你已无路可退了。功高震主,封无可封,下一步你难道还想做皇帝。通过旁征博引破灭了韩信对刘邦的幻想。
其三,是坚定韩信的信心和决心。做大事者应当机立断,犹豫不决是办事者大敌。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这一番话,语重心长,言辞恳切,殷殷期盼,溢于言表。不得不说,蒯通的确是个胸怀天下,有大韬略、大智慧的人。
五
蒯通的计划如此之完美,那他为什么会失败呢?关键在于他所托非人。
韩信是个良将,攻城略地,用兵如神,这是他的长项。但帝王之心和帝王之术却不是所擅长的,甚至于在这方面还很弱智,渣得厉害。比如他有感恩之心,不愿见利忘义;比如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这在帝王身上是决计看不到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在逃亡时,嫌马车跑的不快,多次把儿子孝惠帝和女儿鲁元公主踹下车去。这份漠视骨肉亲情的冷血,一般人还真是比得上。
而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他遇到了明主。刘备带着一群残兵败将,虽四处逃亡如丧家之犬,但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却始终不渝。听说有个卧龙先生有管仲、乐毅之才,于是不惜冒着寒风大雪,不怕吃闭门羹,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如此厚重情谊,诸葛亮岂能不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所以明主遇上良臣,才能成就一番事业,演绎出千古佳话。而蒯通所托非人,只能黯然神伤。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