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设计师必备的能力与素养
展开全部
交互设计是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大部分公司也都设立了“交互设计师”这样一个岗位。那么,一名优秀的交互设计师都要有那些能力与素养呢?我认为,至少需要同时具备以下几个能力:
“设计”不是一个专业或职业,它是一系列最优化配置的集合。在交互行当里,囊括了人机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文案设计、视觉设计等等。从实践来说,我认为要包括“设计思维”与“设计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
·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比较难说清楚,这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它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和设计的看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美”?什么是极致?怎样才是“创新”?怎样才算是“优雅”?你的没一次设计都会不自觉的去诠释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藏在你心底的设计思维。你看不见它,但他总会在你的作品中浮现。
比如,我们常说“少就是多”,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我曾力图为它下一个“定义”,修改了很多版本也未能满意,最后放弃。它就是一种设计思维的的抽象,任何将其“定义”的做法都在将其具象化,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它的具象解读是不一样的。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思维的具体表现,所以,形成和沉淀自己的“设计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 设计能力
如果说设计思维是“想”的能力,那么设计技能就是“做”的能力。MIT艺术与设计学院鼓励学生做PPT,并尽可能的将PPT设计的美观漂亮(不可考的,据说超过了60%的时间是花费在PPT的视觉设计上)。并非他们爱务虚,而因为他们认为idea不应该停留在脑子里,应该尽可能的展现给团队,使团队的idea能够得到广泛的碰撞,大范围内起到头脑风暴的效果。而好的PPT视觉能强化想法的说服力和形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同时也是设计感觉培养的良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各种设计技能,包括手绘草图、各类软件(PS、AE、AX等)、文案组织、叙事讲述等等。因为没有这些技能,就无法很好的展现你的设计想法,无法展现的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工业产品设计里有“人机工程”的研究,核心思想是“产品适应人”。软件产品也是“需求导向”的模式,这要求产品(交互)设计先了解“为谁做”,进而才能思考“怎么做”。即洞察用户的能力。包含了(微观)与群体(宏观)两方面的考量。
· 用户研究
所谓“个体”的研究,即我们常见的用户调研。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与方法论。设计师只用到其中的一部分知识为自己的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从调研方法来说,一般要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个概念;定量研究本质上是实验统计研究,譬如大数据、问卷调查等,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而定性研究相对于定量研究而存在,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譬如“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
· “人”的规律
所谓“宏观”研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义,我理解成社会、生理、心理学的综合。它是从“人”这一物种的角度,剥离个体的干扰,探究深藏在群体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并非设计师的工作,通常也是通过读书来充实和学习这些知识。我个人在这方面投入并不大,但是每阅读完一本,都觉得受益匪浅。如《认知与设计》《乌合之众》《语言本能》等。用户研究总会存在无法覆盖的障区,这时利用“人”的宏观知识,至少可以推断出不那么离谱的答案,从而指导设计正确高效的开展。
百度百科对“逻辑思维”的解释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个解释很全面,也很啰嗦。我用一句话概况它就是:正确理解和决策事物的能力。
· “懂”的过程
好的交互方案是产品的各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产品灵魂的再现。从方案上,能够看到需求被合理满足、用户行为被合理规划、商业策略顺利达成、开发能够高效实现等等因素。要满足这么多因素,就要从最初的环节(如用研、竞品分析等)抓住各种因素的存在逻辑(理由)和内在联系(关系),抓住核心要素,去除干扰因子,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懂”的过程。
· “决策”的过程
进一步的,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合理的发散与想象,我们会得到一个方案雏形,这个雏形要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去论证它的必要性、推敲它的合理性。优化它的不足点,删除其错误或无用的点,最终才能去伪存精,才能打磨出一个好的方案。这是“决策”的过程。
《用户体验要素》里将体验分成5个层,最后一个层是“感知层”,暂简单将其理解为界面层、视觉层。这个层是一个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层,承载了前面几个层用用户沟通的使命。所以,“好看”是必须的。
但是这个任务仅仅是“感知层”的吗?当然不,每一个视觉表现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框架层、结构层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范围层、战略层。而交互设计从结构层开始(部分可能从范围层)开始就发挥其影响力了。如果最终的视觉不好看,交互设计可能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交互设计师要拥有美学能力,是必要的。
这一项可能不是交互设计师必须的,而是“设计师”必须的。理由很简单:方案一定是由他人认可的。不会有人因你顶着“设计师”的头衔就无条件服从你。如何说服别人接受方案,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管在方案讲述还是项目中对问题的探讨,如果你的表达有自信的态度、清晰的逻辑、合适的语气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认可,而只有被认可了,设计的价值才能被发挥出来。
石井裕(MIT可触媒体小组领导人)博士说:我们身处在海边,一边是原子的陆地,另一边是比特的海洋,我们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重公民。如何接连好这两个身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这段话形象的描述交互设计的目标和价值,指出了交互设计要面对的两个对象。既然要连接“比特的海洋”,那我们就要对这个海洋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它的原理,了解它的运行规则,了解它的不同状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去连接它。
另外,在这片海洋中developer才是弄潮儿,它们有自己的准则和文化。想要于他们有效的沟通,就要了解他们的准则和文化,而这些文化都产生于“比特的海洋”。
当然,这一项能力不是必须的。但是拥有这项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交互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这是有追求设计师的并经过程。
“设计”不是一个专业或职业,它是一系列最优化配置的集合。在交互行当里,囊括了人机交互设计、信息架构设计、文案设计、视觉设计等等。从实践来说,我认为要包括“设计思维”与“设计技能”两个方面的能力。
· 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比较难说清楚,这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它影响着我们对待事物和设计的看法,发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什么是“美”?什么是极致?怎样才是“创新”?怎样才算是“优雅”?你的没一次设计都会不自觉的去诠释这些问题的答案,这就是藏在你心底的设计思维。你看不见它,但他总会在你的作品中浮现。
比如,我们常说“少就是多”,有多少人是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我曾力图为它下一个“定义”,修改了很多版本也未能满意,最后放弃。它就是一种设计思维的的抽象,任何将其“定义”的做法都在将其具象化,而在不同的条件下它的具象解读是不一样的。设计作品也是设计思维的具体表现,所以,形成和沉淀自己的“设计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 设计能力
如果说设计思维是“想”的能力,那么设计技能就是“做”的能力。MIT艺术与设计学院鼓励学生做PPT,并尽可能的将PPT设计的美观漂亮(不可考的,据说超过了60%的时间是花费在PPT的视觉设计上)。并非他们爱务虚,而因为他们认为idea不应该停留在脑子里,应该尽可能的展现给团队,使团队的idea能够得到广泛的碰撞,大范围内起到头脑风暴的效果。而好的PPT视觉能强化想法的说服力和形成注重细节的习惯,同时也是设计感觉培养的良好途径。在这个过程中,贯穿整个过程的就是各种设计技能,包括手绘草图、各类软件(PS、AE、AX等)、文案组织、叙事讲述等等。因为没有这些技能,就无法很好的展现你的设计想法,无法展现的设计是没有意义的。
工业产品设计里有“人机工程”的研究,核心思想是“产品适应人”。软件产品也是“需求导向”的模式,这要求产品(交互)设计先了解“为谁做”,进而才能思考“怎么做”。即洞察用户的能力。包含了(微观)与群体(宏观)两方面的考量。
· 用户研究
所谓“个体”的研究,即我们常见的用户调研。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自己独立的体系与方法论。设计师只用到其中的一部分知识为自己的设计决策提供依据。
从调研方法来说,一般要了解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个概念;定量研究本质上是实验统计研究,譬如大数据、问卷调查等,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而定性研究相对于定量研究而存在,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譬如“焦点小组、深度访谈”等。
· “人”的规律
所谓“宏观”研究,没有一个很准确的定义,我理解成社会、生理、心理学的综合。它是从“人”这一物种的角度,剥离个体的干扰,探究深藏在群体里的内在联系和规律。这并非设计师的工作,通常也是通过读书来充实和学习这些知识。我个人在这方面投入并不大,但是每阅读完一本,都觉得受益匪浅。如《认知与设计》《乌合之众》《语言本能》等。用户研究总会存在无法覆盖的障区,这时利用“人”的宏观知识,至少可以推断出不那么离谱的答案,从而指导设计正确高效的开展。
百度百科对“逻辑思维”的解释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这个解释很全面,也很啰嗦。我用一句话概况它就是:正确理解和决策事物的能力。
· “懂”的过程
好的交互方案是产品的各方面的集中体现,是产品灵魂的再现。从方案上,能够看到需求被合理满足、用户行为被合理规划、商业策略顺利达成、开发能够高效实现等等因素。要满足这么多因素,就要从最初的环节(如用研、竞品分析等)抓住各种因素的存在逻辑(理由)和内在联系(关系),抓住核心要素,去除干扰因子,最终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是“懂”的过程。
· “决策”的过程
进一步的,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通过合理的发散与想象,我们会得到一个方案雏形,这个雏形要通过科学的逻辑思维去论证它的必要性、推敲它的合理性。优化它的不足点,删除其错误或无用的点,最终才能去伪存精,才能打磨出一个好的方案。这是“决策”的过程。
《用户体验要素》里将体验分成5个层,最后一个层是“感知层”,暂简单将其理解为界面层、视觉层。这个层是一个直接与用户交互的层,承载了前面几个层用用户沟通的使命。所以,“好看”是必须的。
但是这个任务仅仅是“感知层”的吗?当然不,每一个视觉表现都或多或少的受到框架层、结构层的影响,甚至可以追溯到范围层、战略层。而交互设计从结构层开始(部分可能从范围层)开始就发挥其影响力了。如果最终的视觉不好看,交互设计可能也是有问题的。所以,交互设计师要拥有美学能力,是必要的。
这一项可能不是交互设计师必须的,而是“设计师”必须的。理由很简单:方案一定是由他人认可的。不会有人因你顶着“设计师”的头衔就无条件服从你。如何说服别人接受方案,是每个设计师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不管在方案讲述还是项目中对问题的探讨,如果你的表达有自信的态度、清晰的逻辑、合适的语气都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能得到认可,而只有被认可了,设计的价值才能被发挥出来。
石井裕(MIT可触媒体小组领导人)博士说:我们身处在海边,一边是原子的陆地,另一边是比特的海洋,我们是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双重公民。如何接连好这两个身份,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
这段话形象的描述交互设计的目标和价值,指出了交互设计要面对的两个对象。既然要连接“比特的海洋”,那我们就要对这个海洋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它的原理,了解它的运行规则,了解它的不同状态。这样才能有效的去连接它。
另外,在这片海洋中developer才是弄潮儿,它们有自己的准则和文化。想要于他们有效的沟通,就要了解他们的准则和文化,而这些文化都产生于“比特的海洋”。
当然,这一项能力不是必须的。但是拥有这项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交互设计师的综合能力。这是有追求设计师的并经过程。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