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的认识是什么?
1、丰富国家安全意识培养方式,大力建设校园文化。
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如校园网络、广播台、橱窗、海报、宣传栏等舆论工具,以时事报导和评论的形式,使学生们及时了解、认清问题的实质;充分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祖国之盾》、《中华之剑》、《秘密战记》等有关国家安全的影视资料和时事评论等专题片。
适时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周”活动,以宣传标语、条幅、板报、竞赛、文艺表演、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主题宣传,将国家安全意识培养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2、校园内外交互性培养。
高校应经常性邀请国家安全机关、军事院校结合工作实际,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如北京市国家安全局经常深入高校,举办座谈会,进行宣传展览,并介绍当前国际国内面临的隐蔽战线上的敌情形势,揭露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对我国颠覆、渗透、窃密、破坏活动的表现手法,以此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意义
1、有益于提升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自发保护我国安全。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培育能使学生们意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引领学生重视国家和民族尊严,增强民族自豪感,把爱国之心转变成报国之行,时刻关注国家的安全和发展。
2、有益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国家的快速发展,需要大学生具备杰出的综合素质,用正确的知识和思想引导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培育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有益于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家国情怀,有益学生的全面发展。
实上,教育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惟一工具。正因为教育在国际竞争和国家安全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二战以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和西欧国家不断调整其教育发展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国家安全的需要。以美国为例,她是最早认识到教育对国家安全重要性的国家。当美国的竞争对手前苏联的人造卫星上天以后,美国迅速组织了一个由军事、政治、科学和教育方面专家组成的高级考察团,对前苏联进行了考察,并认识到“俄国的教室和图书馆、实验室和教学方法,对我们的威胁可能比他们的氢弹还要厉害。
”4随即把教育改革与它的“国防”密切联系,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从此以后,美国历届政府都从国家安全出发来规划和制定教育发展战略,并成为美国的国家传统,而建立在国家安全基础上的教育改革使得美国在军事与科技竞争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视教育为一项服务性事业,这一认识在迅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面前,已远远不能适应形势之需要。
现时代,教育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已构成国家安全的基础,并且教育本身也已成为一项国家安全事业。所以,我们需要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和规划教育的发展,从而树立全民性的国家安全意识。 国家安全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和平稳定的建设环境,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每个公民都负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大学生学习系统的国家安全知识、树立正确的国家安全意识,是其作为现代化建设生力军之必需。 实际上,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家安全和国家意识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和印发了一系列包括国家安全教育在内的文件的指示。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进行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要根据新时期的特点,重视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全体人民同一切出卖祖国利益、损害国家尊严、危害国家安全、分裂国家的言行,进行坚决的斗争。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提高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并使之制度化。
可见,党和国家关于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的一系列要求,是随着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而不断变化、补充和完善的同时,也正是现代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有力的理论根据
2、善于识别各种伪装。大学生在对外交往中,不能只讲友情,不讲敌情,即要热情友好,又要内外有别,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不能认为国家安全与己无关,对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视而不见,失去应有警惕,或出于个人私利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家利益;不能接受西方腐朽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应自觉的抵制和斗争。
3、发现外教或外籍人员在不恰当的场所宣扬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散布极端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宣传西方物质文明及拜金主义等等,都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对于收到的反动心战宣传品要及时主动上交,防止扩散,产生不良影响,与外国人接触要严守国家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