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避型人格障碍(心理学解析回避型人格障碍)
文 | 廖湛兮
(原创不易,抄袭、洗稿、未经授权的转载必究。)
前言
除了必须的外出上学、上班,有一部分朋友拒绝外出与人来往、不愿或者说自觉不擅长去维护人际关系,因此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俗称“宅”。
与此同时,这类朋友在与人相处时也很敏感,当有多人聚在一起说笑,自己站在一旁时,总会担心甚至觉得对方在数落自己,习惯性自卑、自觉无能,行为退缩。
这些表现缘何而来?
很有可能就是源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倾向。
什么是“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对负面评价极其敏感为特征的一类人格障碍。
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时期就开始表现出害羞、孤独、 害怕见陌生人、陌生环境等;成年以后这些问题对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持续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类患者总觉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处于劣势,因而显得过分敏感和自卑。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具体特点有哪些?
主要有以下8个:
① 自我评价低, 认定自己没优点,也没任何发展潜力;
②时常担心且害怕被批评,不能忍受他人的负面评价, 心理承受力很差 ;
③不愿意参与职业或社会活动, 处在人群中会觉得极度不自在 ,只有在独处时才会觉得安宁舒坦;
④ 非常抗拒新事物和冒险行为 ;
⑤ 自尊心低 ,内心深处接受自己被轻视;
⑥ 很敏感 ,根据他人的小举动、微表情便可脑补出一场别人厌恶或是看轻自己的内心戏, 情绪持续性低落;
⑦因为与人接触时总担心他人看不上或拒绝自己,所以 习惯性患得患失,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⑧ 有不恰当的不安全感 ,自觉他人对自己有敌意,身边似乎危机重重,只有封闭独处才最安全。
“回避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起源于童年的不良经历,大多数有“回避型人格障碍”的人在小时候都有经常被父母厉声呵斥、否定甚至讽刺的痛苦经历。
当事人认定自己被厌弃,感到委屈受辱,强烈的负面情绪被不断内化,逐渐根深蒂固,不停地灼伤当事人的自尊、自信心,为了避免再次受伤,当事人就会选择逃避,将自己封闭起来。
如何更准确地辨别“回避型人格障碍”?
可做以下测试题,每中一项得1分,超过4项及以上则代表有明显的倾向。
(1)因为害怕批评、否定或排斥而回避涉及人际接触较多的活动;
(2)不愿与人打交道,除非确定能被喜欢;
(3)因为怕被嘲弄而在亲密关系中表现拘谨;
(4)有在社交场合被批评或拒绝的先占观念;
(5)因为能力不足感而在新的人际关系情况下受到抑制;
(6)认为自己在社交方面笨拙,缺乏个人吸引力或低人一等;
(7)因为可能令人困窘,非常不情愿冒个人风险或参加任何新的活动。
“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危害是什么?
现今社会生存压力大,偶尔或阶段性地觉得疲累、不想交际应酬、想要安静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你一直刻意地回避正常的工作和社会活动,总是敌化环境和他人,拒绝考虑客观因素,一心只想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
那么,首先 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利 ,打个比方,可能你最初在人群中会感到不适只是脸红、心跳;但继续回避的话,情况就会不断加重、躯体化症状会更明显,人会更难受;
其次 不利于心理健康 ,人是情感型动物,一切的追逐最终都是为了寻求内心的幸福感,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与周围完全隔离是反人性的。孤独、寂寞、无助感会被不断放大,当负面情绪得不到正确的疏导时,人就会很容易变得阴郁、孤僻、焦躁、极端;
最后 会严重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当下社会竞争大,任何的单打独斗几乎都难以存活,各行业都讲究团队合作,试问一个无法和人正常相处、打交道的人如何能取得成绩?
如何缓解“回避型人格障碍”?
一般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建议以下的方法:
①对于父母而言,不要用居高临下的方式和孩子相处,要注意维护其自尊、自信心;
②如果你已长大,很不幸有不好的童年经历,请不要耿耿于怀,不要反复去回忆加深不愉快的记忆;
③缓解、消除自卑感,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去发掘培养自己的优点,提升自我价值感;
④使用“系统脱敏法”治疗人际交往障碍,简单地说就是,最初要忍受内心的不适感,勇敢地坚持多与人接触,有意识的去维持一些正向的人际关系;
⑤要学会接受他人的批评和拒绝,要相信他人的话只是一己之见,不是金科玉律,不必过分在意;同时,要明白就算被拒绝也不一定代表自己不好,很多时候可能只是个人倾向和认知不同,大家不合适而已。
结语
其实,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很正常,没人有绝对健康的心理状态。因此,当自觉有问题时,不必过于焦虑,但切记也别放任不管,
此文主旨为简单介绍“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成因、特点、危害和针对不严重症状的疏导方式,对症状严重者来说,还是建议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2024-05-11 广告